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需求的基层医生论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位需求的基层医生论文-精品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岗位需求的基层医生论文1基础医学课与课程标准体系的关系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基础实验技术等。其中新增的医学基础实验技术课为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构建合理的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作者对周边3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工作,通过与基层医生、临床医学专业一线老师、基础医学老师共同研究讨论后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取各课程贴近岗位需求内容,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并构成新的课程标准体系。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推进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建设2.1构建临床医学专业
2、课程标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新的课程标准体系构建后构成了立体网络,互通有无,从整体上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要求。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会愈加明晰及明朗。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使学生更能构成整体思维,为基层医生岗位打下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理念,具体列出了学生需要到达的学业要求,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2.2课程标准体系的特点2.2.1完好性与规律性符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规律,基础医学课课程体系构架完好。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全部学完,第一学期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第二学期为病理与病理生理
3、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和医学基础实验技术。2.2.2整体性与个体性课程标准体系以整体观的思维进行构建,各门课程融合在一起,依次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标准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据进行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个体性反响在每门课程均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以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例,由于学时受限,只选取了几种常见的寄生虫作为教学点,课程标准重点内容在于细菌总论和免疫学部分。2.2.3交互性与浸透性制定时体现了交互性与浸透性的原则,使各门课程学习起来能相互联想、启发。以药理学和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例,其中抗生素的内容在2门课程标准中均有体现,而这2门课程均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上同步,
4、内容上有衔接,因而,学生在学习时能融会贯穿,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理解。2.2.4创新性与实用性各门课程标准在制定经过中严密联络临床工作,以项目为引领,采用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医学基础实验技术课为例,课程标准制定时以临床工作实际操作技能为导向,设定相应实验内容,如穿刺、注射的操作训练等。此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2.3课程标准的构成内容本校课程标准主要构成内容如下。2.3.1前言包括制定根据、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确定的根据等。2.3.2课程目的分为总目的和分目的。其中分目的有知
5、识目的、能力目的、素质目的等。2.3.3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以表格形式列出,包括项目名称、学业达成目的、学时分布等。2.3.4教学设计根据工学结合、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突出能力目的等原则进行课程教学设计。2.3.5课程施行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施行、教材选用情况等。2.3.6教学评价与考核要请教学评价和考核要求贯彻以能力为本、动态与主动结合的理念。2.3.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习资料、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等。2.3.8其他讲明包括本课程标准适用的学生对象、专业及修订年限讲明等。3课程标准体系构建与施行步骤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发动和发动阶段,是自上而下的;在详细制定阶段,是自下
6、而上的,老师是制定标准的主体;在修订与完善阶段,必须吸收学生的反应建议4。3.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标准体系框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基础医学课以综合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与目的,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构成课程标准体系。3.2完善课程标准内涵,制定各课课程标准作者通过3个途径进行了前期调研:1到周边基层医院进行充分调研;2与临床医学专业一线老师进行屡次研讨;3对在校生、实习生、基层医生三类对象进行调研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0、120、110份。根据调研结果,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每门课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根据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
7、建课程标准体系;落实课程的组织与施行细则;建立考核知识、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法。确定基层医生岗位需要的能力要求及其他特殊要求后,与临床医学专业老师一起,共同编制相应课程标准,见表1。3.3边施行边完善,进一步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完成后在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试用,并根据调研结果反应,再次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药理学为例,对常见抗生素类药物部分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药物与临床的互相关联部分,使学生学习时更能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做到有的放矢。4考虑与讨论4.1认清本科与专科的本质区别,更好地为专科层次学生服务本科与专科本质区别主要有三点:
8、1人才培养目的不一样。专科是培养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和广大农村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把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本科是培养较扎实地把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2课程要求不一样。本科生的课程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好性,专科生的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应用。3面向岗位不一样。本科生毕业后可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工作,而专科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工作环境与待遇完全不一样。只要认清以上几点,才能更好地构建课程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老师的
9、教和学生的学。4.2力争新课程标准体系的实用性得以实现新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体系构成后,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体现了以基层医生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特色,真正体现“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的特点,增加了各门课程的融合度,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打破基础医学课“理论部分太多、动手时机过少的传统框架与形式,增加了独立的实验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4.3岗位需求进一步与课程标准进行真正有效对接根据基层医生职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选取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融
10、合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力求培养目的明确;教学内容贴近岗位,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零距离上岗为目的,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经过;将经过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药理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突出学习的经过,应用PBL教学法,组建模拟药房为实训场所,并对药理学学习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托行业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并吸纳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积极鼓励老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场已有30人次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
11、另已有医学院校专家、学者及医院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了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培养骨干老师、青年老师等,完善教学梯队,同时,为更好地施行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综上所述,课程标准的建设既是提高和保障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的的有效途径,又是将高职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的切入点6,基于基层医生岗位需求构建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确有必要。目前,基层卫生人员的主体仍然以专科层次及下面和初级技术专业职务为主,所以,基层医疗机构对专科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庞大。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短、岗位针对性强,是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性7。医院欢迎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将学生培养成一线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岗位需求,细化岗位能力,改革课程标准。从课程的课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式和理论实践比例等方面进行细致改革。在构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课程标准体系时应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岗位的要求,参照执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8,为培养更多能直接服务于基层卫生机构的实用性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