生化题库1答案.doc
《生化题库1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题库1答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化题库1答案.精品文档.生物化学习题答案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A 2.B 3.C 4.D 5.B 6.C 7.D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A 16.A 17.B 18.D 19.B 20.C 21.A 22.CB型题1.A 2.B 3.A 4.E C型题1.A 2.C 3.C 4.C 5.C 6.DX型题1.BC 2.ABD 3.D 4.C 5.C 6.AC 7.C 二、填空题1.Lys Arg 2.协同 变构 血红素 波尔效应 3.三 羟基脯氨酸 4.Ser Thr
2、Tyr 5.与特殊配基的亲合性差异 6.Ser与Thr的羟基连接 与Asnak Gln的酰胺基连接 7.结构域 模体(motif) 8.还原为巯基 再用羧甲基修饰的办法鉴定 9.激酶 磷蛋白磷酸酶 10.转铁蛋白 血浆铜蓝蛋白天 抗凝血因子 11.细胞质膜 细胞核三、名词解释1功能域:与结构域相对应的一个特殊概念,指大分子空间构象的某个局部,其有特殊的构象使其具有对应的某种特殊功能,故称功能域。可应用于所有大分子。23456略四、问答题1氨基酸序列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其构象,构象决定功能。故基因决定的氨基酸序列和所处的环境共同决定其功能。2整体构象通常为球形。疏水性氨基酸侧链主要聚集于球形构象的
3、内部,亲水性侧链主要位于球型构象的表面。内部也可聚集一些可电离侧链。整体的能量需要尽可能低,其构象才属于稳定构象。3略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C 2、C 3、B 4、D 5、B 6、B 7、D 8、A 9、B 9、B 10、C 11、C 12、C 13、C 14、A 15、B 16、B 17、B 18、DB型题1、B 2、C 3、A 4、D 5、C 6、B 7、A 8、EC型题1、A 2、D 3、B 4、A 5、A 6、B 7、C 8、D 9、A 10、DX型题1、ABC 2、ACD 3、ACE 4、ABCDE 5、ABC 6、ACDE二、填空题1.外侧 内侧 2.三叶草形
4、 倒L型 3.5末端的7-甲基鸟嘌呤与三磷酸鸟苷的帽子结构 3末端的多聚A尾 4.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 作为基因转录的模板 5.分子大小 G+C比例 6.靠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 疏水性碱基堆积力 7.前一个核苷酸的3-OH 下一位核苷酸的5位磷酸 8.共轭双键 260nm的紫外线 9.碱基 糖苷键 10.核苷酸连接的方向性 碱基间氢键形成的限制性三、名词解释1增色效应:因为DNA变性时,DNA双链发生解离,共轭双键更充分暴露,DNA在260nm处的吸收光度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叫做DNA的增色效应。2核小体: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共同构成。组蛋白H2A、H2B、H3
5、、H4各两分子组成核小体的核心,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构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之间再以DNA和组蛋白H1连成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3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螺旋构象,这一过程叫退火。4核酸分子杂交:通过变性DNA复性的性质,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单分子或/和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就可在不同分子同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即为核酸分子杂交。四、问答题1DNA和RNA主要区别(1)构成DNA的碱基为A、T、G、C;而RNA的碱基为A、U、C、G;(2)构成DNA的戊糖是-D-2-
6、脱氧核糖;而构成RNA的戊糖为-D-核糖。(3)DNA的结构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而RNA的结构以单链为主,只是在单链中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2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曲而成,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链呈反平行走向,一条走向是53,另一条是35;位于双螺旋外侧的亲水性的脱氧糖基和磷酸基和位于双螺旋内侧的配对碱基构成DNA链的骨架;两条多聚核苷酸链之间的配对碱基形成氢键,即A与T配对,形成两个键,G与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2)碱基对平面与螺旋轴几乎垂直,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每对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0,每个
7、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 0.34nm;DNA链两股链之间的螺旋形成两个凹槽,浅的叫小沟,深的叫大沟。大沟是蛋白质识别DNA的碱基序列的基础,使蛋白质和DNA可结合而发生作用。(3)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维系横向依靠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氧键,纵向依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来维持。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生物学意义是揭示了DNA复制时两条链可以分别作为模板生成新生的子代互补链,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3细胞内主要的RNA及其主要的功能(1)信使RNA(mRNA):m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后经剪切生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为蛋白质的合提供模板。(2)核蛋白体RNA(rRNA):rRNA与核糖体蛋白共同构成
