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监控量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篇监控量测.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六篇监控量测.精品文档.第六篇 监控量测第34章 监控量测区概况安定路站位于规划奥运村的东南角,规划土城北路和安定路交叉路口西侧,是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工程(含奥运之线)的第九座车站。本站北侧现状为大面积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和修车店铺,规划中为奥运村的东南角绿地,南侧为现况的绿化带,再向南100米为小月河和元大都遗址公园。西侧为土城北路,东侧为安定路五叉路口,再向东为规划土城北路东沿线,现况是低矮民居。车站站位的上方规划的土城北路和东侧的安定路均为城市主干道,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交通状况复杂。尤其是车站的东侧现状五叉路口公交线路较多,自行车、
2、机动车混行,交通状况十分拥挤。车站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较为密集(由南向北排序):一条400中压天然气埋深3.0m,一条300上水埋深3.2m,一条7452电话埋深2.2m,一条80照明埋深3.0m,再依次有通讯、电话、长途电话线路,一条400上水埋深1.2m,一条通讯线路埋深2.0m,一条500污水埋深1.5 m。在以上诸多管线中在车站南侧出口上方的污水管决定了两个出口(东南、西南出口)的采用暗挖法施工。安定路站至北土城东路站区间采用明挖法施工,本段线路大致呈东西走向,起始于安定路站,穿过安定路、小关东街后沿太阳宫路止于北土城东路站,沿途多为位于规划红线内低矮的居民住宅和绿地,施工影响范围
3、内无重要建筑物。安定路站地处交通主干道交汇处,为保证交通通畅,将本站和车站南侧矿山法区间作为监控量测(以下简称“监测”)的重点。第35章 监测目的及原则35.1监测目的依据信息化施工原则、依靠监控量测数据指导施工。通过监控量测,掌握施工过程中,地面建筑物的状况及地下开挖的当前形势、支护的受力状况等,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调整当前的施工以适应当前的工况,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通畅,从而达到安全的、高质量的按时完成施工任务的目标。35.2监测原则根据设计文件和有关施工技术规程的要求,安定路站至北土城路站之间的一站一区间段的施工监测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施工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
4、,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两次; 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观测; 量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起到施工监控的作用,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测试单位应能根据对当前测试数据的分析,较好的预报下一施工步骤中地层、结构的稳定与受力情况及地表沉降等,并对施工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所有测点均应反映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 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提供量测报
5、告,内容包括:测点布置、测试方法、经整理的量测资料及分析的主要成果、结论及建议、量测记录汇总等。同时,施工过程中监测单位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监测资料以便判断结构状态,相应变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承担监测工作的单位应拥有专业的测试队伍和设备,掌握先进的测试数据处理系统及分析技术与软件; 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监控量测,以指导安全施工及保护工程周边环境,采取必要的施工保护措施,确保其安全。35.3监测工作的开展35.3.1监测项目的计划和方案根据工程的特征,制定详细的观测计划和信息传输方法。35.3.2传感器的埋设根据要求布置好传感器,并时刻关注施工现场,并对现场提出保护
6、意见。35.3.3监测监测应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开始进行,以得到可靠的初始记录。在监测中,监测频率是根据项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情况来确定的。35.3.4 信息传输所有现场测得的数据,要通过自动或人工的形式,及时安全地传送到数据库系统中,以便按时提供可靠的结果。35.3.5定期简报将现场测得的数据的分析结果和预测,定期以简报形式汇报有关单位。分日报、周报、月报,关键时刻要进行小时报。第36章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该区间采用明挖施工和矿山法施工方法,因两者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同,所以分别对这两种施工方法的施工段进行论述。36.1明挖施工段拟定的施工监测内容明挖施工段拟定主要的监测内容有:地表沉降、围护桩
