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播学教学形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文化传播学教学形式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文化传播学教学形式研究摘要:以乡村文化传播为需求导向的传媒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改善对农传播人才缺失和缺乏专业素养的局面,还能够在课程设置、实践实训、教学改革、专业学习方法、职业素养、就业创业等六个方面,借力高校服务乡村实践,获得有效培养形式。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院校探寻具备本身优势的新型办学形式,才能够使传播学教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中。关键词:乡村文化传播;传播学教学;形式随着传媒相关专业在地方高等院校逐步确立,传媒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人数增长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从传媒人才的就业行情来看,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出现供大于求的过热状况,而新兴媒介和基层媒介还存在较大的人才缺
2、口。无论是从媒介系统还是从受众主体的角度,受众研究关注的问题都是媒介与人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1。固然,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职业教育,不需要在短期内定向面对就业市场,但是,不可回避的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定位确实立是要以人才的社会服务走向为参考的。所以,依托媒介系统理论,能够在乡村文化传播生态系统重建中,赋能传播学教育,使人才培养顺应社会需求。一、定位:对接乡村服务,顺应行业需求从2000年以来,新闻、传播相关本科专业相继扩招,而近60%的办学气力来自地方院校,此类地方院校的性质有医学、师范、农业、语言、财经、理工类等等,新闻传媒专业在这类院校尚属新办专业,关于人才培养的宗旨尚未明晰1。开宗方
3、才能够明义,而传媒专业在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还面临着较多问题,诸如院系归属问题、因人设课、借鉴传统培养方式、混淆原有相关专业形式等等方面,都表明对传媒人才办学特色的探索实践在地方院校中意义非同一般。假如只用趋同的形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同类培养的结果只能造成学科发展和人才就业的恶性竞争,因而,特色办学的形式探索实践无疑是传媒学科长久发展的基础。在传媒人才扩招的初期发展阶段,地方院校的办学思路主要是依托本身原有资源,先从储备本校的师资气力开场,在课程体系确定经过中实现专业设置的构建,在此期间人才培养的方向大体呈现该校原有资源与传媒专业结合的特点。比方理工科院校将信息科学背景植入、外语院校将语言
4、资源参加等,当然,这也是突出人才培养目的的方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周期性经过逐步体现出这种简单做加法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适应社会,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时,仍然与其他院校一样充斥在就业集中热门地区,证实特色办学之路仍要探索。从传媒行业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介延伸、多媒介重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2;传播对经济、生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基层政府和私人传媒公司对专业性的传媒人才需求量也逐步增加。在“十一五以来,地方农业院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应该将目的确实立建立在社会需求和媒介变化的基础上,将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作为传媒人才培养
5、目的。对吉林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毕业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在接受调查的44人中,在群众媒体工作有32人,占55%;考取硕士研究生有4人,占7%;与传播学专业不相关的单位有6人,占11%;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2人,占3%。从事媒体相关工作的人员中处于一、二级主流传媒媒体的寥寥无几,大多集中在三、四级层次的基层媒体,有效地填补了地方基层媒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2005级的毕业生统计中,除体现与上届趋同特征外,更突出体如今有9人共50人选择网络媒介和影视传媒、广告公司等就业去向,这其中3人这也体现出人才培养目的逐步适应社会需求的调整。从学生的主观来看,他们大多将就业意向集中在中等以上的主流
6、媒体,而在竞争中并没有专业传媒院校和211类综合院校具有优势,因而,在学校老师指导和人才培养中进行适应性疏导,逐步确立了合理的发展规划,在服务社会中也体现出这样的特色探索的实效性。二、配置: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竞争优势通过对各校四年制传媒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对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将总学分控制在150170学分之间,其中必修课占60学分左右,涉及学校规定必选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属性课在50分左右,涉及关于专业方向属性的课程;其他学分通过选修课程和其他实习环节实现;总的看来似乎基础、必修、选修的课程分配比例较为平衡,但是从必修课和选修的素质平台课程看,
7、各校的课程开设的共同性很强,多集中在新闻实务类、音频技术类、电视策划制作类、史论性领域,也就是讲各校主干方向的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体现出各院校的特色来。更直白地讲,相当于各校的学生上的大学不同,所学内容相差无几,这就不难理解就业竞争无优势可言的实际状况了。地方院校传媒专业特色办学的详细施行方式应该从课程体系优化开场,从课程设置上应该在必修课和自选课的方向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在各校办学资源能够保证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置体现人才培养目的的课程。比方吉林农业大学依托多年资深的办学经历,在传媒专业的必修课中开设(科技新闻写作)(农业纪录片专题片创作)等课程,在选修课和素质平台课中开设(农业概论)等
8、涉下转第34页农课程,在媒体方向模块课程中适应新媒体要求,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面对从事媒体传播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广播电视编导、农业信息编辑、制作、传播等方面的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体现出特色办学的宗旨。各个地方院校应该从学生就业行情、传媒领域需求角度出发,深化挖掘本身办学的能力,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在必修课中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在其他类型课程中要尽可能设置体现本身特色的课程。三、深耕:依托实践平台,服务乡村振兴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发展的经过中,地方院校的影响力也在提升,从比重上看,地方院校办学比例已经到达全国高等院校的90%左右,因而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极大程度影响了我国教育
9、的发展。地方院校根植于祖国的各大地区,能够讲是在地缘文化的耳濡目染中成长起来的,服务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应该是地方院校的职责和义务,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寻求特色办学之路的诉诸点。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人才,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是各高校价值的体现。地方院校传媒专业的发展基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前提,让地方生源回归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公众的是也知足了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就要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努力为学生在校期间开拓实践训练的场所和时机,在大学期间实现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的过渡。农业院校的实践平台确立要体现多元化特征,一方面要知足学生的多媒体学习和就业实践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各地方院校的实际状况对教育的要求。四、结语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的传媒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新农村的经过中,逐步成为涉农经济、涉农传播、提升地方传媒环境建设的骨干,也为地方院校可持续办学提供了能够借鉴的经历。乡村文化传播本身就具有带动城乡融合、文化融合、媒介融合的催生作用,因而,依托乡村文化传播服务,有助于传播学专业学生在知识学习维度、能力锻造维度、素养提升维度、情感目的提升方面,有效实现社会服务中完成专业修身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