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之臣民政治伦理思想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之臣民政治伦理思想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之臣民政治伦理思想论文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文本的研读,发现对以忠君为核心的臣民政治伦理的阐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忠君政治伦理的重要性、臣民遵守与背叛忠君政治伦理的不同结果、“积善成仙,积恶致祸的政治伦理控制手段三方面对李注所包含的臣民政治伦理思想进行了初步梳理,从中能够看出李注(感应篇)在维护君主*的极权社会形态中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因此遭到南宋理宗君臣的普遍重视。论文关键词:李昌龄(太上感应篇)臣民政治伦理臣民政治伦理是臣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它从伦理道德层面对社会政治秩序起着维系和调节作用。产生于宋代的(太上感应篇)是中
2、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劝善书,因其流播广泛、影响深远而被誉为“善书之祖。(感应篇)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其范围涉及家庭、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感应篇)中“忠孝友悌;“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男不忠良等条目,就具有明显的臣民政治伦理意蕴。(感应篇)原文基本上是简短的条目形式,宋李昌龄注(感应篇)(下面简称李注)则对(感应篇)原文中有关臣民政治伦理的条目进行了具体阐发。相较于(感应篇)原文,李注的特点体如今下面两方面:一是援引儒释道典籍,对(感应篇)原文中臣民政治伦理之条目加以论证,试图为臣民政治伦理寻求更广泛的理论支持。二是通过例举大量北宋臣民的鲜活事例,意在加强遵守臣民政
3、治伦理的现实讲服力。正如南宋大儒真德秀(太上感应篇跋)云:“李公(李昌龄)注感应篇以谕人。目前学界对宋本(感应篇)之研究,重点集中在所谓“千二百原文上,而对李昌龄之注研究甚少。尽管学界对李昌龄其人身份及年代尚无定论,但并不影响对注文本身的研究。本文拟就李注中所包含的臣民政治伦理思想做初步探索,以请教于学界同仁。一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形式的根本特点,由此而构成的王权至上的观念在政治意识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极权体制下,君王的权利意志凌驾于人间的一切规则之上。在政治伦理领域内,臣民若想见容于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他们能够做的就是忠实和顺从于君王的权威,否则就意味着对极
4、权体制的背叛。因而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体制下的臣民政治伦理,十分强调“尽忠事君,并将忠君原则作为臣民政治伦理的核心要求。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其对臣民政治伦理的规定特别明确地突出了“忠君观念。通过对“忠君观念的强调,显示出其对君王极权体制的认同和维护,因此得到了南宋理宗皇帝的重视和大力推广。理宗御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于(太上感应篇),“诞布四方,俾迩民皆迁善之,归自乐从于教化。绍定六年八月(1233)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太一宫焚修胡莹微(进太上感应篇表)记载了理宗皇帝推广(太上感应篇)的情况:臣窃观(宝藏)(注:即(琼章宝藏),乃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琼章宝藏)乃南宋孝宗淳熙四年
