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doc
《生理学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简答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理学简答题.精品文档.II.简答题 (共 32 题,0 分)1. (0 分) 试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2. (0 分) 简述中耳的传音功能及发生增压效应的原因。3. (0 分) 微循环有哪几条流通路及各通路的作用如何?4. (0 分) 觉醒和睡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5. (0 分) 何谓心脏正常起搏点和潜在起搏点?6. (0 分) 何谓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 (0 分) 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8. (0 分)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测定尿中绒毛膜促性激素孕?9. (0 分) 简述凝血的基本过程。
2、10. (0 分) 简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11. (0 分) 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12. (0 分)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异同。13. (0 分) 一个心动周期有几个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14. (0 分) 简述房-室延搁及其生理意义。15. (0 分) 简述动脉血压的正常值。16. (0 分) 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17. (0 分) 何谓内脏痛?其与皮肤痛相比,有何特点?18. (0 分) 试述感受器的生理特性。19. (0 分) 何谓肺表面活性物质?其生理功能和意义是什么?20. (0 分) 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
3、电位的产生机制。21. (0 分) 何谓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多少?它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22. (0 分) 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有哪些主要指标?它们有何价值?23. (0 分)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哪些因素有关?24. (0 分) 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5. (0 分) 简述冠脉循环的特点。26. (0 分) 试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27. (0 分) 试比较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的不同。28. (0 分) 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是如何实现的?29. (0 分) 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包括哪几个时期?30. (0 分) 胎盘可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31. (0 分) 何谓
4、氧离曲线?该曲线为何成“S”形?曲线的各段特点和意义是什么?32. (0 分)36. 大脑有哪些语言中枢?左右半球皮层的功能有何不同?III.问答题 (共 36 题,0 分)1. (0 分) 肾血流量受何种因素调节?肾交感神经兴奋对肾血流量有何影响?2. (0 分) 甲状旁腺激素与降钙素的作用有何不同?3. (0 分) 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4. (0 分) 甲状腺功能是怎样调节的?5. (0 分) 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6. (0 分) 简述在应激刺激下,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及意义。7. (0 分)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为什么不能骤然停药?8. (0 分
5、) 肾小管对物质的重吸收有什么特点?9. (0 分) 甲状腺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0. (0 分)试比较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和大量饮用清水,尿量发生的变化及其原理。11. (0 分)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原因如何?12. (0 分) 孕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3. (0 分) 试述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4. (0 分) 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生理意义如何?15. (0 分) 为什么妊娠期不会再孕,也无月经?16. (0 分) 雌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17. (0 分) 第二信使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8. (0 分) 简要说明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19.
6、 (0 分) 神经垂体激素包括哪些?它们的来源和生理作用各如何?20. (0 分) 为什么月经期由阴道流出的经血没有血凝块?21. (0 分) 睾酮有哪些生理作用?22. (0 分) 简述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及其产生变化的原因?23. (0 分) 激素作用为什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24. (0 分) 肾的血液循环特征有哪些?何谓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有何特点?25. (0 分) 腺垂体合成和分泌哪些激素?26. (0 分)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何?27. (0 分)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28. (0 分) 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29. (0 分) 试述糖尿病人多吃、多饮、多尿
7、及体重减轻的机制。30. (0 分) 简述妊娠的维持与胎盘分泌的激素间的关系。31. (0 分)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2. (0 分)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33. (0 分) 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34. (0 分) 为什么切除双侧肾上腺的动物将会死亡?35. (0 分) 日常用雌激素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的主要避孕机制如何?36. (0 分) 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IV.论述题 (共 2 题,0 分)1. (0 分) 论述述肺循环的特点和影响肺组织血流量的因素。2. (0 分) 说明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2-1 答: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感觉接
8、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都属于特异性投射系统,每种感觉的投射系统都是专一的。其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由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的上行传导系统。经典感觉传导路中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上行到达髓板内核群,然后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所以,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路,其功能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保持大脑皮质处于清醒状态,但不产生特定
9、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传递特异感觉冲动,产生特定感觉,有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提高皮质的兴奋水平及其所保持的觉醒状态;而非特异性传入冲动又来源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感觉传入信息。2-2 答:中耳是由鼓膜、听小骨、鼓室及咽鼓管等结构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地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尤为重要。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是: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卵圆窗进入内耳。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引起鼓室空气振动,再经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声波经鼓膜到卵圆窗传递途径之所以传递效能高,是因为声波振动经这一传递系统时发生了增压效应,补偿了由声阻不同造成的能量耗损。中耳增压效应与鼓膜、
10、听骨链和卵圆窗的结构及功能有关。鼓膜的特有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能够将声音如实地传导,能够与声波同始同终,很少有残余振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镫骨依次连接而成。锤骨柄附于鼓膜,镫骨板与卵圆窗相接,三块听小骨形成一个两臂之间呈固定角度的杠杆。长臂为锤骨柄,短臂为砧骨长突,两臂长度之比为1.3:1。该杠杆系统的支点刚好是在听骨链的重心上。因而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惰性最小,效率最高。当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到卵圆窗时,振动幅度减小,但压强增大1.3倍。另外,鼓膜振动面积大于卵圆窗的振动面积,约相差17.2倍。因此,经听骨链的传递,声波从鼓膜到卵圆窗总增压为22.4倍。咽鼓管的主要作
11、用是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从而调节中耳内压力使鼓膜处于正常状态,进而保持听骨链正常的增压作用。2-3 微循环的通路有: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2-4 觉醒和睡眠都是生理活动所必要的过程,只有在觉醒状态下,人体才能进行劳动和其他活动;而睡眠可以使人体的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睡眠是由中枢内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有产生睡眠的中枢,有人认为,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
12、有人称之为上行抑制系统),并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2-5 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的自律性较低,通常处于窦房结的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出来,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故称为潜在起搏点。2-6 答: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产生并不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所以,脊休克的产生原因是
