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语录的(易)学价值.docx
《二程语录的(易)学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程语录的(易)学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程语录的(易)学价值(兰州学刊杂志)2015年第八期(周易)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涵括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宇宙生成与变化体系,而这个体系能够用来对抗fo、老之学,所以遭到理学家的欢迎,程颐讲:“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其对(周易)推重如此,目的是想通过对(周易)的阐发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天理论,并消除fo教在这方面的影响,正如范文澜所言:“宋学是以(周易)来代替fo教的哲学。因而,二程对(周易)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除程颐撰写有一部(周易程氏传)外,(河南程氏遗书)(下面简称(遗书))和(河南程氏外书)(下面简称(外书))中还辑录有大量二程兄弟平常讲论(周易)的言论。但以前学界在研究
2、二程(易)学时,往往只关注(周易程氏传)而忽视二程语录所载论(易)内容,殊不知(周易程氏传)只是一部未定稿的著作,在程颐生前并未刊行和流传,反而是二程语录中弟子们记录的他们兄弟二人讲论(周易)的言论,则随着二程语录的广泛传播而被人们所熟知。因而,研究二程(易)学不能忽视二程语录所载有关论(易)内容,它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和理解二程的(易)学思想及理学体系建构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二程语录的(易)学价值二程对儒家经典研究花费心血最多的当数(周易),并在二十多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外书)卷十二引尹焞言曰:横渠昔在京师,坐虎皮,讲(周易),遵从甚众。一夕,二程先生至,论(易)。次日,横渠撤去虎皮,曰:
3、“吾平日为诸公讲者,皆乱道。有二程近到,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横渠乃归陕西。此事(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亦有记载,云在嘉祐初年,近人姚名达(程颐川年谱)则考订为在嘉祐元年(1056),当时程颢25岁,程颐24岁,张载37岁。这中间我们不排除有二程弟子的溢美之辞,但二程年轻时就已深明(易)道,卓有见识,当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令人可惜的是,程颢一生并没有撰写出系统的解释(周易)的著作,惟程颐流传下来一部(周易程氏传),固然其晚年弟子尹焞曾声称:“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但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周易程氏传)一书初稿固然于元符二年(1099)程颐67岁时就已完成
4、,但一直到他逝世时也未能出版,原因是他希望本人能在有生之年再进一步对其修改和完善。据朱熹(伊川先生年谱)记载:“元符二年正月,(易传)成而序之。(崇宁)五年,复宣义郎,致仕。时(易传)成书已久,学者莫得教授,或以为请。先生曰:自量精神未衰,尚觊有少进耳。其后寝疾,始以授尹焞、张绎。也就是讲,程颐直到临逝世之前还在对此书进行修改,所以连尹焞对于(周易程氏传)最终能否修订完稿也不敢肯定。(和靖集)卷六云:吕紫微(吕本中)书问先生(尹焞):“某祖父侍讲(吕希哲)尝讲伊川矣,诸儒解经不合全解,谓圣人言语自有人不到去处,更经秦火,言义岂无所续?某于(易传),或有所见则随记之。今(易传)乃成全书,与祖父所
5、闻不同,何也?先生曰:“某在先生席下数年后方学(易),序有七十二家。(易传)先生初教某,或只得看一象一爻,须讲尽诸儒解有未尽处,然后始于巾箱中出他所讲。临启手足连封以付张思叔。思叔,能文者也,庶有所润色。明年,思叔死,其子以归四明,高抑崇今慈溪本是矣,今见在。据当时所见,考校全书与不全书,亦未可知。上述吕本中与尹焞的对话至少讲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周易程氏传)非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所见则随记之,当是程颐一生研究(易)学的总结;二是程颐最后把(易传)手稿传给了弟子张绎,由张绎对其进行整理和文字上的润色,但很可能张绎未能做完这项工作就逝世了。所以程门高足杨时在(校正伊川易传后序)中以为程颐(易传)
6、并没有最后定稿,他讲:伊川先生著(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而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而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这就是导致后来(周易程氏传)所传版本各异的原因,如(郡斋读书志)卷一上著录(程氏易)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著录(伊川易解)六卷,(东都事略?程颐传)载其(易传)六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程颐(易传)九卷又(系辞解)一卷,(二程全书)则载为四卷等。对此,(四库全书总目)辨析讲:王偁(东都事略)载是书作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九卷,(二程全书)通作四
7、卷。则当时本无定本,所传各异耳。其书但解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系辞传)(讲卦传)(杂卦传)无注,董真卿谓亦从王弼。今考程子(与金堂谢湜书)谓(易)当先读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谓程子有取于弼,不为无据;谓不注(系辞)(讲卦)(杂卦)以拟王弼,则似未尽然。当以杨时草具未成之讲为是也。也就是讲,四库馆臣亦认同(周易程氏传)未定稿之讲,并以为程颐不注(系辞)(讲卦)(杂卦)等,并非是模拟王弼注(周易)体例,当是草成未完之故。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周易程氏传)虽是程颐一生研究(周易)的心血结晶,但由于其在程颐生前未能刊行,并且
