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
《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田诚阳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精品文档.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经典论证田诚阳三、经典论证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
2、“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
3、“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 “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
4、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5、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
6、“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
7、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大碍。“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
8、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 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静功止念法田诚阳四、静功止念法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
9、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1、平时如何止念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的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进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以,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
10、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道家的三项准则:(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着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已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也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 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
11、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2)事情则应,事过则忘。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
12、随之精进。(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般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
13、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能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身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称所动,以保持身心清静,增益功修。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
14、根基,决定了道家丹法修炼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2、静功如何止念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1)有念即止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
15、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2)收回忘掉这种方法,
16、属于心法,需要有点司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
17、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3)顺其自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
18、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示。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和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
19、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者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相互配合使用。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静功之层次田诚阳五、静功之层次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工,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
20、,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2、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
21、此为静功之中层。3、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
22、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
23、。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炼神就是补神。精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总之,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
24、修。功夫成就,自然神合一,进入化境。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静功与生活田诚阳六、静功与生活静功修炼成就的高低与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炼的效果,是一值得注意的重要方面。兹将其中较为主要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1、环境方面与静功修习静功,环境的优劣十分重要。俗话说:“环境决定人。”试看道观佛寺,多建在山青水秀、景色优雅的地方,这是作为修道所必须具备的地理要求。作为当今社会,人们的居住条件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如果修习静功,在环境方面就要有所讲究。做静功时,应当选择在植物众多、空气新鲜的地方。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间,其次是郊外旷野之处。如果在城市里面,可以去公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田诚阳 道教 传统 修炼 筑基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