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负道德心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负道德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负道德心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负道德心理道德作为人们互相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当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需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互相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致于道德失范成了
2、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德心理的一些见解。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不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为了解大学生中的道德心理情况,笔者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德问题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涉及负道德心理,即“你以为不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由于他,要求答题者在四项选择中按你以为的重要程度,依次选择。结果统计如下:1.无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6%。
3、假如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28人中只要10人首选该项,占35.7%。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对道德的无知心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呈逐步递减趋势。2.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有44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6%。分年级统计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盲从,他们中只要5人首选该项,占19.2%;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中分别有50%、35.7%和35.7%的人更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随大流,没有本人的主见。3.侥幸心理:“做不道德
4、的事不会遭到惩罚。有16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13%。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似乎在侥幸心理上更有成功的心理,有17.5%和17.8%的人首选该项;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或许没有尝试过向道德挑战的滋味,仅11.5%、3.6%的人有过类似的体验。4.反叛心理:“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应包含过去我们常讲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经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却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要6个人首选该项,仅占5%,这讲明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开场成熟,相对于生理上处于逆反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较为理智,处事多了几分考虑,少了几分冲动。以上分析仅代表了一个小
5、小的侧面,但这些数据能够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二、负道德心理分析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而,做非道德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础。由上述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的统计结果,我们能够对这些负道德心理作一扼要的分析。1.无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道德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其他的知识有一样的一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教授;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本人发展自内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上的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哪怕这样做眼前可能要吃亏受损。道德教育往往需
6、要贯穿人的一生,从稍一懂事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致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需要使社会成员好像置身于推拿式浴缸里,不断流动的水从四面八方溢出随时推拿着你的全身,道德教育需要这样的无所不在、包罗万象。我国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类似“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但目前道德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区,道德知识教授缺乏是道德滑坡的因素之一。就大学生来讲,小到城里来的独生子女不懂得辞让,农村来的孩子不太讲卫生;大到竞争的需要往往使得道德尴尬地退居二线,科学的发展又出现一些新的道德问题等等。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不仅讲明了大学前道德教育的欠缺,也讲明了大学期间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
7、存在,使得学生成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众多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从众心理主要是道德管理问题制度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当个人改变行为不能扭转局势时,人们会选择最终不利于本人的制度。大学生就餐秩序混乱是高校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下课铃一响,学生们蜂涌而出,直奔饭厅,人人争先恐后寸步不让见缝就钻,结果售饭窗前一片混乱。这时假如某人改变一下本人的行为,礼貌辞让、排队等待,他在还是一团混乱的食堂里反倒成了傻瓜。最后他只好和其别人一样,冲向那乱成一团的窗口。这就是道德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类似的情况在今日的社会中数不胜数。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真正承当起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道德 心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