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诗琪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接诊的初诊肺结核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根据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五项原则,分别给予两组患者积极的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结核病护理与用药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监护,并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经过中发生肝损害的情况与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时间明显早于研究组,两组肝损害发生时间比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21.62%,研究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40%,两组比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P0.05);对照组患者损害程度严重于研究组,两组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监护应用于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延长肝损害的发生时间,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及肺部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最为常见。临床多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1-2。肺结核有四种分型和三个分期,型为原发性肺结核,儿童多见;型为血液播散性肺结核,型为继发型肺结核,型为结核性胸膜炎,三个分期包括:进展期、好转期、稳定期3-4。为此本文就抗结核药物
3、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进行研究讨论,以为临床寻找抗结核药物应用经过中有效降低肝损害的干涉方法,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接诊的初诊肺结核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1.234.42)岁;型6例,型12例,型16例,型3例,均为进展期。研究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0.863.97)岁;型5例,型11例,型19例,型2例,均为进展期。两组患者包括性别、年龄、分型与分期等一般资料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1.2纳入标准
4、与排除标准5-61.2.1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临床肺结核诊断标准且诊断明确;所有纳入患者均为肺结核初诊者;所有纳入患者均经X线影像学检查、痰涂片或培养结核菌等辅助检查确诊;所有纳入患者均知情本研究相关细节,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患者入组前均未经过抗结核系统及规范药物治疗;所有纳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研究顺从性良好。1.2.2排除标准不符合临床诊断与纳入标准者;原发性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精神状态异常者;未能坚持完成研究中途退出者。1.3方法所有初诊患者均根据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五项治疗原则,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采用2H3R3Z3E3/4H3R3抗结核治疗方案,
5、初治菌阴肺结核采用2H3R3Z3/4H3R3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1.3.1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结核病常规护理与用药指导。1.3.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药学监护。监护内容:1.3.2.1药物知识教育抗结核药物知识教育不单限于药师与患者,临床护理及医师也要加强并把握抗结核药物相关知识,然后对每个患者及家属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用药原则、不良反响、服药方法及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指导,药理毒理教育由药师负责完成,相关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由主管护士负责完成,用药指导与原则由医师完成。1.3.2.2治疗期间加强疾病的监护治疗经过中对患者肝、肾功能及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用药前做痰涂片、抗酸菌检
6、查,必要时进行药敏实验。用药后主要检测指标为AST/ALT和TBIL水平。综合评价患者治疗经过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1.3.2.3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的制定明确患者临床诊断,由专业药师与医生共同讨论并决定患者的治疗目的,综合药物治疗方案,对用药治疗经过患者的临床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响及有害的药物互相作用的发生率。1.3.2.4治疗期间患者用药管理建立患者用药档案,综合管理患者与所服用的药物,用药前由主管护士发放,保证患者安全、有效、按时用药。1.3.2.5治疗期间患者用药后反响及处理措施监护定期对患者肝功进行监测,当检测指标异常但监测值在正常值2倍以内
7、时,给予患者临床密切观察;当监测值在正常值25倍水平常,给予患者进行保肝药物治疗;当监测值出现明显异常并伴有明显的黄疸、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右上腹不适、黄疸、肝肿大等肝炎症状时,给予患者抗结核药物停服处理,并加强保肝治疗。当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值2倍下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步恢复抗结核药物应用。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1.4.1药物肝损害的评价标准排除原有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以及其他诱因所致的肝损害,肝功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大于正常上限2倍,伴或不伴血清?胆红素(TBIL)升高7-8。1.4.2损害程度分级标准轻度:ALT正常值上限25倍,BIL正常
8、;中度:ALT正常值上限510倍或ALT正常上限5倍但TBIL正常值上限25倍;重度:ALT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和(或)TBIL正常值上限5倍以上9-10。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肝损害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时间明显早于研究组,两组肝损害发生时间比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21.62%,研究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40%,两组比照,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损害程度分级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损害程度严重于研究组,两组比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正规药物治疗经过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响,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肝药物性损害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11-13。有临床研究14显示,在抗结核正规治疗的经过中发生药物肝损害的几率为2.5%34.9%。临床积极的预防及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恢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时间明显早于研究组,两组肝损害发生时间比照,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21.62%,研究组用药后肝损害发生率为5.40%,两组比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损害程度严重于研究组,两组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药学监护应用于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延长肝损害的发生时间,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药学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