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财务管理(Financial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的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论文的选题是至关重要,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本科财务管理论文的相关范文,一起来看看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摘要: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并购也已成为我国社-义市场经济中较为鲜明的主题。企业并购作为一项实现企业战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在并购
2、经过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其中又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1.1企业并购的概念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或收购的统称,是并购企业实现本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1.2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概念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并购活动的经过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发生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可能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际严重负偏离而导致企业财务窘境和财务危机。在某种意义上,企业
3、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全经过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2.1目的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所谓目的企业价值评估风险是指在并购经过中,由于对目的企业价值的评估而导致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出现损失的可能性。目的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并购交易的精华,目的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目的企业将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预期。导致目的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报表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根据,假如目的企业的财务报表本身不够真实或者经过粉饰美化,那么计算出来的目的企业的价值就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第二,利润预测风险。
4、目的企业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对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并购企业真正关注的是目的企业的将来收益能力,并以此为主来对目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第三,贴现系数风险。通过预测企业将来价值增值的方法来评估企业价值,贴现率的估计就是一个关键问题,而这种估计由于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2.2流动性风险并购占用并购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将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并购后,并购企业可能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当并购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时,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并购企业越能顺利、迅速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
5、讲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进而降低了并购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响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2.3融资风险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怎样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假如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到达此目的。这时能够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可能会陷入财务危机。假如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的公司,就要根据目的企业的资本构造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
6、需求,来确定收购资金的详细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的企业负债归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构造。2.4整合风险在整合期间,财务风险的构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第一,企业财务组织机制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职能、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更新、财务协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此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第二,资本运营风险。并购完成后企业在进行资产经营经过中,要对企业的资产、成本、财务运作、负债、盈利等财务职能根据协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施行财务整合和科学监
7、控,以实现企业的并购目的。但由于宏观环境和详细环境的不可确定性,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行为的管理失误,而使企业并购后未能实现预期的并购目的,会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第三,盈利能力风险。施行并购后企业资本能否能实现保值增值、能否带来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并购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并购后的盈利能力风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生存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管理者和其他股东的将来收益与债权人长期债权的风险程度。3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备3.1尽量获取目的企业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中小企业对并购前财务风险的防备,应采取下面对策:3.1.1对目的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目的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并购经过中首要信息
8、;与重要价值评估根据。其数据的真实性对评估结果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为了防备价值评估风险,首先就要对目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对目的企业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清理。评价目的企业的会计计量和确认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否符合相关准则和规定,财务状况、财务比率能否恰当,能否有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3.1.2采用恰当的估价方法合理确定目的企业的价值。目的企业的估值定价是非常复杂的.一般需要各种估价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的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并购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的企业把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从来决定采用适宜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清算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现金