5、御书以赐。此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上册第14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之诸经中有瑶编之大训,本慈善而救物,爰谆复以诲人。谓善恶感召之由,端类枢机之发;而祸福应验之理,捷于影响之随。千二百恳恳之辞,亿万载昭昭之诫,然必赖明良之敷阐,乃能率众庶以皈依。恭惟皇帝陛下垂拱视朝,缉熙典学。讲贯虽专于六籍,网罗旁及于群书。道访窈冥,继圣祖下风之请;化流清静,迈汉皇当日之规。怡神政事之余,玩意天人之际,将推行而传远,故裒集以加详。义画丁宁,冠骊珠之八字;甘鉴叙赞,擅鸿笔于一家。焕乎函籍之荣耀矣!朱越利先生在((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一文中指出:绍定六年(1233)太一宫道士胡莹微刊
6、印之(太上感应篇),已包含李昌龄之注。而两年后理宗朝巨儒真德秀于端平二年(1235)所作(太上感应篇)之跋文亦有“李公(注:李昌龄)注感应篇以谕人之讲,可见李注在当时已有广泛影响。“古今风俗,悉从上之所好,由于理宗大力推广李注(感应篇),权臣巨儒亦纷纷作序跋。“其以次序述之者郑安晚丞相、真西山先生,余皆其时宗工钜儒。真德秀之跋文云:“世谓感应之云独出于老佛氏,非也!(书)有作善降祥之训,(易)有积善余庆之言,大抵皆此理也。“盖天命之性,赋之于人,本皆至善予惧世人不求诸内而求诸外,顾以力弗足而怠焉。又或出于侥求觊幸之私而返流于不善也,故书之篇末以告观者,庶不失感应之本指云。真德秀之跋以儒家之言解
7、(感应篇),这也讲明在维护统治阶级政治利益方面,儒道两家颇有相通之处。二李昌龄注(太上感应篇)强调了以“忠君为核心的臣民政治伦理的重要性。(感应篇)卷之二“忠孝条,李注云:“忠也者,人臣之大节;“使为臣而皆不忠,则为君者复何望于臣?;“忠孝乃超度之本,得获度世,莫此为速。在这里,臣民尽忠事君被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政治伦理规范,君尊臣卑的政治等级秩序不容挑战。臣民之忠于此岸世俗社会而言,是极权体制伦理纲常的必然要求;于彼岸道教理想世界而言,又是度世飞升之快速方式。就道教而言,显然是后者更能体现其宗教色彩,是其服务于极权体制的,区别于儒家的特色。李注所引“东卿司命真君之言,表达了臣民忠于君王之行,在成
8、仙的成效上远甚于清心寡欲的个人修炼和先祖功德的泽被后裔,兹引其文以佐之:东卿司命日:“有萧邈之才,绝众之望,养其浩然,不营富贵,或自贞自廉,不食非己之食,不衣非己之衣,纷华不能散其正气,万乘不能激其名操,或先世有功流速后裔,易世炼化,改氏更生,此皆有应仙格,当登仙品。然必多历年所,始得渐进。至于至忠至孝,则今日去世,明日便当补为地下主者。复从地下主者便当进补仙阶。(感应篇)卷之二“忠孝条李注以御史中丞吕公诲为例,宣扬“事君尽忠之讲。李注云吕公诲正色直言,倾动朝野而获赠上帝之“清凉丹,进而升仙,“从帝为司斜。卷之二“正己化人条,李注对吕公着(晦叔)为崇政殿讲书时,“日以正心修身之讲劝导人主的忠君
9、之行亦颇为赞扬。值得注意的是,李注阐述“正己化人的理论根据并不是道教所谓“清静无为,德化天下,而是援引孔子“君子正其衣冠、“席不正不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讲教,可见李注并不奉道教经典为唯一圭臬,而是儒、道兼备。李注(太上感应篇)明确反对臣民对以“忠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的背叛。卷六“暗侮君亲、卷二十二“贪冒于财,欺罔于上、卷二十三“弃顺孝逆、卷二十五“男不忠良、卷二十六“违逆上命于此均有揭示,上述诸条同时论及臣民遵守与背离政治伦理的不同结果,兹分述卷六“暗侮君亲条,李注云:“在人臣言之,一味奸谀,肆其欺罔,暗侮也。“害教叛道,莫此为甚。在君主*的传统社会形态下,对君
