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视野中协同概念解析-精品文档 (2).docx
《政治学视野中协同概念解析-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视野中协同概念解析-精品文档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政治学视野中协同概念解析一、引言协同概念从物理学领域走进政治生活,已为协同学之父赫尔曼哈肯在创立此门科学之初所料及。在撰写(协同学)这部开山之作时,哈肯就竭力从政治生活中寻找论据,将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置于协同学视野下进行审视。这位物理学大师如此“亲近政治,是由于他确信世界“无论是原子、分子、细胞,或是动物、人类,都是由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而间接地决定着本身的命运。1当今中国政治实践中协同概念的广泛运用,也印证了哈肯的预测。继“社会协同、“协同创新等表述后,中共中央又提出“愈加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施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调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政治生活中“协同热的涌现
2、,彰显出协同学在政治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政治实践中协同概念的频繁使用相比,理论界对协同概念的系统诠释,却略显迟滞。到底何为协同?目前还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与“协同对应的英文表述,有“Collaboration、“Synergy、“Joinedup、“Jointup等,其乱象可见一斑。由于协同概念不明,所以“协同政府、“协同治理这类概念也就难以科学界定。难怪英国公共管理学教授鲍利特惊呼:“协同政府只是一个时髦术语,而不是一个准确的科学或技术概念,由于“在英国的早期文献中,对协同的明确定义凤毛麟角。2要打破此种理论窘境,厘清协同概念就显得尤为紧迫。下文拟以政治系统理论为基础,借用哲学家透视人
3、类行为的“技术制度文化三维认知形式,将政治生活中的协同现象,置于一个由技术、制度和文化架构的“三维空间加以审视,以此完成对协同概念的政治学知识建构,并为加强国家治理的协同性提供一个新视角。二、技术维度下的协同概念政治系统论的奠基者伊斯顿以为,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政治系统由一系列与决策相关的“政治互动构成。为了描绘这些互动的展开经过,伊斯顿引入了环境、压力等基本变量,构建了政治系统的动力反响形式。他以为,一个政治系统要加强本身存续能力,“必须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把握一些“典型方式,“借以对付各种压力状况、保护本身免遭厄运。3在技术哲学话语中,这些措施和方式属于“社会技术。4协同就是政治系统把
4、握的用于缓解压力和加强本身存续能力,以实现系统各部分啮合共生和卯榫相连的“社会技术。 (一)协同的实现机制作为政治系统的生存之道,协同有其本身的实现机制:首先,共同目的是协同构成的前提。介入协同各方由共同目的凝聚在一起,这些目的通常表现为一种集体利益。在揭示政治生活中“集体行动的逻辑时,奥尔森将这种集体利益一分为二:相容性集体利益和排他性集体利益。前者会造成利益主体行为的正和博弈,后者则会产生零和博弈。5造成协同行为和经过的集体利益是相容性的。其次,交互作用是协同的表现形式。在分析政治舆论的构成时,哈肯具体描绘了协同的这种表现形式。一种政治见解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人具有可影响性。个体A的见解影
5、响B,B又将这一见解传递给C和D。B、C、D在这一问题上构成的“共鸣,又反过来坚定了A的信念,进而使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产生了“扩大效应,协同由此得以展现。这就是哈肯所讲的“在协同学意义上,占主导地位的舆论与个人意见互为条件并互相稳定。6最后,整体加强是协同的宏观结果。这种整体加强的结果又称为“协同效应,即“1+12,既可能是量变,但更令人振奋的是其质变性。在政治生活中,由协同造成整体加强结果的例子随处可见。如西方国家竞选中由政党联盟共同执政组成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统一战线等等。 (二)协同的技术特征将协同与协调、合作等相近概念进行辨析,能够准确把握协同的技术特征。一方面,协同以
6、协调、合作为基础。哈肯将协同学径直称为“协调合作之学7,便已蕴含了将“协同解释为协调、合作之意。政治生活中的协调和合作,自政治诞生以来便如影随形。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在追溯政治及人类诸问题的端绪时,讲述了“雌雄(男女)不能单独延续其种类,必须互相协调配合,才能“使本人遗留形性相肖的后裔之道理。8当代政治学上的构造功能学派,也十分关注政治系统运行中的协调配合。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尔蒙德曾专门描绘了政治系统中协调、合作的三个层次:(1)体系层次。他将政治系统比喻为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以为加油、修理以及调换,是确保汽车各部件协调配合有效行驶的必要方式和手段。(2)经过层次。对政治系统中利益表达、