8、核糖体,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蛋白质的合成部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3)转运RNA(tRNA)ltRNA能与氨基酸缩合成氨基酰-tT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4)核不均一RNA(hnRNA):成熟mRNA的前体。(5)小核RNA(snRNA):参与hnRNA的加工。(6)小核仁RNA(snRNA):rRNA的加工和修饰。(7)小胞质RNA(scRNA/7SL-RNA):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第三章 酶一、选择题A型题1.B 2.C 3.B 4.C 5.B 6.B 7.B 8.A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C 16.D
9、17.A18.B 19.C 20.C 21.B 22.B 23.C 24.A 25.C 26.A 27.D 28.D 29.B 30.A 31.E 32.D 33.E 34.D 35.BB型题1.D 2.B 3.C 4.E 5.A 6.A 7.B 8.D 9.E 10.CC型题1.C 2.B 3.D 4.A 5.B 6.DX型题1.CD 2.ABC 3.AD 4.AD 5.CDE 6.A二、填空题1.改变底物电离状态 改变酶催化必需基团电离状态 改变酶构象 2.促进酶对底物的结合(辅助底物) 增加酶对底物的亲合力或催化能力 3.81 4.产物抑制反应可逆 5.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通常通过有限的
10、肽键的断裂可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而表现活性 6.同一个体内可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的结构不同的一组酶 7.羧基 8.略 9.高专一性 温和条件下的高效性 活性受到精确控制 10. 可同或不同 可同或不同 11.在25每分钟催化1mol底物生成产物的酶量。三、名词解释1催化循环:有活性的酶结合所需要的底物,把底物转变成产物后释放产物,从而恢复到可再结合另一分子底物并实现其转变的状态。此过程为催化循环,用于描述酶作用的方式。2抑制剂和底物结合在米氏酶分子空间构象的相同部位,由于空间位置障碍造成了底物不能结合,相当于降低了酶对底物的亲合力,对应的酶Km升高而Vm降低。3456略。四、问答题1变构抑制是
11、抑制剂对变构酶的抑制现象,非竞争性抑制是抑制剂对米氏酶的抑制现象。2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根据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的亲密程度区分,则辅基结合牢固(可通过共价键)而辅酶结合疏松(非共价键)。用实验区分则在酶蛋白没有变性的条件下,透析可可辅酶造成酶活性下降而透析不能有效除去辅基,不能因此而造成酶活性下降。根据在酶催化循环中的结构变化则辅酶在一个催化循环完成后结构变化成产物,而辅基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可进行下一轮的催化循环;在一个催化循环完成后辅酶需要同酶蛋白解离才可进入下一轮催化循环,但畏基不能解离,否则酶失去催化活性。3pH的变化对酶活性产生复杂的影响。通常酶只有处于特殊的精确构象状态才能表现出最高的
12、催化能力,而这种精确的特殊构象受到环境pH的显著影响。pH的改变可改变特殊氨基酸残基的解离状态,从而改变氨基酸残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而改变酶的构象和活性;或者改变特殊的催化基团的解离状态而直接影响酶活性。另一方面,pH的改变还会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影响酶对底物的亲合力。4567略。8别构部位指别构蛋白/酶分子上结合对应配体后可诱发变构效应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变构部位和活性部位适用的对象明显不同。变构部位只用于描述具有变构效应的蛋白/酶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但活性部位用于描述所有具有明确生物作用的大分子上发挥所述功能所依赖的特殊局部空间结构。配体在此两个部位结合产生的效应也明显不同。底物类配体结合
13、在酶蛋白的活性部位则可进一步被转化成产物,其它特殊配体结合在对应的活性部位也可导致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产生。但只有变构效应剂才能结合在别构部位,并且结合后可诱发蛋白等产生变构效应。但特殊情况下此两部位无法区分:有些特殊的寡聚蛋白/酶,其活性部位同时也是变构部位,相应容易产生一个配体结合后会改变其它类似功能部位对相同配体的结合,即同种配体之间的正协同效应。9酶活性的调节相对较为复杂。根据不同调节方式产生的酶活性的改变的幅度大小,可分成酶活性改变非常显著的粗放式调节和一般酶活性的改变幅度较小的精细调节两类。粗放式调节主要包括酶原激活方式、共价修饰方式、酶蛋白合成和降解调节方式等主要形式。这些调节过程通
14、常响应较慢,即使最快的共价修饰方式也需要在几秒到分钟数量级才能显示效应;其调节幅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很复杂的控制,但因幅度大而控制的精确程度低。精细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别构效应。此方式由特殊的变构效应剂的浓度变化诱发,对酶活性的调节幅度严格依赖于变构效应剂的浓度。此方式很快,其响应速度只受限制于变构效应剂的扩散以及与靶蛋白的结合,相对而言可在毫秒数量级改变酶活性,酶活性的变化响应速度明显快于所有类型的粗放式调节。第四章 糖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C 2.C 3.C 4.B 5.E 6.B 7.D 8.B 9.D 10.E 11.D 12.A 13.A 14.B 15.C 16.D 17.C 18.B
15、19.A 20.B 21.B 22.E 23.B 24.A 25.C 26.E 27.D 28.A 29.C 30.B B型题31.C 32.E 33.B 34.A 35.A 36.E 37.B 38.D 39.C 40.E 41.A 42.B 43.DX型题44.ABE 45.ABDE 46.ABD 47.D 48.ABCDE 49.ACD 50.BC二、填空题1已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6-磷酸葡萄糖酶 果糖二磷酸酶-1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2.乙酰CoA 2 4 1 12 3.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4.糖酵解散 线粒体 5.3 1 2 6.6-磷酸
