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比拟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精品文档.docx
《中俄比拟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俄比拟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精品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俄比拟下的美术教育论文一、“美术教育不管中外,其具有普遍的原理在1955年至1956年间,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曾派遣钱邵武等人到俄罗斯留学,希望他们介绍当时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素描的教学方法。在当时的观念中,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学好素描,把握造型艺术的技能,才能画好画。这些最早的留学生归国时就带回一些列宾美术学院附中学生的素描,是用很尖的铅笔画的,人们以为这就是代表了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是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之下的素描。这种用尖的铅笔画呈现的是一种很精巧的细致画法,但比拟刻板。这种素描绘法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泛流传,但引起法国学派的反对,他们以为,
2、这种素描绘法太拘束、太死板,容易束缚学生的表现方法,这只是素描的一种,不代表所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一谈到俄罗斯美术教育,非议很多,尤其是从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回来的学者对俄罗斯的教学方法甚是反感,其公式化、概念化地去描绘空洞的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俄罗斯契斯恰科夫美术教育跟法国很不一样。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契斯恰科夫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修养去培养学生,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油画大师董希文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第二画室教学中对学生讲过:“画得不好的学生,他的缺点正是他将来发展的起点。也就是讲要重视学生的缺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最可贵的地方
3、,最可贵的地方如若得以发展,将来才可能成才。这句话非常精到,令人深思。我们要正确理解俄罗斯教育,苏联以前的教育体系就是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宾美术教育体系继承了契斯恰科夫教育体系。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艺术表现过分强调政治,但整个文化、文学艺术的人文精神没有断,仍然有人文情怀。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1955年至1957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参谋,为新中国培训了一批美术院校学生和师资,其注重构造和外光的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油画作为绘画系的一个专业,是在马克西莫夫之后才逐步建立起教育体系,从素描教学开场,解决油画的形体、写生、创作等系统的教学方法。1958年至195
4、9年,我国油画教学体系得到完善,与此同时,写生的方法、教学得到完善。俄罗斯一整套的教学方法、艺术原理引入中国以后,中国美术教育需要进行适当改变,最重要的问题是将外国的油画引入中国来进行教学,怎样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特色与油画相融合。我们的油画创作方法一方面要学习外国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西方的艺术。中俄油画是世界性的,中国画是民族性的。中国画不能很快走向世界,油画只用了几百年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因而,需要考虑我们艺术的优势和缺乏,不要一味地崇尚西方文化,由于其也有本身的优劣。中国艺术扎根艺术原理,尊重艺术规律,注重观念,离不开心脑的创造。美术是视觉艺术,是可看、可观摩的。
5、油画通过形体的触觉感,有形体基调,具有丰富的色彩。包括美术、设计方面的教育,要吸收油画的长处,重视中国画教育的特点。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中国画的本科教育,能够学素描,可以以不学素描。但是写实主义的油画必需要有坚实的素描基础,不要把油画的教学方法用于中国画的教学。俄罗斯的写实油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怎样结合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结合本土特色的途径值得我们注重和讨论。二、“美术精神的根本需要老师的坚守和维护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十分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价值取向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梳理的问题和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俄 比拟 美术教育 论文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