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的探索-精品文档.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的探索-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的探索-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的探索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本文根据笔者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经历,从学情分析、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形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
2、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把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1。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2。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遭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
3、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历,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形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
4、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讲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笔者曾经访问过很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很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
5、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腻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经过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自信心,改变不良观念。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科学 教学 形式 探索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