16、葡萄糖酶 7.B1(硫氨素) 硫辛酸 泛酸 B2(核黄素)PP(尼克酸) 8.Kreds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9.乳酸 甘油氨基酸 10.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糖皮质激素。三、名词解释1糖酵解是指氧供不足时,葡萄糖分解变成乳酸的过程。2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途径为糖酵解途径,是有氧氧化和糖酵解的共同通路。3空腹时,血糖浓度超过7.22mmol/L,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葡萄糖从小便排出,称为糖尿病。4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过程,称丙酮酸羧化支路。5肌肉中糖酵解
17、产生的乳酸随血液运输到肝脏,在肝脏经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经血循环回到肌肉,又经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6糖原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糖的储存形式。7糖异生作用是指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代谢途径。8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含三个羧基)开始,经反复脱氢、脱羧反应,又以生成草酰乙酸结束的循环反应过程,叫三羧酸循环。9活性葡萄糖是指在糖原合成过程中,UDPG中的葡萄糖。10将底物的高能磷酸键直接交给二磷酸核苷生成三磷酸核苷的过程。四、问答题1巴斯德德效应是:有氧氧化对无氧酵解的抑制作用。主要由于NADH+H+的去路决定了丙酮酸的代谢去向:有氧时,N ADH+H+可进入线粒体氧化,丙酮酸就进
18、行有氧氧化而不生成乳酸,糖酵解被抑制。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为:A.提供5-磷酸核糖为核苷酸合成的原料。B.生成NADH+H+作为供氢体,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当量(脂酸、胆固醇等);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膜尤其是红细胞膜的稳定上有重要作用;参与体内生物转化作用。3丙氨酸异生为糖的反应如下:丙氨酸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草酰乙酸,在线粒体完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丙酮酸羧化酶,草酰乙酸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苹果本进入胞液,在胞液中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再氧化为划酰乙酸;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本烯醇式丙酮酸循糖酵解途径逆向生成1,6二磷酸
19、果糖,后经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在葡萄糖-6-磷酸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4糖、脂和氨基酸三大能源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必需先转变为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当时:NADH及FADH2。NADH和FADH2经相应的呼吸链的传递,经氧化磷酸化作用,最终产生ATP。56-磷酸葡萄糖的来源:葡萄糖在已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在磷酸化酶作用下糖原分解为1-磷酸葡萄糖,异构为6-磷酸葡萄糖;非糖物质异生为6-磷酸果糖,再变为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的去路:经酵解生成乳酸;通过有氧氧化彻底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转变为
20、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在肝脏中6-磷酸葡萄糖酶的催化下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生成5-磷酸核糖和NADPH。6糖酵解中ATP的生成是通过两次底物水平磷酸的反应:1,3-二磷甘油酸三磷甘油酸,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磷酸甘油本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由丙酮酸激酶催化。糖的有氧氧化产生ATP的方式包括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除上述两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外,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下变成琥珀酸的反应,也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了GTP。胞液和线粒体发生的脱氢反应与氧化磷化结合,可产生大量的ATP。7肌肉中酵解产生的乳酸经血液运
21、输到肝脏,在肝中异生为葡萄糖,随血液回到肌肉,在肌肉中又经酵解生成乳酸构成的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为:避免能源物质的消费;防止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8糖酵解是葡萄糖在体内分解代谢生成乳酸和ATP的过程。其生理意义为:能迅速生成ATP提供能量,尤其在肌肉收缩中十分重要;成熟红细胞缺乏线粒体,只能靠酵解供能;某些代谢活跃的组织如神经、白细胞在氧供充足时也常利用酵解提供部分能量。9肝脏在维持血糖浓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实现的。饱食状态下,大量的吸收入血的葡萄糖被肝脏摄取于合成糖原,使血糖恢复正常浓度;空腹状态下,肝分解糖原为葡萄糖,释放入血,维持血糖;饥饿状
22、态时,肝脏能能利用甘油、氨基酸等异生为糖,释放入血。10甘油和乳酸糖异生过程的不同点为:甘油首先变为磷酸二羧丙酮,在醛缩酶的作用下,直接变变为1,6-二磷酸果糖,不需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作用,因而整个反应过程均在胞液完成;乳液的要异生为糖,必需经这两个酶的作用,在胞液和线粒体中完成。11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物直接将高能键交给二磷酸核苷生成三磷酸苷的过程。三羧酸循环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琥珀酰CoA在琥珀酰CoA合成酶作用下生成琥珀酸并伴有GDPGTP的可逆反应。第五章 脂类代谢一、选择题A型题1.A 2.E 3.B 4.D 5.A 6.C 7.B 8.D9.E 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化 题库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