9、流量法。总之,对目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较为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3.2合理确定融资构造在企业并购中,合理确定融资构造,应当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然后考虑成本最小化。由于一旦融资失败,将会导致企业并购的财务危机,这样成本最小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并购融资构造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但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考虑择优顺序。详细而言:(1)测算企业可利用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准确预测企业能够利用的自有资金的数量和时间,对于合理使用自有资金,优化企业并购融资构造至关重要。(2)推算企业偿债的能力和负债融资的风险临界规模。准确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根据偿债能力确定融资的风
10、险临界规模,对于合理确定负债融资规模和避免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3)确定并购的股权融资规模。3.3加强杠杆收购中目的企业将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归还债务的主要;是整合后目的企业将来的现金流量。首先,目的企业必须是经营风险小,产品有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才能保证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其次,收购前并购企业与目的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太多,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最后,并购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杠杆收购的失败。3.4.整合期财务风险的防备企业施行并购后,财务
11、必须施行一体化管理。目的企业必须按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形式进行整合。中小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必要性体如今下面方面:首先,财务整合的必要性来自于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企业假如没有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被并购,正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资产构造不合理,反映到产品成本上便是无竞争优势。其次,财务整合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保证。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并购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的各种效益。一般表如今: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预期效应对并购的宏大刺激作用。这些都需要在财务整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最后,财务整合是实现并购企业对目的企业有效
12、控制的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并购企业对目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施行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重要的前提是具有充分的信息。一般而言,并购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并购企业客观要求统一会计口径,才能施行有效控制。4结论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并购比内部扩张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在并购中,企业财务管理是整个并购经过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在并购中,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环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减少风险。这样,才能为成功的并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政府与企业都应树立忧患意识,通过促进优势企业并
13、购快速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并在将来开放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参考文献 1包丽琼,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备企业管理2020.9 2陶学伟,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控制讨论财会通讯2020.1 3王宗光,常文芳,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度量模型探析财会通讯2020.02 4游婉瑜,浅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躲避财会研究2020:186-187 5王会恒,高伟,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8-80 6施金影,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问题的考虑财会通讯2020.12:107-108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财务监控研究综述摘要:在公司治理构造中,由于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使得决策者和执行者
14、权利和利益的分离,要到达协调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问题。财务监控是提升内控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手段,它与公司的财务目的高度统一,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变量。因而,对国内外财务监控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财务监控,综述一、国外财务监控文献回首与评述西方国家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下面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活动的财务监控阶段,其财务监控主要围绕增加产量的生产活动进行。第二个阶段是多角度财务监控阶段。19世界末20世纪初国外的股份公司开场迅速发展,由于股权分散,出现经理控制董事架空股东的情况
15、,为了保护股东利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应运而生。第三个阶段是以内部综合控制等为重要内容的财务监控阶段。这个阶段外部监管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外部监管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所以通过外部进行监管的同时,仍强调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不同的阶段国外学者对财务监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Alchian和Demsetz(1972)、Jensen和Meckling(1976)为代表的企业产权理论,研究委托-代理的问题。Berle和Means(1979)指出,由于公司股权比拟分散,股东未能对经理施行重要控制,这种状况使得经理趁机贪污、作弊等损害股东的利益。还有人总结的有关这方面是市场主导型的英美形式
16、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形式是西方公司财务监控的两种典型形式。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的时期遭到了不同的国家的推崇。以斯蒂格利茨为主要的代表财务论文,他拓展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该理论以为广义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管理者外,还应考虑利益相关集团,包括工人、银行和地方政府,它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法律体系,金融系统和竞争性市场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的鼓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情况。能够看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对财务监控的研究都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入手,对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较多。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
17、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COSO)对财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财务监控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场研究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它使很多美国公司的各层管理者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有效履行其内部控制的职责,并为会计师行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基础。该标准能力促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这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
