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关键词:礼道德属性儒家思想准则作用论文摘要:礼被先秦儒家奉为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先秦儒家将礼视为人禽之别的主要标志,视为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标准,是只发现了群体的人而忽视了个体的人;将礼视为人的行为为思想的准则,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及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将礼视为治国之本,而仁则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是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儒家最重视的就是礼,所以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礼不仅对中国传统社
2、会各阶层的成员从生到死,从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构成民族的心理、性格、思想和社会风俗等众多方面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比拟深化的研究,对儒家所谓礼的研究是特别必要的。春秋战国是人们常讲的理性时代,当时的出色思想家不仅对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宇宙的本质产生了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能站在理性的高度,把现实的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加以认识。在寻找人类自己的本质、人的价值和意义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把人还给了社会,以为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最高范畴就是礼。在他们看来,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及世间任何其他动物的标志。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3、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所讲的敬就是礼的主要内容之一。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血缘从纵横两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联络起来的,也被孔子视为人的本质: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君臣父子、等级尊卑是礼所规定的,不守礼,无君无父,则和禽兽无异。如孟子所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饱食烂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假如不懂得或不遵守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诸种关系,人便是禽兽或近于禽兽。
4、苟子也以为人禽之别就在于人是血缘人伦关系中的一员,能遵守礼所规定的尊卑等级,远近亲疏。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苟子非相))和动物相比,人具有礼的规定性,这确实是人高贵的一面,但礼强调等级尊卑,所以对人又具有强迫性和束缚力,而先秦儒家把这种具有较大强迫性和束缚力的礼看成是人的本质,是人禽之别的标志,讲明他们对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也暴露出他们对个体的人的认识上的弊端。先秦儒家所强调的人,是社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完全被限制在血缘人伦关系的网络中,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存
5、在于这种礼所规定的血缘人伦关系中。所以,在先秦儒家文化中独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在人伦关系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罢了。人只能向社会人群认同和皈依,脱离社会人群便没有意义和价值。但是,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向我们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即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体的人,既不能与人类人群分离,又是一个与任何其他个体不相重复的完好而独立的世界,他有着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性的才能。能够把人我区别开来,才是人的个体意识自觉的标志。先秦儒家把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看成人的本质属性,使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是处在礼所规定的人伦关系网络中,处在一个固定的等级位置上;使人们从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穿着服
6、饰各方面都必须以礼的规定为标志,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无疑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如孔子所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等等。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看来,人对富贵的追求,人的进退出处,都必须符合礼的规定,以礼为标准。孔子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笃信善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里的道就是礼所规定的一种和谐的上下尊卑、贵贱等级秩序,人不能突破这种秩序率性而为。君子就职
7、与离任也必须看国君能否以礼相待而定。孟子讲: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讲,君子务仕,思播其道,达义行仁,须待礼而后动。非礼勿动,动则非。此言虽有局限之处,亦足体现出礼在先秦儒家心目中是高于一切的。先秦儒家以为人的言行违犯了礼,就没有意义和价值,就是不正当的。所以孔子讲: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人的言行应该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孟子讲:非礼,无行也。((孟子离娄下))苟子讲:礼者,人也所履
8、也,失所履,必颠厥陷溺。((苟子大概))所以礼是人们行为的尺度,是人的立身之本,人若不依礼而行,就元以在社会上立身成名。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几处都强调礼与立的关系讲: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苟子也讲:人无礼不生。((苟子大概))在孔孟的思想中,即使是仁、爱之类的思想行为也必须符合礼的规定。他们所谓仁爱都有等级性的。他们反对那种没有等差的,不符合礼的规定和仁爱。很明显,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孟子以为墨子不顾亲疏等级,一律兼而爱之的行为同于禽兽;孔子则以为违犯等级的爱是一种不正当的侵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讲上)这种行为不仅无助而且有罪。先秦儒家只允
