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精品文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论文综述范文毕业论文综述范文毕业论文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学习啦我整理了毕业论文综述范文,有兴趣的亲能够来浏览一下!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篇一论本科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追求,因而,本科教育必须通过改革与创新,促进文理交融,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育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2、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4-0021-042020年6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高层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会议讨论今后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同年7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下面简称(纲要))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施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并要求高校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由此可见,将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分是本科教育将面临很多重大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人
3、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正是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新时期的创新与探索。一、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核根据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下面简称(意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文化素质的提高二者缺一不可。怎样使两方面融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有正确的理解。人文一词,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易经)中就出现:刚柔交织,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为天下。
4、天文之天,指自然界;天文,主要指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人文之人,指的是人世间,人文之文,指的是司马光所言诗书礼乐之文。由此可见,人文主要指有关诗、书、礼、乐在内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记忆风俗习惯等人类文明和文化。而(易经)中天文一词更接近如今的科学的含义。对科学与人文进一步解释,马克斯韦伯在其所著(社会科学方法论)中这样解释,科学的是以自然物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实证的、实验的方法,与精细计算、准确概念以及严密的逻辑表达为研究方法。而人文的研究对象则是实在的精神现象、活动和由价值和意义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文化事件。其研究方法运用了人的抽象概括,具有独特性和个性,是人的思维活动。素质一词
5、来历已久,在古代中国,素和质是分开使用的。素是指白色的生绢,质是指质地。(逸周书克殷)讲: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素质就延承了素的含义,意为白色的质地。素一词后来引申为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如元素质引申为事物的根本特点,如品质。由此,素质一词就被理解为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由基础。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文化知识、文明精神的基础和特点为内容,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如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伦理、艺术等内容的学习)、环境熏陶和学生主观思维加工,以使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和修养、气质。而科学素质教育则以自
6、然规律和自然现象为主要内容,是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人格与习惯的培养,如学生通过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的学习,把握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实证和实验的研究方法等。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怎样做人及怎么对待人的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是关于人和事物是什么的教育。二、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二者严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完好的人。因而,施行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首先,促进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合
7、是当今时代的召唤。工业革命以来,十分是19世纪以后科学迅速发展,科学成为全知全能的救世主,因而科学知识教育遭到人们的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出现偏颇,人文素质教育也一直遭到忽视。最终人们尝到了纯科学教育带来的苦果。原子能既能够为人类发电,又能够毁灭人类本身;医学研究能够减少人们的痛苦,但是克隆人又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恶果。二战后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开场反思,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素质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离开了科学素质教育这个物质基础也举步维艰。因而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很多大学开场探索怎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出来。让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
8、相融合,是时代的必然。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能够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很少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融合起来。辛亥革命以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文素质教育,一切教育以传统文学为重点和中心,即使是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时期,引入的也只是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的教育,四书五经还是必须学习的内容。只要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才有短暂的科学和人文融合。人们在爱国热情的催使下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那时人文教育并没有被学校抛弃,凡学理工科的学生,也要修习人文课程,因而上世纪前半期到中期,我国造就了很多大师级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受苏联影响,高等教育进行了院校改革,成立或合并了很多单科的理工类院校,从
9、那时起,开场了我国当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但是与科学精神教育还是有所不同)。由于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视野狭窄,再加之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使得创新精神缺乏,这造成了我国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很难出现以往那样的大师。要想在科技和人文两方面有新的突破,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另外,受我国中学阶段分科和高等教育的片面教育影响,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理科毕业生往往只具备科学知识的简单加工或者技术操作能力,缺乏生活审美、团队精神和基本的人文关心,大学教育成了制器的场所,育人目的偏离;而文科生动手能力太低,逻辑思维不严谨、科学素养缺乏。这些不平衡因素都造成了我们的毕业生社会
10、责任感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不仅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甚至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素养,如当今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的出现。人文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而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科学素质教育通过严密的思维方法训练,有助于构成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机制;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人的创造性活动要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为前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中更深一层次的因素,是理性与情感大约平分秋色的因素。因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文
11、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施行(纲要)的必要途径。(纲要)提出,我国当前教育的战略主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蔼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情感和责任感的人,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感情或情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能爱国,二是会创新。根据(纲要)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重要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2、进一步促进文理交融。思想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固执信念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促进文理交融也就需要高校通过学分制改革,大力推进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另外,(纲要)还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要求,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是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第三大职能,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络沟通,建立于公众的桥梁,通过科学知识的推广、科学精神的宣传以及人文文化的熏陶,推进我国科普知识发展,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三、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除了有现实的必然性之外,还有施行上的可能性,二者无论从最初的产生、发展
13、还是最终目的上讲都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本身就不应该分离。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讲,最原始的人文和科学是糅合的,没有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分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学科的分化和社会分工,人们对科学的需求引起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分离甚至对立,高等教育一度从通才教育转向专业训练。但是,分离带来的后果是社会价值观的偏离,甚至人性的滑坡,因而如今又需要再次融合统一。这个经过是社会需求的变化所引起。在人类教育起初,教育是文化整合状态下的以人为主旨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一体化。无论古希腊的思想还是我国儒道学,都是朴素的哲
14、学教育,人文是科学的基石,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物质保障。科学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为人文素质教育服务的。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是相通,人文素质中含有科学素质内容,科学素质中含有人文的精神。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知识、精神为内容的教育,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成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的规律,这是科学素质教育中求真的体现。人文知识、人文文化的内容;于生活,源于实践,人文精神要在生活实践中体现,这符合科学探索的方法。历史告诉人们人的发展不能漠视客观物质实际,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追求和谐,不能违犯自然规律,这是人怎样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是科学精神的