7、政策施行等经过,他强调必须前后衔接,连贯如一。(3)政策层次。他以为要关注政治系统的输出、反应与“环境原先的状态和“环境中同时正在发生的其他事件之间的“互相作用。最后,阿尔蒙德还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三个层次“必须同时进行严密配合,“假如这种同步配合关系遭到毁坏,系统“就会出现紧张状态。9这些阐述点明了政治系统中协调、合作的基本方面和环节。另一方面,协同又不止于协调、合作。与以科层制和权威为基础的协调、合作相比,协同以网络和伙伴关系为基础,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强烈的自组织性。所谓“自组织,就是指系统的行为和“相变经过,“都不是外界强加给系统的。哈肯将工人集体按经理的“外部指令行事称之为“组织,而“
8、自组织则是指不存在“外部指令情况下,“工人根据互相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协调地工作的经过。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改变控制参量、改变组分数和瞬变三种途径能够引发“自组织。10政治系统中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和经过,往往都不是“外部指令的结果。如辛亥武昌首义,并非源于孙中山及革命党高层直接的“外部指令。起义当日,孙中山在美国为革命筹款,但如箭在弦的革命形势,使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的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气力,通过“自组织实行联合,最终点燃了终结“王朝政治的熊熊烈火。协调和合作则不具备这样的“自组织能力。二是广泛的介入性。一些学者以公共行政系统为例,从多视角将协同的介入程度与协调和合作区别开来。在成员
9、关系上,合作所需伙伴关系水平最低,协调中伙伴关系基于权威生成,而协同所需伙伴关系则是由广泛介入得来。在资源配置上,合作仅限于信息交换,没有系统整合,介入度低;协调可能发生系统整合,需要交换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实现个体目的,其介入度相对较高,但比聚集物质和非物质资源支持集体目的实现的协同要低。就信息沟通分享而言,合作以非正式渠道分享一些基本信息,介入面窄;协调通过正式渠道交换信息,介入面稍宽;协同则兼用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实行开放和频繁的信息沟通,介入面更广。就决策形式和冲突应对而言,合作是独立决策,独立应对冲突,零介入;协调是集中决策,通过“中间人解决冲突,介入度低;协同则是介入性决策,由所有介入者
10、一起应对冲突,介入度更高。11从不同方面对行政系统这三大技术性行为和经过的比照,也适用于整个政治系统。三是最优的整体性。协调和合作假如处于“单枪匹马的散在状态,很可能是协而不调、合而难作;假使被整合为一个整体,构造和功能的最优化被呈现,前述“协同效应便会产生。正是基于协同的这一技术特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学者希克斯等竭力批判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导致政府的碎片化状态,提出了“整体性治理形式。他从“目的和“手段两个维度,在“互相冲突、“互相一致和“互相加强三个层次上,来阐述“整体政府和“协同政府的关系。12这使读者进一步明白,政治系统要求的“整体最优,并不是对协同的升级或淘
11、汰,而是对其整体性优势的发挥。上述特性和优势,本应使协同在政治系统中运用频率不断提高,应用范围迅速拓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选择合作还是背叛的政治博弈中,政治系统各个层面经常会遭遇“囚徒窘境。使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因没有兼顾团体利益最大化而致使其事与愿违。个体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使技术维度的协同面临着既难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又难知足团体利益最优的两难窘境。为了克制这一矛盾,强化互惠合作、惩罚违约背叛的政治制度便应运而生。对协同概念的解析,也相应进入到制度维度。三、制度维度下的协同概念技术维度下协同遭遇的上述窘境表明,着眼于政治行为和政治经过,只能捉住协同概念的一个侧面。协同在制度生成中扮演
12、何种角色?不同制度之间能否存在协同关系?协同对系统秩序有何影响?要解答这些问题,还必须深化到政治关系层面,对协同概念进行制度分析。 (一)协同内嵌于政治行为的制度化经过在政治行为的制度化经过中,协同起着关键作用。用哈肯的话语来表述,政治行为制度化即是一种“相变。这种“相变的发生,是序参量协同作用的结果。以对人类政治和司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构成为例,当年马伯里对麦迪逊的诉讼行为,能否被典型化为制度,取决于众多变量。北大法学教授朱苏力将这些变量罗列如下:美国社会的公众需求和公共选择,联邦党和共和党的政治气力比照,英美遵循先例的司法传统,后世法官对马伯里案的开掘和模拟等等。这些变量交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视野中协同概念解析-精品文档 2 政治学 视野 协同 概念 解析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