9、许人们在礼所规定的范围里思想和活动。他们希望通过礼对人的束缚来求得家庭关系的和谐,进而求得社会群体的稳定。但是这种和谐并不是平等的,而是遵守等级秩序的。所以孔子强调克已复礼,即尽量约束本人的思想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定。由于先秦儒家以为不对人的原始欲望加以约束和控制,天下就会纷争不已。如苟子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苟子礼论))要消除社会人群的纷争,改变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就必须用强迫性的礼来约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感情,使其符合礼的规定。在先秦儒家看来,不合礼的思想言行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根据现代的哲学
10、观点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包括道德价值,而且也包括求知、审美、创造、奉献等多种价值。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的活动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层次和领域,而且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人对外部自然世界的改造,亦即生产活动。而先秦儒家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定,应符合道德,而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先秦儒家只强调人的行为价值作为社会群体关系调节手段的意义,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就体如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语)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秦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最发达、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大乱,各家思想却蓬蓬勃勃,如雨后春笋,但各家思想的
11、主旨都是为了寻找治国安民之道。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儒家固然不完全反对法治,但以为礼治比法治更理想,主张以礼治为主,以法治为辅,将礼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大纲。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出现以前的西周社会是以周礼来治理国家的,而周礼又是周代统治者损益夏商的礼发展而来的,周朝统治者通过周礼那种宗教性的约束力,将其社会群体组织起来,按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生产和生活,以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承继和恢复周礼为已任,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他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要改变当时天下礼崩乐坏的局面,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
12、威,使上下都按周礼行动,使具有不同等级名分的人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对于一个以伦理等级为基础维系着的封建国家来讲,规定君臣上下的等级尊卑,分别家族、亲戚的亲疏远近是必要的,丧失了这些区别,毁坏了等级和尊卑秩序,就会出现各种犯上作乱的僭越行为,国家便会大乱而不治。所以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礼让为国,((论语先进))齐之以礼。((论语里仁))孔子对不以礼治国是非常不满的,以为这是国将亡的征兆。根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讲仁的次数比讲礼的次数还多,所以学术家一直存在孔子恩想是以礼为中心还是以仁为中心的争论。孟子主张仁政,对仁的强调与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秦儒家所强调的仁是先秦儒家竭力推崇的
13、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的核心。它是先秦儒家在新形势下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是通过总结当时社会的经历和教训,而对周礼加以损益的结果。孟子要求统治者行仁政,其实是先秦儒家以礼治国主张的一种详细作法。他以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粱惠王上))要使国家治而不乱,实行仁政是必要的,所以他提出了一整套详细措施。如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粱惠王上))劝家蚕桑,薄其税敛,施教于民,任用贤者等等。假如统治者不行仁政,违犯礼的规定,不爱其民,肆意残暴百姓,那么百姓也将背礼而不忠不敬,犯上作乱,使社会秩序混乱,国家不能治理。
14、为使民不僭越礼的规定,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宁与和谐,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必须以礼治国,必须行仁政。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由于经界既正,从上而下,从尊到卑都在礼所规定的范围内生活,各爱其所爱,互不侵越,社会秩序自然稳定和谐,国家自然治而不乱。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礼展开的,他对礼治的强调比孔孟更甚。他以为君臣上下不好礼,国家就会衰弱,以致于危亡;以礼治国则政令行,风俗美。以守则固,以征则强,居则有名,动辄有功,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亍:轻重也,犹绳墨
15、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苟子王霸))又讲: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者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之所以损社稷也;故坚甲利兵缺乏以为胜,高城深池缺乏以为固,严令繁刑缺乏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孟子议兵))以为任何坚利的武器,高深的城池,任何严刑酷法都不如礼更有利于治理国家。在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任何坚利的武器也没有今天的武器如此宏大的功能和杀伤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和谐以及人的多寡便成为决定国家稳定、强盛与否的关键。先秦儒家主张礼为治国之本,是就其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条件而言,更有从统治阶层利益出发,为其服务的目的。尽管它的客观作用很难作绝对的评判,但从当今法制的时代来看,礼治更多的是一种人治,某种程度上它的出发点是某些社会成员的主观需要,而非科学的社会法则。总之,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的一切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的准则,是人修身齐家之道,又是使民治国之本,不可否认,它也曾是统治阶层统治社会下层成员的思想工具。在整个社会发展经过中,其正反两方面作用共存并行,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一味地继承或一味地抛弃均不可取,正确的态度应是客观、辩证地对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