7、桩体位移、钢支撑受力、结构应力、围岩接触应力、地下水位、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沉降、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倾斜、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裂缝等。具体见图表36.1-1【区间明挖段监测项目及量测方法、监测频率一览表】:图表36.1-1 区间明挖段监测项目及量测方法、监测频率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方法及仪器测点布置监测频率1桩体变形测斜仪、测斜管按监测桩布设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4基坑周边下沉精密水准仪、水准尺、钢尺或测杆见测点布设平面图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3桩内钢筋应力钢筋计、频率仪按监测桩
8、布设,间隔5m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4侧土压力土压力盒、频率仪按监测桩布设,间隔5m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5支撑轴力应变计、频率仪支撑中部或端部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6地下水位水位仪降水单位负责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7周边建筑物、管线沉降水准仪、铟钢尺建筑物四角、管线接头17天,2次/天815天,1次/1天1630天,1次/2天30天以后,1次/3天8周边建筑物、管
9、线倾斜经纬仪、水准仪、觇牌、铟钢尺9周边建筑物、管线裂缝裂缝观察仪、游标卡尺注:表中日期为距基坑开挖开始算起。图表36.1-2 区间明挖段监控量测测点布设立面示意图安定路北土城路区间明挖段监控量测测点布设立面示意图(图表36.1-2)安定路北土城路区间明挖段监控量测平面示意图(图表36.1-3)安定路车站主体围护结构监控量测测点布设平面示意图(图表36.1-4) 36.2暗挖施工部分拟定的施工监测内容对于暗挖施工部分主要拟定以下主要内容,包括地面沉降和拱顶下沉和底板上隆及周边净空收敛的监测。根据设计的要求,具体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使用仪器设备及观测频率如下表: 暗挖法施工部分监控量测表 图表
10、36.2-1序号监测项目仪器量测频率测点布置1地面沉降水准仪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
1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115mm/d,每天1次位移速率0.51天,2天1次位移速率0.20.5,7天1次位移速率0.2 15天1次重要建筑物及管线区间暗挖段测点布设
12、详见图表36.2-2【区间暗挖段测点布设平、立面示意图】。第37章 施工监测实施方法37.1地下管线的监测该段内涉及管线较多,主要有电力、污水、上水管道。个别管道距离结构较近,所以,地下管线的监测必不可少。测点布置时考虑地下管线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检查井的管线,打开井盖直接将监测点布设到管线上或管线承载体上;无检查井的直埋管线,有开挖条件的开挖暴露管线,将观测点直接布到管线上,无法开挖时在对应的地表埋设间接观测点。见图表37.1-1、图表37.1-2、图表37.1-3所示,具体数目视现场情况而定。测标检查井管线图表37.1-1 有检查井的管线测点布设示意图洛阳铲开挖管线测标图表37.1-2
13、 有开挖条件的管线测点布设示意图人工钻孔管线测标图表37.1-3 无开挖条件的管线测点布设示意图37.2暗挖工作面(掌子面)地质情况的观测为了及时掌握隧道周围土质的变化,在每次土方开挖后对掌子面(工作面)的地层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借助地质罗盘收集地层的走向、倾向及倾角等地质资料,同时绘制地质素描图。当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变化比较大时,适当增加观察次数。根据素描图及时绘制隧道横、纵剖面图。初期支护完成之后及时观察裂缝情况,正确区分结构裂缝和非结构裂缝,对于结构裂缝进行编号,借助裂缝观测仪观察裂缝的宽度,丈量裂缝的长度,标明裂缝的走向、位置。37.3初期支护周边位移的监测通过对结构初期支护侧墙的水平
14、收敛的监测,可以预测周边围岩(土)的稳定性,为施工安全服务,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优化结构的数据,选择合理的支护时机和形式,判别支护的效果。(1)监测点的布设垂直隧道的中线方向每隔5m布置一个监测断面,在每个断面上布置上、下四条水平监测线。每条监测线上布置四个点,其中中隔墙上2个点,两边的侧墙上各1个点。(2)监测仪器 数字收敛仪(3)监测频率 各项观测应在每次开挖后立即进行。初始读数在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当监测面距离开挖面小于2倍隧道宽度时,量测频率每天1次;当监测面距离开挖面大于2倍而小于5倍隧道宽度时,量测频率每2天1次;当监测面距离开挖面大于2倍隧道宽度时,每周1次。(4)资料的整理 各项
15、观测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的13周,平时及时根据观测数据绘制净空收敛时态曲线及净空收敛与距开挖工作面距离的关系图。及时将观测成果汇报给项目总工程师,以便项目总工程师对初衬的观测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的函数进行回归,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变形量。在初期观测中宜应用“二倍时变位法”求算最大变形量,在观测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后,再应用回归分析法进行最终变形量的计算。37.4重要建筑物监测对施工场地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可采用倾角传感器、水准测点方法监测其水平变位和沉降变化。37.5拱顶下沉的监测支护结构拱顶的竖向位移是隧道施工中一个重要的监测项目,其目的是观测拱顶的绝对位移量。(1) 观测仪
