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精品文档.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料管暗敷设要求:3.3.1.1暗敷管宜采用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3.3.1.2暗配管制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3.3.1.3暗配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3.3.2金属线槽地面暗敷设要求:3.3
2、.2.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3.3.2.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3.3.2.3拉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3.3.2.4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预埋金属线槽见图3.3.2.4所示。有关地面金属线槽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图3.3.2.4预埋金属线槽示意图3.3.3格形楼板下暗敷设格形线槽和沟槽要求: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请见图3.3.3.1所示。图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示意图3.3.3.2沟
3、槽和格形线槽必须沟通。3.3.3.3沟槽盖板可开启,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3.3.3.4桥架敷设要求:3.3.4.1桥架水平敷设时,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3.3.4.2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50mm。3.3.4.3桥架及槽道水平度过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3.3.4.4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3.3.4.5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3.3.4.6吊(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平整,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3.3.4.7金属桥架及槽道节与节
4、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3.3.4.8金属桥架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3.3.5金属线槽敷设或阻燃型塑料线槽敷设有关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3.4盒、箱稳注要求:3.4.1信息插座安装;3.4.1.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生活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3.4.1.2安装在墙体上,宜高出地面3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3.4.1.3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以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3.4.1.4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3.4.1.5信息插
5、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3.4.1.6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3.4.2交接箱或暗线箱宜暗设在墙体内,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3.5设备安装:3.5.1机架安装要求:3.5.1.1机架安装完毕后,水平、垂直度应符合厂家规定。如无厂家规定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3.5.1.2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3.5.1.3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设计图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3.5.1.4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1.5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0.8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3.5.1.5壁挂式机框底距
6、地面宜为300800mm。3.5.2配线设备机架安装要求:3.5.2.1采用下走线方式、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3.5.2.2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3.5.2.3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3.5.3各类接线模块安装要求:3.5.3.1模块设备应完整无损,安装就位、标志齐全。3.5.3.2安装螺丝应拧牢固,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3.5.4接地要求:安装机架,配线设备及金属钢管、槽道、接地体,保护接地导线截面、颜色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压接处牢固可靠。3.6缆线敷设:3.6.1缆线敷设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3.6.1.1缆线布放
7、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3.6.1.2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3.6.1.3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3.6.1.4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3.6.1.5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3.6.1.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a排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
8、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b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c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d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3.6.1.7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3.6.1.8布放缆线的牵引车,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3.6.1.9缆线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力和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如果用机械牵引时,应根据缆线牵引的长度,布放环境,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或
9、分散牵引等方式。3.6.1.10布放光缆时,光缆盘转动应与光缆布放同步,光缆牵引的速度一般为15m/s。光缆出盘处要保持松弛的弧度,并留有缓冲的余量,又不宜过多,避免光缆出现背扣。3.6.1.1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6.1.11规定。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 表3.6.1.11单位范围条件 最小净距380V5KV.A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130 300 6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注 80 150注: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
10、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3.6.1.12光缆敷设时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3.6.1.12的规定。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表3.6.1.12管线种类 平行净距(mm) 垂直交叉净距(mm)避雷引下线 1000 300保护地线 50 20热力管(不包封) 500 500热力管(包封) 300 300给水管 150 20煤气管 300 20压缩空气管 150 203.6.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3.6.2.1敷设管道的两端应有标志,表示出房号、序号和长度。3.6.2.2管道内应无阻挡,管口应无毛刺,并安置牵引线或拉线。3.6.2.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
11、PVC)塑料管。布放双护套缆线和主干缆线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3.6.2.4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设子管子,使光缆和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3.6.3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3.6.3.1电缆桥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300mm。桥架宽度不宜小于100m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3.6.3.2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
12、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线部分间隔距离在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3.6.3.3电缆线槽宜高出地面2.2m。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3.6.3.4布放线槽缆线可以不绑扎,槽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缆线不应溢出线槽、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变处应绑扎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处固定在缆线支架上。3.6.3.5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4对对弹簧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
13、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 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3.6.4顶棚内敷设缆线时,应考虑防火要求缆线敷设应单独设置吊架,不得布放在顶棚吊架上,宜放置在金属线槽内布线。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截面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3.6.5在竖井内采用明配管、桥架、金属线槽等方式敷设缆线,并应符合以上有关条款要求。竖井内楼板孔洞周边应设置50mm的防水台,洞口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3.6.6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明配管(槽)或暗配管(槽)敷设电缆、光缆施工技术要求应参照邮电部市内电话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
14、的相关规定执行。3.7缆线终端安装:3.7.1缆线终端的一般要求:3.7.1.2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3.7.1.3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3.7.1.4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3.7.1.5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3.7.2对绞电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3.7.2.1终端时,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3.7.2.2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3.7.2.3对绞线在信息插座(RJ45)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
15、3.7.2.3规定。图3.7.2.3信息插座连接图3.7.2.4对绞电缆与RJ45信息插座的卡接端子连接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卡接。3.7.2.5对绞电缆与接线模块(IDC,RJ45)卡接时,应按设计和厂家规定进行操作。3.7.2.6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端处屏蔽罩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8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0mm。3.7.3光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3.7.3.1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缆芯线接续、保护、光纤连接盒可为固定和抽屉二种方式。在连接盒中光纤应能得到足够的弯曲半径。3.7.3.2光纤融接或机械连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
16、的跳接。3.7.3.3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3.7.3.4跑线软纤的活动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行清洁,所插位置符合设计要求。3.7.3.5光纤接续损耗值,应符合表3.7.3.5的规定。光纤连接损耗 表3.7.3.5光纤连接损耗(db)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熔接 0.15 0.3 0.15 0.33.7.4各类跳线的成端:3.7.4.1各类跳动线缆线和插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3.7.4.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不应超过5m,光缆不应超过10m。3.8综合布线系统调试:3.8.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系统调试,
17、包括缆线、信息插座及接线模块的测试。各项测试应有详细记录,以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有关电气性能测试记录格式如表3.8.1所示。5类及光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 表3.8.1序号 编号 内容 记录电缆系统 光缆系统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长度 接线图 衰减 长度近端串音(2)端 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 其他任选项目 衰减 长度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 处理情况 3.8.2电气性能测试仪表的精度应达到3.8.2规定的要求。测试仪精度最低性能要求 表3.8.2序号 性能参数 兆赫1 随机噪声最低值 2 剩余近端串音 3 平衡输出信号 4 共模抑制 5 动态精确度 6 长度精确度 7 回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布线 施工工艺 规范 标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