15、体现。另一方面,科学素质教育中含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人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改变了人类的观念,提高了对本身的认识。天文学的发展,地心讲的推倒,改变了人对本身自负的认识。医学的进步解释了生老病死;科学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计算机的发明,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扩大了人的视野;音像技术的发展,记载了人类对美的直接记忆。离开了科学素质教育,当代人类文化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科学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尊重自然、尊重他物的科学精神,这也与人文素质教育中敬天爱人的人文文化相通。再次,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目的都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
16、:一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社会、人与别人、人本身),另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这分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不同内容,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分离的,但是二者都是与人相关的教育,以人为中心。科学素质教育发展了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解放了人类本身,体现了人的价值,加强了人的主体性,使人本身得到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格培养和人性完善为目的,提升了人对本身的认识,了解了人的意义和做人的价值,找到了正确的生活方式,进而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因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最终的归宿也是人的发展问题。四、本科教育实现人文与科学素
17、质教育融合的基本设想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使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在理论上有融合的必然性,要在教育实践的经过中更好地融合,还要依托载体,需要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一)重建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实践的进步需要理念先行,思想先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离不开通才的人才培养理念。(纲要)强调,高等教育承当着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在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出现过两种极端形式的本科教育,一是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不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只注重制器,忘记了育人,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是以知识教授为己任,进行分科教育,
18、知识面狭窄,只知闭门造车,看不到现实的社会需求,更谈不上创新。显然,这两种形式都与当代大学理念格格不入。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树立通才教育理念,以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对理科学生的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对文科生加强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在融合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经过中,要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扎实的基础是深化学习的保证,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更是确保本领过硬的前提。另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信念坚定。高尚的品德,十分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形式改革人文
19、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二者内在的穿插和浸透,这就依靠于人才培养形式的转变。一方面,本科院校要继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变原来专业设置过细而导致的学生知识面太窄的现状,淡化学科专业界线,扩大专业面。(意见)建议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内容浸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去。这种变化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有积极作用。除了专业的调整,高校还要设置文理浸透的专业,使文科生在科学素质方面得到提高,理科生也遭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并继续尝试以通识教育为特点的院系设置,学生在本科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综合的文理基础教育,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专业。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武汉大
20、学的珞珈学院,以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淡化专业,注重知识综合,使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共同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专业的重要体现,因而高校的专业调整最终还要落实到详细的课程建设上来。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开设理化生方面的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学分制和选修课制是进行文理交融的重要途径,学分制能够突破专业限制,通过让文理科学生分别修习一定数量的理工类或者人文社科类学分,最大限度地改变知识面过窄的现实;选修课则通过提供广泛的课程种类,十分是文化素质选修课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学习课程,弥补知识缺乏和知足本人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我
21、国在学分制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各高校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充实,宁缺毋滥,保证课程质量;在学生选课经过中要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课。此外,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校重要的培养资源。学生除了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提高素质以外,还广泛接触各类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等第二课堂。文艺汇演、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考虑习惯;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进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学校举办各种高质量的科技或人文知识讲座、报告会,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接受人文和科学熏陶,提高科学和人文素质。学校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发挥
22、这一隐形教育资源的作用。 (三)提高老师文化素质老师是学校培养目的和课程施行的直接介入者,老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理工科老师来讲,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老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能用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吸引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授课水平,更有助于老师本身及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受市场经济冲击和长期的文理分科影响,高校老师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都亟待提高。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本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必然的联络,但素质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丰富为依托。学校应该通过加强物质和精神的鼓励,调动老师主动介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热情。适当地安排老师接受跨专业跨学科的进修,以提高老师的综
23、合素质。老师除了要熟练把握本专业知识以外,更有责任自觉地提高本身的道德修养、审美情操、爱国情怀、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人生追求、端正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四)营造学校育人环境马克思讲: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行为的作用是宏大的,因而,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积极促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交融。学校的环境包括校园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身心,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学校的建筑物是学校的标志,高雅的建筑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也能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因而学校
24、需要重视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发挥好这一无形教育资源的作用,校园规划既要各具特色又要统一协调。学校的管理人员是学校重要的主体,管理人员与学生建立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管理人员要真正意识到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学校组织是一个服务的机构,要以树立服务理念,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工作热情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有极大的模范作用。学校除了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切实考察应聘者的教育热情、工作态度,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重视对管理人员管理。另外,在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时,要让学生介入评价,建立有学生介入的评价机制。同时还有配套奖罚机制,对于学生评价较低的管理者,要加强教育,不
25、能改良者,则要严格处罚。五、结语促进人文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乃至将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题,高等学校肩负着历史的责任。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有157所学校设立了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工作进行。各基地院校要以基地为依托,密切组织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学生会、各院系建设好本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同时要带动周边高校共同发展,并且通过基地的桥梁,建立于其他非基地院校的联络,发挥辐射作用。只要高校牢固树立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恰当的组织机构为支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实现(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易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3). 2德马克斯韦伯,韩水法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4杨叔子,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9,(3). 5白亮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的再审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