16、器 蔡司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铟钢水准尺。(2) 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与收敛观测点布置在同断面内,在1号和3号工作洞的拱顶中部各布置一个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同收敛观测点。工作基点埋设在稳定且不易被破坏的位置,并且和隧洞内水准点联测,同时定期进行检测。(3)观测频率 同周边位移监测。(4)资料整理 及时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及与拱顶下沉与距开挖工作面距离的关系图。及时将观测成果汇报给项目总工程师。37.6隧道周围地表沉降的监测为了掌握在围护结构完成后,隧道开挖全过程中及隧道内衬墙体施工中地表周围下沉的范围和下沉量值以及裂缝的情况而设置的监测。(1)测量仪器 观测使用蔡司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
17、、3m分划为5mm的线条式铟瓦水准尺(2把);裂缝的观测使用裂缝观测仪进行监测;(2)点位布置 观测点和周边位移点、拱顶下沉点布置在同一个断面内。沿隧道中线向两侧布置,沉降点布置在原状土中,同时用钢管保护。每隔5m布置一个观测断面。(3)观测频率 同周边位移监测。(4)数据处理 监测时严格执行GB1298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及时将观测成果汇总(本次沉降值和累计沉降量),并绘制沉降变化曲线,裂缝要绘出位置图和裂缝走向,连同裂缝长度和宽度数据表上报项目总工程师。37.7围岩(土)压力的监测(1)测量仪器 压力盒、频率接收仪。测点设置 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3个。在每个断面上埋设10个(2
18、)压力盒。压力盒隧道施工的同时埋设。(3)观测频率 监测点分断面编号,初始值的观测在埋设后的12个小时内完成。开挖面距离监测断面小于2倍隧道宽度时,每天观测1次;开挖面距离监测断面大于2倍隧道宽度而小于5倍隧道宽度时,每2天观测1次;开挖面距离监测断面大于5倍隧道宽度时,每周观测1次。(4)资料整理 及时整理观测资料,绘制应力与工作面距离曲线。第38章 测点的布设与保护38.1传感器保护钢筋应力计以及土压力盒等传感器均浇注或埋在地下,重点为保护传感器的连接插头。将传感器的插头集中并加锁进行保护。38.2基准点设置水准基准点(又称监控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根据本工程要求的精度,拟布
19、设深埋砼结构水准基准点3个,其为埋设的永久性标志,形成监控网。基准点设置在所观测建筑物50米的沉降影响变形区以外;(在建筑区内,点位与临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且附近相同距离范围内也无其他在施工或沉降未稳定建筑物,);工作基点距离拟建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小于30米,要求埋设于车辆、行人少,通视情况良好且便于保存的地方(具体位置应与委托方工程师协商现场确认)。基准点埋设深度应达到原状土层,具体深度以勘察报告或实际揭露为准。采用洛阳铲钻孔,直径为150mm,灌注混凝土,中间
20、埋设直径25mm左右的螺纹钢筋。混凝土浇注养护稳定后方能开始引测基准点标高,并进行首次联测。测点布设示意图如下:图表38.2-1 监测点埋设方法示意图(单位:mm)38.3变形监测点的埋设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建筑物沉降监测应在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高低层建筑物(错层)交接处的两侧、沉降缝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片筏基础四角及其中部位置和沿外墙每隔10m15m的柱基上,距地面30cm处布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标志制作采用埋设L形螺纹钢(=22mm)的方案,并用红油漆标记编号。一般的布设方法如下示意图:图表38.2-2 建筑物沉降测点示意图隧道周围地表沉降标志采用钻孔法或探井法埋入,标
21、志形式为直埋式。具体规定按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第C.0.2条规定执行。38.2.4监测点保护措施 监测点是一切测试工作的基础,因此特别加强对各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完善检查、验收措施。 在每个监测点埋设完成后,应立即检查埋设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确认埋好后,埋设人员应及时填写埋设记录,并准确测量初始数据存档,作为开挖时监测的参考;项目负责人应进行实地验收,并在埋设记录上签字确认; 对于所有预埋监测点的实地位置应做精确记录,露出地坪的应做出醒目标志,并设保护装置; 加强与施工单位的联系,作好双方的配合工作; 详细了解施工动态,预先作好预埋件的保护。第39章 监控量测组织管理项目总工监测负责人监测
