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代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docx





《谈古代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古代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谈古代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谈古代文献学与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翟文铖2种。新近出版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收录了鲁迅辑录整理的如下著作:第1卷:(古小讲钩沉)、(小讲备校);第2卷:(唐宋传奇集)、(小讲旧闻钞);第3卷: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会稽郡故书杂集)、(范子计然)、(魏子)、(任子)、虞喜(志林)、张隐(文士传)、(众家文章记录)、(岭表录异);第4卷:(嵇康集)、(沈下贤文集)、(云谷杂记)、(讲郛录要),附(百喻经)校本。假如没有深厚的古文献功力,鲁迅不可能获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鲁迅辑佚、校勘,极为用功。单就(嵇康集)而论,光工作本就有四个,而用以勘校的
2、本子,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版本。佚文的辑录,词句的校勘,版本的鉴别,史料的编排,目录的编制,鲁迅完全继承了清代朴学的传统。要研究鲁迅,这一部分就不能出现空白,但有多少研究者真正具备深化研究的素质呢?假如没有像林辰、王永昌这样古典文学、古代文献学功力雄厚的学者联手,消耗二十年的时间,这些文献的整理出版还不知要等到何时!作为普通的研究者,假如我们没有相当的古代文献学素养,这些著作恐怕即便读过了也难解其中三味。不光对于鲁迅,对于其他的研究对象往往也是如此,叶圣陶注过(十三经),郁达夫写过很多旧体诗,郭沫若在古代文化研究方面广有建树,不懂古代文献学,就不能对他们有全面的了解。实际上,当代作家的这一文化
3、侧面,迄今为止还有很多研究空白。在此意义上,有人以为,ldquo;无论是研究古代学问还是近代学问,都离不开文献知识。没有文献知识,就无法深化研究。rdquo;2这并非妄言。当代文献史料的整理研究,也离不开古代文献学。王瑶先生在(关于当代文学研究工作的随想)中讲:ldquo;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我们有一大套大家所熟知的整理和鉴别文献材料的学问,版本、目录、辨伪、辑佚,都是研究者必须把握或进行的工作;其实这些工作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同样存在,不过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的重视罢了。rdquo;如今,很多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史料的短板对整个研究造成的阻滞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史料文献问题,
4、开场成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陈平原、杨义、钱理群、严家炎、孙玉石、刘增杰、刘跃进等很多知名学者,纷纷撰文发表本人的看法,有人还把2005年命名为ldquo;史料年rdquo;。当代文学文献史料建设和研究离不开对古代文献学的借鉴,这已经是一个不需再讨论的共鸣了,解志熙先生数年前提出的当代文学研究ldquo;古典化rdquo;的观点,也逐步为大家接受。理论倡导虽然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但关键在于文献资料的切实整理。关于当代文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当代文学研究的部分先驱,对资料整理非常重视。早在三十年代,阿英就着手编撰了(中国新文坛秘录)(1933)、(中国新文学运
5、动史料)(1934)、(中国新文学大系middot;史料索引)(1936)等资料性书籍,后来还致力于晚清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赵家璧先生对(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的组织,唐弢先生对新文学期刊的搜集,郑振铎先生对各类书籍的珍藏,都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佳话。建国之初,社科院的文学研究所、上海ldquo;当代文学期刊联合调查小组rdquo;以及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等单位,都着手进行期刊资料的清理,可惜这项工作刚刚开场就被运动打乱了。新时期以来,有识之士又展开了资料的搜集和调查,(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等书系的出版启动,讲明资料建设开场纳入到系统化的轨道上,令人遗憾的是此
6、项工程后来陷入停滞。假如我们加以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当代文学文献整理的每一点成绩,都与ldquo;古典化rdquo;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分不开。但是,在总体上,文献史料的薄弱至今仍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软肋。对此,刘增杰先生有一个切中要害的评价:ldquo;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是文献问题。常见的突出问题有:使用史料时粗心大意,张冠李戴,史实讹误;不重视触摸、鉴别原始资源,轻率地使用第二手资料,进而陷入别人的话语场中不能自拔,被人牵着鼻子走;混淆学术论争和政治斗争的界线,毁坏以尊重事实为前提的学术研究运行机制;在作家选集、文集、全集编辑经过中,不加讲明就任意删改原作,造成了如鲁迅所
7、讲妄行校改的灾难性后果。rdquo;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比方当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尚短,长期战乱,政治干涉,市场干扰,等等,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当代文学研究者本身古典文献学知识严重缺乏。文献学方面的运作,自汉代就已经开场了。这样的传统被清代学者顾炎武等继承,他们在古籍整理方面获得了卓著的成就。此后余响不绝,终于成就了清代朴学的繁荣。以惠栋、江声等为代表的吴派,以江永、戴震等为代表的皖派和以王念孙、焦循等为代表的浙派,相互照应传承,一时蔚为大观。古代文献学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知识和操作规范。从文献学传统来看,它主要包括辑佚、典藏、考证、版本、校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献 当代文学 史料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