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和驻波实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弦振动和驻波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弦振动和驻波实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弦振动和驻波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传播时构成的驻波波形;2、测量均匀弦线上横波的传播速度及均匀弦线的线密度。【实验器材】XZDY-B型固定均匀弦振动仪、磁铁、钩码、滑轮、电子天平等。【实验原理】驻波是一种波的叠加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种振动现象中。本实验通过通有沟通电的铜导线在磁场中的振动,观察弦振动驻波的构成,验证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与线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并利用弦线上产生的驻波,测出驻波的波长。横波沿弦线传播时,在维持弦线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横波的传播速度v与张力T及弦线的线密度即单位长度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Tv=(1)。设弦线的振动频率为f,
2、横波在弦线上传播的波长为,则根据vf=,有1Tf=2。根据式2可知,若弦线的振动频率f和线密度一定,则波长与张力T的平方根成正比。如下图,弦线的一端通过劈尖A,另一端跨过劈尖B后通过滑轮挂钩码,当铜导线振动时,振动频率为沟通电的频率。随着振动产生向右传播的横波,此波由A点传到B点时发生反射。由于前进波和反射波的振幅一样、频率一样、振动方向一样,但传播方向相反,所以可相互干预构成驻波。在驻波中,弦上各点的振幅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有些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有些点振幅为零,称为波节。两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等于构成驻波的相干波波长的一半。当弦的长度LA、B两劈尖之间的距离恰为半波长2的整数倍时产生共
3、振。此时驻波的振幅最大且稳定,因而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为:(1,2,3.)2Lnn=3,式中n为半波数。可见,由驻波的半波长的波段数n和弦长L,即可求出波长,则2(1,2,3.)Lnn=4。由公式2和4可得弦线的线密度2224TnLf=5。【实验内容】1、打开电源,启动弦振动仪,观察均匀弦振动传播时构成的驻波波形。2、测定弦线的线密度:选取频率100fHz=,张力T由40g钩码挂在弦线的一端产生。调节劈尖A、B之间的距离,使弦线上依次出现1,2,3n=段的稳定驻波,记录相应的弦线长iL值。3、计算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在张力T一定的条件下40g,改变频率f分别为5075100125150Hz、,调节弦/2线长L,使弦上出现1,2n=个驻波段,记录相应的弦线长iL值。4、计算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在频率一定的条件下75fHz=,改变张力T的大小,以30g钩码为起点每次增加10g直至钩码质量到达60g,在各张力作用下调节弦线长L,使弦上出现1,2n=个驻波段,记录相应的弦线长iL值。【数据记录与处理】1、100fHz=,40_TgN=,测定弦线的线密度2、40_TgN=,改变频率f,计算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3、75fHz=,改变张力T,计算弦上横波的传播速度v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振动 驻波 实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