22、小组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布置测点,管理安排量测进行量测,数据采集监控量测工作非常重要。为此,建立专门的监测领导小组,由项目总工程师、监测负责人和监测小组成。由7人组成现场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成员由多年从事地下工程施工及监测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组长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具有较高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工程师担任。监测小组根据监测项目分为两个监测小组:测量小组和应力监测小组两个监测小组,各设一名专项负责人,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地面和地下的日常监测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从组织上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使监控量测完全进入信息化控制流程,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应的职能如图表39.1-1所示。图表39.1-1 组织机构及
23、职能框图监测工作开始前、后组织监测人员反复阅读监测方案,明确每个人的分工职责,检查各自的资料、记录表格是否齐全。根据监测工程的规模、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现场监测人员的数量和结构组成,遵循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的原则,建立有监测经验、能吃苦耐劳、工作效率高的现场的监测队伍。认真作好对操作人员技术方案的交底的工作,内容包括:元件的埋设计划、现场的量测计划、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措施,以及数据、报告的形式和责任等事项。同时要及时的上报监理和设计部门施工中出现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变形监测工作从施工前开始,到结构稳定终止。监测中遵守以下规定: 测量前对施工现场工程岩土变化和支护工程
24、的状况进行察看并作简明记录。 分步施工时,每步记录完整连续观测数据。 雨后、冻融、地震等对变形体产生显著影响时增加观测频率。 根据变形体的变形趋势,变形体处于稳定期时,可适当减少观测频率;急剧变动期间增大观测频率。按下图进行监测施工和反馈管理: 量测开始预测最终位移U预测最终位移U停止开挖研究措施预测最终位移U基准值U(第一水平)施工施工增加量测次数施工增加量测次数增加量测次数基准值U(第二水平)综合评价是否安全否否否否是是是图表39.1-2 监测施工顺序图第40章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0.1质量保证措施40.1.1相关规定要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
25、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检查校核制度。为确保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1) 监控量测小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有关情况和问题,并提供真实可靠的量测资料;(2) 仪器在安装埋设的全过程中,对仪器、监测元器件和设备工艺等进行连续性的检验,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并作安装记录。组长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计划、外协及监测资料的质量审核(3)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4) 成立专门监测组承担施工监测,量测人员保持固定,保证资料的连续性;(5) 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专用,专人保养,专人校检的方法;(
26、6) 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严格的校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7) 在监测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测试细则及相应的规范要求;(8) 量测资料均应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道程序后方可上报;(9) 量测资料的储存、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40.1.2作业规范 五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 每次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 烈日下观测使用观测伞;温差变化较大时使用仪器罩。 常规水准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在线路上预先测量距离,水准仪与水准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m,分别在水准尺和水准仪摆设处作相应标志。40.1.3信息反馈
27、在施工过程中,对现场测得所有观测数据,均实行信息化管理,由富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绘制不同的变形或形变曲线,并打制相应表格,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定期以简报的形式汇报,分为日报、周报、月报等。根据工况,监测人员做到随叫随到。 一般情况的处理一般情况下,下一次观测时应提供上一次的观测成果。既在开挖15天内,一日一报,1630天两日一报,30天以后一周一报。 特殊情况的处理特殊情况必须随时向业主或监理书面报告(紧急情况可口头报告),提供技术资料,必要时提供阶段性报告。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本标段沉降变形监测资料均用计算机配专业技术软件进行自动化初步分析、处理。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绘制各种表格及