13、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这里主要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2-7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属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则属机械特性。2-8 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与黄体生成素相似,能代替黄体生成素刺激黄体转变成妊娠黄体,并使其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淋巴细胞的活力,防止母体产生对胎儿的排斥反应,具有安胎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810天出现在母体血液中,并山尿排出。此后在血中和尿中浓度逐渐上升,至妊娠60天达高峰,故测定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可诊断早期妊娠。2-9 答
14、: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两条参与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相同。其中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凝血过程。(2)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多功能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纤
15、维蛋白原从N端脱下四段小肽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也能激活F生成Fa,后者在Ca2+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依据】见生理学(第六版)教材第63页“凝血的过程”部分。2-10 当机体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增高和H浓度升高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多,以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到延髓,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经缩血管神经使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血压升高,此反射只能使血压升高,故称加压反射。2-11 答: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在:结构基础不同: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式突触活动产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16、的活动产生抑制;抑制产生的部位不同:突触前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抑制发生在突触后膜;释放的递质不同:突触前抑制是-氨基丁酸,突触后抑制是抑制性递质;产生的突触后电位不同: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是EPSP,又称为去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产生的是IPSP,又称为超极化抑制;产生抑制的机制不同: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先产生的去极化,使膜电位变小,当神经冲动传来时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使突触后膜不能发生兴奋而呈现抑制。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2-12 答: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
17、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2)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的改变;(3)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1)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2)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3)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4)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
18、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2-13 一个心动周期中有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2-14 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兴奋,从而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充盈血液的时间。2-15 健康成人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为12.018.6 kPa(90140mmHg);舒张压为8.012.0 kPa
19、(6090mmHg);脉搏压为4.05.3 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为9.313.7 kPa(70102mmHg)。2-16 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2-17 答:内脏痛是指内脏本身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有与皮肤痛相比较有下列特征:缓慢、持续、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例如,腹痛时常不易明确分清疼痛发生的部位。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例如,内脏器官发生管道梗阻而出现异常运动、循环障碍、炎症时,往往使内脏的感
20、觉上升至意识并引起剧烈的疼痛。和躯体痛一样,内脏痛也可能是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2-18 答:(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一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波长为可见光范围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所谓“适宜”,除刺激的性质需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皮肤触觉感受器所接受的机械刺激,还必须达到一定的面积;(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是指各种感受器都能把所接受到的各种刺激能量转变为以电能形式表现出来的神经动作电位,这种作用称为换能作用;(3)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
21、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称为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编码功能表现在对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其他属性的编码。编码过程不仅发生在感受器部位,传入信息在中枢神经元网络的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编码;(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是指感受器经过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对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诚少,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适应。2-19 答:(1)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型细胞合成并分泌,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正常肺表面活性物质不断更新,以保持其正常的功能。(2)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存
22、在,降低了肺表面张力,从而使回缩力减小,吸气肌收缩引起的胸廓扩大的力较易带动肺扩张,吸气阻力减小。(3)生理意义: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由于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使小肺泡内压力不致过高,防止了小肺泡的塌陷;大肺泡表面张力则因表面活性物质分子的稀疏而不致明显下降,维持了肺泡内压力与小肺泡大致相等,不致过度膨胀,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较为均匀的分布。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组织液的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防止了液体渗入肺泡,防止肺水肿,使肺泡得以保持相对干燥。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较为均匀的分布。降低吸气阻
23、力,减小吸气做功。表面活性物质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可吸引单核细胞迁移入肺泡腔,促进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从而有助于加强肺的防御功能。另有报道,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具有抗氧化、促进肺内异物排出,减轻变态反应及弹性蛋白酶所致的肺损伤等防御、保护功能,是肺内特有的生理性抗损伤因子。2-20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和复极过程分为5个时期:0期:去极过程,其形成机制是由于Na快速内流所致。复极1期:由K为主要成分的一过性外向离子流所致。复极2期:由Ca2 负载的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的外向离子流所致。复极3期:K外向离子流进一步增强所致。4期:又称静息期,此期膜的离子主动转运作用增强,排出Na和Ca
24、2 ,摄回K,使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2-21 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391.18 kPa(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流速度。2-22 答:主要有以下指标:(1)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_呼气量。反映一次呼吸时可达到的最大通气量,是最常用的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之一。肺活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与身材大小、性别、年龄、体位、呼吸肌强弱以及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等因素有关。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女性为2500ml。由于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所以不能充分反映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答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