8、连书稿也长期放在箱中不轻易示人,(外书)卷十二云:“伊川自涪陵归,(易传)已成,未尝示人。门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因而,此书在程颐生前并未产生大的影响,二程当时在(易)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源于弟子们所记录的二程语录中所载有关他们阐述(周易)的言论,这些内容本质上也是二程平常研读和讲授(周易)的心得体会,正如程颐所云:“书虽未出,学未尝不传也。正由于如此,(周易程氏传)中的不少内容我们都能够在程门弟子记录的语录中找到类似的阐述。如(周易程氏传)卷一解释(师卦)六五爻“弟子舆尸,贞凶讲:任将授师之道,当以长子帅师。二在下而为师之主,长子也。
9、若以弟子众主之,则所为虽正,亦凶也。弟子,凡非长者也。(遗书)卷十九则有基本一样的阐述:“弟子舆尸,贞凶。帅师以长子,今以弟子众主子,亦是失律,故虽贞亦凶也。再如(周易程氏传)卷一解释(否卦)卦辞“否之匪人云: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为最灵,故为万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消长阖辟,相因此不息。泰极则复,否终则倾。无常而不变之理,人道岂能无也?既否则泰矣。而(遗书)卷二十二上亦有类似阐述:嘉仲问“(否)之匪人。曰:“(泰)之时,天地交泰而万物生,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人道也。至(否)之时,天地不交,万物不生,无人道矣,故曰(
10、否)之匪人。两相比拟,(周易程氏传)与(遗书)所载内容表达的主旨完全一致,只不过文字详略不同罢了。换句话讲,(周易程氏传)就是程颐在平常与弟子们讲论(周易)的基础上写成的,二程语录所载有关论(易)的内容是构成(周易程氏传)的重要基础,反映了二程对(周易)的认识和考虑经过,因此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表现如下:首先,二程语录所载有关论(易)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周易程氏传)之未备。如被称为“十翼之一的(系辞),固然(宋史?艺文志)载有程颐(系辞解)一卷,今(二程集?河南程氏经讲)亦收录(系辞解)一卷,且只到(系辞上)中的“天地之数为止。但实际上此书乃是后人的附会之作,由于据尹焞回忆,程颐曾亲身
11、讲过不解(系辞)的原因,(和靖集)卷六云:时敏问:“伊川何不解(系辞)?先生(尹焞)曰:“洛人亦问及此。伊川曰:(系辞)所以明(易),古谓之(大传),若又解之,是屋下架屋。某今但于(易传)中一引证,庶亦尽一隅之举。在程颐看来,(系辞)本是对(周易)进行解释的,假如再对(系辞)进行解释就是叠床架屋,因而(周易程氏传)不专门解释(系辞)亦在情理之中。而今本(二程集)所载(系辞解)当是后人由宋人吕祖谦所辑(系辞精义)窜改而成。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所载:“(系辞精义)二卷,吕祖谦集程氏诸家之讲,程(传)不及(系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托祖谦之名。也就是讲,由于(周易程氏传)解(易)不及(系辞
12、),所以吕祖谦“集十四家之讲为(系辞精义)以补之。但尽管如此,二程并不是要完全摒弃(系辞),而是以为(系辞)乃后人所作,要想探求(周易)所蕴含的圣人之意,必须从经文本身入手,而非借助于后人所作的(系辞),正如二程所言:“(系辞)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如(易),(系辞)所以解(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因而,二程语录中还是保存了不少他们二人对(系辞)的讲解,此抄录数则如下:“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辟谓之变。“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理煽动万物如此。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所以有忧患。“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
13、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却待佗万物自成其性须得。“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论道,则万理皆具,更不讲感与未感。上述引文中,程颐借对(系辞)的阐释,提出了以理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不仅能够补(周易程氏传)之缺乏,而且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二程的(易)学思想和理学体系建构亦有助益。其次,由于二程语录是二程平常讲学的言论的结集,非成于一时一地,因而其对(易)学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反复地阐释,进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二程的思想。如二程语录解释(序卦)“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讲:“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
14、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如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能够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罢了。上述文字,二程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阐述了理、性、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为三者没有本质的差异,都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本体范畴,只是诠释的角度不同,其实理一也,进而为其理本论和心性论的建构张本。另外,二程语录是口义性质的作品,其对(周易)的解释不是采用传统的那种逐行应对的经典诠释形式,而是根据教学或谈话的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录 价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