28、曲线图,当曲线趋于平衡时推算出最终值。采集监测结果位 移是否超过III级管理位移是否超过II级管理位移是否超过I级管理继续施工综合判断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采取特殊措施暂停施工否否否否是监测人员按时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提交监控量测周报和月报,并综合分析监测成果,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及时反馈指导信息,调整施工参数,保证安全监测。图表40.1-1 监测结果反馈程序40.2安全保证措施 监测人员须将工作日程通知现场负责人,得到现场负责人的批准后方可进入现场; 监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要戴安全帽,佩带标识,服从指挥; 未经工地批准,监测人员不得随意移动或操作工地的施工设备,不得擅自拉引电源线
29、; 监测人员登高时,应使用坚固可靠的工作梯,不得登踏斜木板或木箱; 监测人员在有车辆通行的路面工作,应穿好安全背心,必要时要设置车辆绕行或缓行标志。第41章 监控量测信息41.1应力应变监控量测数据进行以下处理:当时间观测值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及采用的措施的可靠性。41.2垂直沉降监测数据所有监测的原始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根据监测类别、要求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规范的形式上报。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野外观测成果检查,经严密平差计算处理后,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计算各点一个观测周期
30、内的沉降量,计算各点的累计沉降量,填写沉降观测成果表。对所有现场测量的数据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图表,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并将成果上报。41.3实行信息化管理设专人分别负责监控量测及数据处理。如果监测过程中发现时间-观测量变化曲线出现异常,必须增加监测频率,并分析原因,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施工人员,以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该建筑物的安全。第42章 警戒值与监测工作时间42.1警戒值确定原则 一切指标均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一旦超过设计值,向建设单位、监理、施工方以及设计报警; 满足现形的相关规范、规程要求; 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目
31、的; 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的要求。42.2警戒值的确定警戒值均以设计提供的要求为准。根据设计要求,地面最大沉降量0.15%H;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2%H,且30mm;地面建筑物沉降应20mm。一般当实际变形值达到最大允许变形值的75%时,应向有关单位发出预警;当达到最大变形允许值时,应发出报警。因监测对象种类多样,因此警戒值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予以确定。我们取最大允许变形值的70%作为警戒值。一旦观测到实测数据达到警戒值,及时作出报警处理。其它观测值根据所绘的时间(深度)观测值曲线图,观察曲线上有无明显的折点变化,及时作出报警处理。 监控量测警戒值表 图表42.2-1监测项目最大值警
32、戒值周边位移20mm14mm建筑物沉降20mm14mm地面沉降30mm21mm42.3监测工作时间暂定至区间工程施工监测结束。第43章 仪器设备根据该监测的项目和内容,本次区间隧道监测拟采用的仪器设备如图表43.1-1所示。 监测采用的仪器设备表 图表43.1-1序号名 称精度作 用产地1XJG-2高精度钢筋应力计0.3钢筋应力测试国产2Sinco测斜仪0.02mm/0.5m量测土体和桩体倾斜变形美国3蔡司水准仪1mm+2ppm测量隧道周围地表沉降以及重要建筑物管线德国4收敛仪0.01mm隧道变形国产5JXY-1型高精度钢弦应变仪0.1测量结构内力国产6IMP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应变计数据英国7
33、蔡司精密水准仪0.01mm1/200000弧度测量隧道周围地表沉降以及重要建筑物管线德国8双膜土压力传感器0.15%Fs测试结构外侧土压力和嵌固土压力国产9YJ-26静态应变仪1钢筋应力测试国产10读数显微镜0.01mm裂缝宽度国产11游标卡尺0.02mm裂缝宽度监测国产12断面扫描仪1mm断面扫描国产第44章 监测工作依据的规范和标准本次施工监测主要遵循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和文件如下: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517-9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安定路车站结构图安定路站北土城东路站区间结构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