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工艺学教案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糖工艺学教案_.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制糖工艺学教案_编写讲明1、每项内容都要填写,“教学经过部分要具体填写,空格不够用时可自行扩大;2、A4纸双面打印或手写;3、一次课为一个教案,每门课按学期统一用一个封面左侧装订,封面和本讲明双面打印;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习题课等;5、所授课程教案每轮次必须更新。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并供给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讲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甘蔗制糖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起源地。在世界早
2、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获得的汁。讲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到了西汉时代,蔗类制品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歆(西京杂记)曾述及“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所谓石蜜,即是指以甘蔗为原料制成的固态制品,这与战国后期的液态“柘浆,应该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高帝即是指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可知汉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则就不会作为贡品上献于皇帝。当然,汉代之际柘浆仍然存在,不过功能又有了进展。元鼎五年
3、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汉武帝祀于甘泉宫,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赋诗称颂,共同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之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甘蔗汁能够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见,至迟在西汉中期,人们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种常用的调味食品,还往往用来作解酒之用。我们能够以为,在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代,蔗糖的制取与食用应该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不但在司马相如的文赋中屡有出现,同时也见于同时代的其它人,例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南方有邯睹之林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多则伤人。是甘蔗能减多益少,凡蔗亦然。“邯睹一词,后来逐步写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类植物的产地,甚至还指出了“多则
4、伤人这样科学论断,这与现代医学之中以为糖类制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笔者据此以为,假如不是由于蔗糖食品的相应普及,当时的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则伤人的医学知识的。值得一提的还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土的简牍中有“糖一笥的记载,笔者以为,其物能放置于竹笥之中,当是固态的制成品而无疑。这不但与战国时期液态的“柘浆,在技术上可讲是大大地进了一步,而且与汉初越国王献与高皇帝的贡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到了东汉的张衡著(七辨),其中有“沙饴石蜜的称谓。所谓“沙饴,即是指结晶状糖类制品。我们知道,淀粉糖呈粘稠状,而要想得到结晶状糖类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种取代物的。应
5、该讲,最最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食用到具有砂糖雏形的蔗糖制品了。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绘的种蔗区域愈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
6、工技术又提高一步。2.手工业制糖阶段自战国时代开场从甘蔗中获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构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到了唐代,蔗糖的生产出现了新的格局。由于甘蔗的大量种植和消费的广泛普及,原来用日光爆晒的生产方式已不能知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人们将目光移向国外,寻求更好的生产方式。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遗使至“摩揭它国求取熬糖法,然后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其成品的色、味
7、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人们称之为“沙糖,又称为“霜糖。“摩揭它Magadha为古印度时代的奴隶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曾一度统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时最为强盛,至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仍为印度强国。中国晋、唐僧人法显、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产方式相对先进,它是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因此有更快的生产周期。唐太宗不惜远离数万里之遥而派人前往,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讲,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fo经更具实际意义。当摩揭它的制糖法取来之后,扬州生长的甘蔗成了制糖的最好原料。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扬州,并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扬州地区,而是指唐初属于扬州管辖范围下的岭南东西两道
8、,即今天的广东与广西。由于岭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质量远比西域摩揭它国的好,所以生产出来的蔗糖在味与色的方面都远胜于摩揭它国产品。“沙糖一词,从上文可知,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今天一般写作“砂糖。又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因此当时又称为“霜糖。我们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讲,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当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而能够以为,唐代的制糖工人们已经把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其生产流程应该与今天的当代法生产流程相去不远,在没有一定的化学工业知识为前提基础下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
9、,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国内的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以当代技术观点而言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这种办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古代的蔗糖生产已经能够采用接近于当代化学脱色的生产方法而进行生产了。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综上所述,我国的蔗糖生产,源于战国而定型于唐初,这是史有明文的记载,应该成为基本的定论。中国古代主要制糖著作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
10、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北宋王灼于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经过、糖霜性味、用处、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屡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当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类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初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当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
11、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当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3.机械化制糖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甜菜制糖业的兴起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严寒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遭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场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能够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
12、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场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
13、,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甜菜糖的起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当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构成时期,很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获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
14、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获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获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进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
15、,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步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构成,成为当代制糖技术的先导。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此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场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场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合适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4.淀粉糖工业的发展
16、利用淀粉为原料生产的糖品称淀粉糖,淀粉糖产品种类多,生产历史悠久。其实,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采用酶水解法制造饴糖。北魏时期的对制饴的方法也有具体的记载。日本在9世纪时期用木薯淀粉生产出一种糖浆,但真正利用酸法水解淀粉制糖乃始于欧洲。1811年德国化学家柯乔夫在寻找能够代替阿拉伯胶用的胶粘剂时,用硫酸处理马铃薯淀粉,但酸用的过度得到一种粘度很低的液体,澄清具有甜味,于是柯乔夫继续研究,最后制成一种糖,放置一定时间后有结晶析出,用布袋装之,压榨,除去大部分母液,得到固体产品。当时正值拿破仑战争年代,经济封锁,使欧洲不能获得甘蔗糖,于是设立很多这种淀粉糖工厂,1815年战争结
17、束,恢复甘蔗糖进口,工厂也随之停止生产。1815年法国化学家沙苏里确定由淀粉制糖的化学反响为水解反响,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与葡萄果汁中提取制出的葡萄糖完全一样。1801年朴罗斯特试验成功由葡萄中提取制出葡萄糖,葡萄糖的名称由此而来一直沿用到如今。19世纪曾有很多人从事制造结晶糖的研究,但成就不大,主要是对于葡萄糖几种异构体的化学构造和结晶规律缺乏了解,后沿用蔗糖结晶的方法,效果也不好,大约在1920年,美国的牛柯克发现,含水-葡萄糖比无水-葡萄糖容易结晶。使用25-30%湿晶体的冷却结晶法容易控制,所得结晶产品易于离心机分离,产品质量高,被世界普遍采用,目前工业上基本用此结晶工艺。1940年,美国采用酸酶合并糖化工艺生产高糖度的糖浆,能避免葡萄糖的复合及分解反响,产品甜味纯正。1960年日本最新研究出双酶法,用-淀粉酶液化和葡萄糖淀粉酶糖化的双酶法生产结晶糖工艺,而后各国相继采用双酶法,逐步淘汰了旧的酸法糖化工艺,这种双酶法所得到的糖化液纯度高、甜味正,同时还可省去结晶工序直接制成全糖。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质量虽不及结晶葡萄糖,但合适于食品工业应用,如生产饴糖。在葡萄糖的深加工方面,虽早在1897年就发现碱性能催化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反响,转化成果糖。以后也不断深化研究过这种碱性异构化反响,但在工业上还是不能应用。主要是反响不易控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