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论文.docx
《关于中国经济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经济论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国经济论文关于中国经济论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下文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中国经济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增长怎样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我国的经济固然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绩显著,但通过分析可得出,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产业,且为资本驱动型,科学技术水平仍较低,且产业发展不全面,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发展仍较落后。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增
2、长,且能够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发展。为此,应当采取相应的办法和策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一、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的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到达的额外生产效率1。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从微观上来讲,一个企业则需要进行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形式,开发新产品并拓宽企业市场;从宏观上讲,国家则需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同时,需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发,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全面发展各种产业,并大力发展经济效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
3、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传统的发展形式下,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将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没有强劲的动力。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下,要保证我国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需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二、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主要策略(一)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加强了科技的研发与创新,以其作为本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宏大动力和保障。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科技含量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主要仍以制造业为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使
4、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制造向创造转变。国家应当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的资金投入,使得科研拥有强劲的动力支撑,同时,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科技创新和研发提供人才保障。只要实现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加快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环境,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我国作为社-义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形式仍处于转变当中,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西方发达国家仍较慢,经济增长的效率也较低。因而,应当加快社-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详细体如今我国所有制的改革、政府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上。实现所有制改革,能够
5、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愈加的自由化。实现政府体制改革,则能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实现价格体制改革,能够使得市场机制全面推行到其它生产领域当中。 (三)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产业上的分布仍不均匀,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势仍未充分发挥。为此,应当努力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价值较高的服务业。其中,服务业包含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将会实现其本身的宏大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则需要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提高。应当降低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6、,使得其经济效益得到宏大的提高。 (四)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的农业人口较多,且都聚集在农业生产当中,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够有效发挥劳动力的价值,使得非农产业有效解决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还能够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宏大动力,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因而,我国应当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经济效率的有效提高。三、结语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有很大的潜力,只需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进行有效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并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应当采
7、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快我国社-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并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我国政府在实行本身的职能时,应当保证其职能的合理性发挥,并处理好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在合理范围内自由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论文篇2谈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过度深化一、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相关原因探究目前,国内外通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自2000年开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2020年为0.481,2020年为0.477,2021年为0.474,2021年为0.473。我国的基尼系数表
8、明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限度。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差距,详细表如今四个方面:第一,行业间收入差距大,垄断性、资本密集型等行业收入偏高;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固然近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但二者差距仍较大;第三,区域间收入差距大,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第四,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人力资本和灰色收入等多方面角度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探究,政府也从税收、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角度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变现状。然而,这些都未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在生产方式之中引起
9、的。二、中国经济高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与政府投资偏好马克思经济学分析,资本对劳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即资本深化),会造成收入差异的扩大。而反观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经过,实际上就是一条资本不断深化的发展之路。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进程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并高度依靠大规模的资源投资。在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得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政府连年扩大财政支出,兴建很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且,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资本劳动比都在不断提高。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场,便进入了以能耗性为主的工业重工化发展趋势。而且
10、,在过去的10年里,我国经济的资本密度发生了显著而快速的上升趋势,这讲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资本深化。三、资本过度深化后的行业、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由效率低的部门和地区会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地区,进而促进了后一类部门和地区的快速发展。而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行业、地区及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上的不平衡。长期以来,金融、电力、电信、石油、交通等垄断行业,凭借其优势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5年度,12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中央企业,其员工工资是全国工资水平的3-4倍;假如再加上工资以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
11、际收入差距将可能在5-10倍。城乡二元构造体制之下,农民收入长期低于镇市居民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199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854元和2210.3元,收入差距为2.65倍;2020年分别为17175元和5153元,收入差距为3.33倍。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了超前发展,东、中、西部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从城市来看,1981年,城镇居民收入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收入比为1.2:1:1.18;1991年,三大地区的收入之比为1.48:1:1.10。从农村来看,1978年,三大地区农民收入之比为1.36:1.09:1;1999年,三大地区的收入之比为2.13
12、:1.35:1。四、资本深化的适度是缩小初次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根本方法一般来讲,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政府会通过再分配政策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是,这种修补和弥合是有限度的、不可持续的。从根本上来讲,要解决收入分配的差距悬殊问题,从初次分配领域就着手是更具根本性、可持续性的。首先,资本深化应该适度。资本深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驱动性,然而资本深化过度带来的行业发展差距,会影响不同行业、区域、阶层居民收入分配,这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领域构成的根本性差距。因此,当前我国提倡资本优先、技术优先等应该适度发展。其次,政府应减少权利的寻租、收租。政府官员的非正常收入,不仅会拉大与社会其他阶层
13、之间的收入差距,腐败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会影响了社会的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会影响社会收入的分配平衡。再次,完善城乡、区域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的差距,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解决公共服务资源失衡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施行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宏观就业政策,加强人力劳动资本的创造力与竞争力。中国经济论文篇3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分析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在阐述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这
14、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据此提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十分是2020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而,笔者在阐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5、,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从1636-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一直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力度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在目前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络越来越严密,金融市场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而,金融危机很容易由一国传染到另一国,而且还会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响,即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誉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总结分析历次金融危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传染机制
16、。 (一)贸易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贸易,恶化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即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这既加强了对直接或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使得国内经济(国民收入)相对减少,进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详细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两种。前者是指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竞争力加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后者是指使得与其有着共同出口市场或共同出口产品的
17、贸易竞争国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引发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其贸易竞争国的货币会竞相贬值,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加剧。 (二)金融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是指因一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进而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渠道主要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来实现的。详细可分为直接金融危机传染和间接金融危机传染两种。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缺乏,通过金融中介清算其在有直接金融联络的另一国的资产,进而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缺乏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第三国在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络的国家都有投资,但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国经济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