10、王的忠实是具有普适性的臣民政治伦理规范,同时也是臣民必须遵守一生的政治伦理准则。公开反对君权虽然是对忠君伦理的颠覆,为封建政治伦理所不容,这是毋庸置疑的。李注则更进一步以为臣民即使在私人生活空问里,也必须时刻保持对君王的忠实。北宋朝宰臣曹彬、王旦,被树立成“全天候遵守忠君伦理的楷模:“昔曹武惠彬方在宥密,常公服危坐,如对君父。既归私第,亦必闭阁宴居,不敢妄通宾客。五鼓才动,即待漏于禁门。如此八年,虽雪霜甚寒,未尝辄易其操。王文正公旦,虽在私第,亦如在朝。一日归自朝中,即冠带入静室,默坐不出。家人惶恐,亟遣其弟询之赵公安仁。安仁日:适议事,公不欲行,未决而归,必忧国家耳。李注以为曹王两家之所以十
11、分兴盛,正是曹彬、王旦遵守忠君之德而获得的善报,并坚定地宣扬到:“然则天于忠孝,其报之也曷尝爽乎?卷二十二“贪冒于财,欺罔于上条,李注将忠廉并举,阐述“忠则须廉,贪则伪忠的思想。其注日:“忠也,廉也,人臣大节。今乃贪冒其财而又敢欺罔于上,所为如是,臣节何在?多见旋踵破败,而子孙狼狈者,必也。在这里,忠君伦理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化,臣民廉洁与否被纳入到忠君伦理评判体系。贪心者被贴上了欺君的耻辱印记,不但本身丢掉了人臣之大节,而且会祸及子孙后代。正如北宋朝曹翰,奉使江南“前后所获,无虑数十万。及南征,所掠金宝亦钜万。曹翰后因“强取民间绵帛菽粟,为汝阴令孙崇望所奏。狱具免死,流登州,家籍于官。死后数年,
12、子孙有乞丐于海上者。李注于此颇有感慨,并加以评论云:“与其如此旋踵而破败,孰若忠廉有守,永保富贵乎?哟李注对“贪冒于财,欺罔于上的阐释,强调了臣民廉洁的重要性,甚至将其视为对君王忠实的必要前提。正如南宋郑清之所言,贪心者在义和利两方面都构成了对忠君伦理的背叛,所谓“利则危国,义不忠君;“贪廉忠伪,义利之分。应该讲郑清之对李注的理解是非常准确和到位的,在这方面,李注给当代人的启示是深入的:在当代民主法制社会,廉洁奉公也应该和必须成为公职人员的基本政治伦理要求,贪赃枉法的行为同样应该被视为对国家利益和社会政治制度的背叛。卷二十三“弃顺孝逆条,李注引“南极寿星真君向“太极真人徐来勒教授寿天吉凶之道,
13、借星君之口讲到:“天道福善而祸淫,神明赏顺而罚逆。明确指出不忠君王之“亏忠孝者,“明则刑纲理之,幽则鬼神诛之。及将死而言善,过盈而求悔,亦不可得。“积善成仙,积恶致祸是道教伦理控制手段的基本特色,李注对“弃顺孝逆的解读,采取的就是“积善成仙,积恶致祸的方式。背离忠君伦理的要求,不仅会遭到世俗社会法律纲常的惩治(在这里,世俗社会的惩治也被视为道教惩罚手段的结果,进而为世俗的法令制度披上道教神圣的外衣),更会遭到诸如夺纪减算、堕入地狱、雷霆之灾之类的宗教意义上的惩罚。对于欺君之臣民而言,道教伦理控制手段自然凸显其恫吓效果。卷二十五“男不忠良条,李注以为“男子,道释二教皆以为难,皆以为贵。然则造物所以生之者为怎样?望之者为怎样?今也既得为男,而乃苟且。汩没不能以忠良自效,非独辜负己灵,实亦辜负造物。随后举杜衍、范仲淹事例加以讲明。杜衍其父早卒,乃遗腹子。少年凄苦,刻苦攻读。后中进士,官至枢密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衍“为人廉洁,事上以不欺为忠。范仲淹生二岁而孤,其母改嫁。境遇虽凄苦,仲淹却极为发奋,苦读六年,便能精通六经之旨。后举进士,上宰相万言书。及进用,所行之事皆无出于此书。此注从男子为贵的角度论证臣民之忠,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极权体制由男性主导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使“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暴露无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