18、12月,卡得怕瑞报告在英国产生,它被称作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FinanceAspectsofCorporateDovernance),该报告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强调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之后,同样强调董事会作用的Charkham(1995)提出,董事会应该建立专门的委员会,主要有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这三大委员会对于保持董事会监控的独立性协和使董事会具有良好的监控信息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外国学者已经开场关注财务监控对公司治理的作用财务论文,并将董事会的积极作用放在公司治理构造的重要
19、位置。之后,KathleenA.farrell与DavidA.Whidbee(2002)进一步的研究了来自财务媒介的监控与CEO接管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财务媒介监控的作用。Hartzell和Starks(2003)以为机构投资者在经理补偿方面可起到监控作用。他们对1992年至1997年间的1914家研究公司进行了研究,发如今机构股权集中与公司经理补偿对绩效报酬的敏感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一阶段西方学者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已经开场深化,从单纯的关注公司治理构造与财务监控的关系扩大到财务媒介、机构投资者等对财务监控的作用上。西方理论界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对财务控制理论发展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但据目前所
20、把握的资料显示,上述研究涉及较多的是与财务监控相关的基本理论研究、监控与公司治理机制关系的研究、监控机制形式研究等方面,其触角主要集中在财务经济学,而对纯粹财务管理学范畴重视不够,对财务监控的研究集中在金融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领域,对财务监控的内涵及外延未进行深人研究,也未建立完好的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理论体系有待后人进一步深化讨论。二、国内财务监控文献回首与评述 (一)国内财务监控文献回首我国财务理论界对财务监控领域的部分问题已经有所研究,诸如财务监控的基本理论、财务监控的形式、财务监控配置权等方面但研究都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看来这些获得的成果还很有限。应当讲,这一研究现状基本上客观的反映了目
21、前财务监控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现实状况,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财务监控效率、财务监控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财务监控理论体系的研究也还处于初步构成和探索阶段。另外,我国财务监控理论的发展遭到本身企业的性质、管理制度及实务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积极引进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时,应该从多角度进行更为深化的研究。1.财务监控基本理论研究吴聪玉(2005)指出,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好,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互相联络、互相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本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
22、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企业财务监控是涉及事前预测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归纳总结的全经过监控,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经常性的特点。监控主体是企业本身。林忠高等(2005)为财务监控做出定义,指出财务监控是委托人通过预算控制、责任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等以一系列手段,并以有效的鼓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作为保障财务论文,在使代理人遵守财务法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挖掘潜力,融合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的,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齐飞(2005)对财务监控做出了如下定义,财务监控是在产权基础之上,为确保企业整体目的的实现而施行的统一的财务政策与监管活动。孙宝霞(2020)在研究企业集团财务监
23、控时,借鉴财务控制的概念将企业集团财务监控定义为,在出资人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围绕集团发展的总体目的建立监控组织体系,并利用各种财务手段对下属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其目的是使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目的,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上述定义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做出的,我们都不难看出财务监控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权利控制,所有者对经营者施行监控是基于出资者所有权,而经营者施行财务监控则是出于企业法人财产权。其次,财务监控强调监督,控制是核心,但控制是在有效的监督之下进行的。汤谷良教授(2006)从财务管理而非公司理财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立当代企业制度和治理构造的要
24、求,具体分析了对财务监控的主体、目的、客体和方式的定义。他强调研究财务监控必须致力于详细施行方式、系统架构和它们之间的融合,并提出了财务监控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阎达五、宋建波(2000)以为,企业中客观存在两个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当代企业的财务监控必须以协调作为目的,设计鼓励与约束并重的控制思路和方法,并建立多层次的监控体系。张双才(2001)将财务监控中的主体视野拓宽,不仅仅局限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将委托代理冲突涉及到不同证券持有者之间。能够看处财务论文,财务监控理论研究的薄弱性。受网络环境影响,财务监控理论才逐步兴起,财务监控主体、客体、目的、对
25、象的研究很不成熟,缺少一个理论框架,因此财务监控的理论缺乏系统性。2.财务监控形式研究王砚淑(2004)在研究财务监控机制时提出,财务监控机制是当代公司治理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监控机制能够划分为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和外部财务监控机制两部分。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等监控主体来施行。与外部监控相比,内部监控不仅成本最低,而且能够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从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假如内部财务监控失效,公司不良行为就会给各利益相关方造成宏大的损失。韩鹏(2007)强调内外部财务
26、监控的有机结合。他指出,内部财务监控主体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受权关系和责权利关系等按层级配置财务监控权,外部财务监控主体以强迫性监控市场与竞争性财务监控市场为核心配置财务监控权。为了避免重复监控,实现监控资源优化,在强化内部财务监控基础上,整合外部财务监控资源,建立以国家审计为龙头、社会审计与银监会为核心、债权人财务监控为辅助的外部监控体系。周立宁(2006)主张建立监事会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她指出,公司内部多重财务监控主体进行统合很有必要,统合监控主体资源的目的,主要是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互相配合和协调,使之到达整体优化。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
27、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互相沟通,交换意见,实现信息资源分享,这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根本之道。李志国、张春雨(2020)利用实证分析对董事会对商业银行财务质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的银行可能发生银行财务风险的概率较小;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财务质量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其检验的结果并不十分显著;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财务杠杆对银行将来一段时期的财务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程新生(2002)通过研究公司治理构造的问题,指出公司治理监控形式分为单层监控形式和双重监控形式。在单层监控形式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董事会对经
