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为提升我县质量总体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开展2012年度质量强县建设工作,根据(2012年质量强市工作要点)和(2012年质量强县工作要点)文件要求,结合本局职能,特制订下面施行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质取胜方针,围绕抓质量促经济发展、抓质量促企业转型、抓质量促民生惠民等工作要求,以全面提高我县产品质量为基本目的,认真履行质监系统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安全监管、技术检测四大职能,加快质量强县建设步伐,促进我县经济转型升级,使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工作目的一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的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产品
2、质量、生产环节食品质量抽查合格率均保持96%以上。二有力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大力施行质量创新,注重与标准创新、品牌创立、星级评价、孵化基地创立的结合。大力施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质量奖引领作用,积极推进质量管理“五百工程。新建1个块状产业联盟标准项目,新增20家施行联盟标准企业,为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项,新增名牌产品8个,推广使用区域名牌标志企业16家累计数,产值占所在集群总产值比重达60%;完成质量培训5000人次以上,组织22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新增22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形式、新增22家企业建立总经理质量奖、组织22家企业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组织22家企业完善质量诚信制度,施行精细化
3、管理企业累计数达148家;培育技术创新型企业2家。三有效落实企业质量诚信制度建设。以省产品质量信誉信息平台为依托,推动质量信誉信息的互联互通,定期公布质量信誉“黑名单。三、主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市质监工作会议和县“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优队伍为工作要求,牢牢捉住质量强县工作主线,夯实名牌标准和技术服务两大基础,严保食品、特种设备、重点产品三大安全底线。一以质量强县工作为发展指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1履行牵头职责。在质量强县工作机制建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质量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作用,通过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等形式研究质量强县工作的
4、形势任务,制定工作规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条块互推,深化试点工作。2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深化推进创强活动,总结质量强镇质量强业质量强企创立的试点经历,积极介入省级“质量强区示范、“质量强业企示范、“质量强县示范创立。二是深化推进质量星级评价,完善企业质量星级管理评价办法,提高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质量星级评价的社会影响力。三是认真开展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的创立,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施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四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继续深化“千争创万导入活动,积极施行“五个一百工程,引导企业走质量强企发展道路。五是强化质量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教育,探索企业质量
5、诚信提升的载体,导入质量鼓励考核机制。3及时督查指导。结合各镇街道、开发区和有关部门制定的质量强县工作计划,适时开展联合督查和专项检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缺乏,开掘亮点和创新点,确保质量强县工作任务按时完成,并为年底“质量强业、“质量强镇、“质量强企考评和先进单位评选提供根据。4营造工作气氛。重视质量普及和信息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气氛,着力推动重点领域、主导行业、特色产业的质量提升工作,力求用实绩和数据反映质量工作成效,提高质量强县建设工作的有效性。二以两大战略为突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以“企企创品牌活动深化名牌战略。一是突出重点
6、,开展名牌培育。突知名牌产品培育这一重点,实行名牌培育一企一策的帮扶制度,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导产品申报名牌,加大高技术服务业和区域名牌的培育力度,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8只、名牌产品20只。二是积极推进,抓好质量奖创立。引导和鼓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形式,认真做好县政府质量奖的认定工作,继续推荐优秀企业争创2012年市长质量奖和省政府质量奖,全面推进镇级政府质量奖创立。三是技术创新,推动重点产品质量赶超。把质量攻关、质量改良、技术革新等QC小组活动纳入质量措施范围,采取适量培育重点推荐的方法,在纺织机械、家纺、新能源等行业中进行培育,择优推荐申报省级质量管理创新项目。2以“行行
7、推标准活动引领标准化战略。一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找准标准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着力推进物流标准化省级试点项目的施行,着力申报省级工业和服务标准化项目,加快建立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体系,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促进当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围绕农产品产业化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努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切实发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对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名牌。三是围绕工业做强推进工业标准化工作。鼓励纺织、化工等传统工
8、业企业介入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化活动,支持以自主创新技术为基础构成国际、国家标准。3以“人人用计量活动加强计量监管。一是深化民生计量工作,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加强民生计量监管,进一步稳固完善以财政支持为主渠道的基层民生计量经费保障机制,抓好基层民生计量协管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强能源计量监督,推进节能减排。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应用管理,指导重点能耗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好(蒸汽输送管道损耗测试与改造)能源计量数据应用项目的施行和省级能源计量示范单位创立工作;加强对环境监测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节能帮扶,推广节能新技术,全面施行新锅炉能效测试准入制度。三以优质安全为监管重心,构建科学
9、监管体系1严抓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化推进食品安全“站所+网格监管形式。深化开展“三员队伍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探索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监管效能。二是加强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结合(省施行食品安全法办法)的施行,深化开展食品小作坊的专项整治、能力提升和行政许可工作,探索有效的食品生产小作坊监管方式。三是深化推行分类分级监管形式。结合开展“文明规范基层站所创立,全面落实基层分局区域监管职责,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各部门站所的横向监管协作,根据食品生产加工风险程度,深化推进分类分级监管。四是构建长效监管体系。坚持不懈从源头抓质量,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催促企业严
10、格按标准、工艺组织生产,强化质量工作技术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和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以及全社会的监督作用,着力构建“政府领导、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监管机制。2重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一是深化施行特种设备业余专家组协助监察的工作形式。充分发挥业余专家组的技术支撑作用,推动业余专家组协助落实地方党委政府日常巡查的有效性,把特种设备安全纳入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岗位目的责任制考核内容,着力构建大监管工作格局。二是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深化开展“闭环管理,加大对重大安全隐患跟踪监管,及时、彻底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三是深化开展特种设备整治行动。稳固“螺丝瓶专项整治成效,建立健全气瓶
11、安全长效管理机制;集中开展码头吊、简易升降机、住宅电梯等特种设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非法制造、非法安装、非法使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违法行为。3紧抓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一是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化开展“蓝箭系列专项执法打假行动,加大对涉及人身健康、区域特色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不断提高我县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二是严格生产许可管理,切实加强受理审查、证后监管和无证查处工作。三是完善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探索建立监管检测信息网络,努力提高重点产品的综合质量分析水平,为政府经济宏观决策和引导消费提供产品质量信息根据。四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助推动力,加快检验检测平台建设1项目做专。一是抓项目规划。围
12、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县质监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新项目、新课题的研究,完善纺织印染业、机械制造业、食品等主要行业的检测项目。二是抓项目成效。努力建设完善省流量计量仪表重点实验室,积极筹建国家纺机检测中心,做好跟踪服务。2管理做精。一是严格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规范化管理,确保检验检测数据准确,做到管理规范化、发展上档次。二是强化岗位训练。继续采取技术大比武等形式催促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强化危机意识,营造学习气氛。三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培养力度,强化与科技、高等院校等部门的协作,发挥本身优势,积极拓展业务,健全科研服务体系。3服务做强。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资
13、金支持,进一步改良与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提升技术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继续开展技能大比武活动,坚持服务面向市场,把握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服务计划,十分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服务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在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标准难题及认证和检测中碰到的困难。四、工作要求一强化合力抓推进。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质量强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科室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科室要根据目的任务要求,积极主动,相互配合,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二强化责任抓落实。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把质量强县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并分解到位,落实到岗,详细到人,施行严格的督察制度、考评制度和赏罚制度。三加强宣传,营造气氛。积极开展质量强县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把经常性质量宣传工作和定期质量宣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开展“质量月、“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5.20计量日等活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构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良好气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