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分析.docx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分析我国内部审计起源于1980年前后,相比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加强和股份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3年,我国内审协会了(内部审计准则),并出台了(内审基本准则)和完好的内部审计详细准则。2013年,我国内审协会在2003版(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完善了内部审计定义,细化了各个审计流程,强调了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随着(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不断地向着规范化和体制化的方向发展。1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理论
2、基础1.1我国内部审计定义与国际内部审计定义比拟将我国内审定义与IIA定义进行比照,很容易发现:(内部审计准则)2004与IIA1993年对内审的定义相近,而(内部审计准则)2013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与IIA2004年的定义基本一样,这讲明了我国内部审计正在不断向国际化发展,不断地完善内部审计定义,规范内部审计方法,明确内部审计作用。详细比照情况见表1。1.2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形式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的企业内部审计形式主要包括下面4种:一是总经理领导形式;二是财务总监领导形式;三是企业集团董事会领导形式;四是企业集团监事会领导形式。其优势与缺乏见表2。上述4种内审形式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其中,监事
3、会和董事会领导的内审形式,机构地位最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该审计形式较为合适当代企业集团,使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发挥内审职能,控制内审风险,提高内审的独立性。1.3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1.3.1内部审计风险范围的广泛性。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促进企业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内部审计范围包含了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而外部审计更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审计。侧重于企业经营效益审计对内审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审的工作范围深化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1.3.2内部审计风险的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存在于各个审计环节。当审计项目结束、审计资料归档后,外部审计环节告一段
4、落,而内部审计要持续发挥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找出对企业经营中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这使得内部审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扩大,增加了内审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内审风险的概率。1.3.3内部审计风险的隐蔽潜在性。较外部审计来讲,固然内部审计风险相对较为隐蔽,但却不能忽视。此外,内部审计风险造成的影响也具有隐蔽性,难以发现,只要在内审结论带来严重后果、引起关注时,才能被发现。2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2.1法律制度不健全2.1.1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的法律。国家审计主要是基于(审计法)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审计,社会审计主要是基于(注册会计师法)应审计单位的委托对其进
5、行审核,而国家近年来公布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寥寥无几,致使我国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出现立法短板,内部审计缺乏专门法律。同时,2013(内部审计准则)中多运用“应当、“应该、“能够等词语,“必须、“不得等词语较少出现,规范不明确,这样导致内部审计在开展工作时,很多审计程序模棱两可,由此带来审计风险。这也造成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不高、定位不明确。2.1.2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作为帮助企业经营实现目的的内部审计,其工作重点从“监督型转为“服务型,即集中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包含了“监督、评价、增值和服务4大功能。然而,(审计法)和审计署4号令都将内部审计的定位为
6、以监督为主导,即“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13)认定内部审计是“适当性、有效性审计,该定义比审计署第4号令的定义内容广泛,与国际内审协会的要求相近。但是,仍然是不全面的,本质上未超出“监督型定位形式。国际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并未体如今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中。2.1.3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缺乏实践经历。对于内审来讲,(审计法)主要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整部(审计法)只是对国家审计的规定,并没有列出一个专门板块来规范内部审计;二是“指导和监督没有施行细则,难以操作。同时,未对内部审计操作流程和审计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是由本单位自行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2.2审计对象复杂性和隐蔽性随
7、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范围也不断扩大,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控制制度审计向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扩展,审计对象也变得复杂化、多样化。详细表如今下面3个方面: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赊销、票据往来、投资、期权、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成为了企业集团日常的经营活动,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愈加复杂,出现会计信息错记、漏记的几率随之变大。企业兼并、重组、破产等经济行为发生频率增加,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准确对企业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企业、政府和社会投资人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不只是财务审计,还要求对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进行披露,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致使审计
8、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内审人员的审计责任、工作难度和工作内容大幅提高,进而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2.3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活动中,由于管理人员责任心差、内部人员互相勾结、管理者不重视内控等原因造成内控制度失效的案例比比皆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时,无法躲避由此带来的风险。2.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企业集团为了保证内审质量、提高内审有效性、降低和躲避内审风险而建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企业内部审计程序缺乏全程控制,审计工作底稿不明了,只记录审计问题,却不记录审计结论,致使审计质量控制无据可依。内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使其质量效率难以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集团 内部 审计 风险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