28、营者进行监控。双重监控形式是由董事会对经营者进行监控以及监事会对执行董事、经营者进行监控。上述对财务监控形式的研究,明确了内部财务监控和外部财务监控的基本形式。但是对于内部财务监控中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经理间财务监控权的配置学术界的观点尚未统一。从宏观层次讲,财务监控形式受我国经济环境、立法现状财务论文,政治背景的影响;从微观层次讲,财务监控形式又遭到企业性质、公司治理构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财务监控形式没有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另外,由于财务监控是多主体协同作用下施行的,建立模型、数据以及资料的获得难度很大,因而,缺乏模型研究也是我国目前财务监控形式研究的困难之一。3.企业集团财务
29、监控研究有关企业集团财务监控的文章数量较多,这些文章分别从公司治理、财务控制形式选择、财务控制系统设计、预算管理、人员管理、资金控制、业绩评价与鼓励、内部审计等方面对集团财务控制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不乏具有独创性且影响较大的代表性观点。于增彪等(2001)采用现场研究的方法,概括出了企业集团管理的资金预算管理整合形式和全面预算整合形式,并从技术、组织、行为和环境四个维度描绘了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特征,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集团公司推行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朱元午等(2004)主张,根据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尤其是耗散构造理论和博奔论的基本原理,在对传统全面预算管理赋予新摘要的
30、资料和启示。可见,目前理论界有关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管理形式己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活动,十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化、系统的研究。但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监控是当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国企业集团在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规模优势未完全显现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与制度未真正建立起来有关集团发展与经营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等严重制约着集团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管理问题,或多或少地暴露在财务控制上,企业集团财务监控仍有很多问题等待专家学者的讨论和研究。4.财务监控信息系统研究傅元略(2003)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方面进展很快,但对国外先
31、进的公司治理实务和财务监控技术的引进相对滞后,提出加深对财务监控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积极将网络技术与先进的财务监控思想结合起来,创立合适我国企业介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财务监控机制,并对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涵义、调控导向类型、类别和两层级监控构造作了一些有益的讨论。梅雨(2007)在网络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度竞争下,要不断提高中国的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更需要结合公司信息系统的变革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重构财务论文,将适时财务监控与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并融合到公司治理的不同层级的监控中去。当代企业应该基于企业信息化系统,打通财务运营系统(包括日常资金结算与监控系统、流动资金计划与管理系统、投资和预算决策系统
32、、供给链管理系统等等)与企业的其他业务运营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流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等)的隔膜,构成集成化的网络系统,进而在整个企业中实现基础数据的分享。张杰(2020)指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财务监控的目的和对象发生了变化,对财务监控和人员产生了众多影响,有必要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和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系统。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要它们之间互相密切配合,才能到达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的。企业信息化的
33、核心是管理上全面推广计算机网络化,包括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其目的是提高管理的效果。能够看出,当前对财务监控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目的集中在解决如下的问题上。企业信息化下财务监控的定义、目的、对象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怎样建立新的财务监控机制;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如何充分地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和建立创新的财务评价体系;财务监控机制重构应如何与业务流程再造和企业信息系统设计的融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固然有所成就,但仍需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财务监控文献评述财务监控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之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国内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固然起步较晚,
34、对财务监控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也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财务监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利用传统的控制(含预算控制)形式进行研究。缺乏之处主要体如今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监控中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现有论著大多将财务控制视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普通环节,并将其与财务预测、财务规划、财务决策等一并阐述。财务控制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对财务监控的研究尚未构成一个构造严谨、内在联络严密的体系。国内有关财务监控研究的专著和文章,绝大多数都是阐述财务监控的某一方面,尤其是某一财务监控手段或方
35、式,而没有从系统的高度进行研究,更没有很好地与财务实践相结合财务论文,转化为现实的管理生产力。再次,缺乏对特殊主体的研究。比方,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其公司治理问题在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又遭到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本质是金融企业,其公司治理能参考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但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有区别于工商企业的很多特殊性,使得其公司治理有很多特殊性。固然目前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但是专门针对公司治理中财务监控问题的研究尚少,正处于起步阶段。最后,部分研究内容仍需深化和完善。比方,怎样理顺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关系,使四者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怎样建立模型对财务监控进行量化分析;怎样加强对于公司财务人员、资金的管理;怎样适应经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不同需求以制定鼓励措施,激发其积极性等。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财务监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针对商业银行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面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逐步深化、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今天,对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的研究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参考文献: 1汪艳.对我国公司监督机制的考虑J.当代管理科学,2003,(8)1 2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3欧阳芬.论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制度比拟J.当代管理科学,2003,(8) 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