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研究.docx





《保护性耕作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性耕作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保护性耕作研究(江苏农业科学杂志)2014年第五期1中国研究与应用现状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开场于20世纪60年代初,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展了免耕种植小麦试验;20世纪70年代,江苏无锡、徐州等地进行稻茬免耕麦技术研究,与此同时西南农业大学候光炯教授提出了“自然免耕理论。贵州、云南等有关院校也开展了少免耕技术的研究,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20世纪80年代开展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研究,向减少耕作和覆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系统性试验,在合适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械设计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总结了3种合适山西省应用的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3种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九
2、五“十五期间,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年农业部在山西、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及甘肃等地区,建立了38个项目县,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和推广。2004年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中,科技部专门设立不同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开展相应的试验示范。2007年,农业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保护性耕作施行面积超过400万hm2,实现保护性耕作机具质量基本知足生产要求、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施行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的目的,这标志着中国保护性耕作的施行迈入一个新的时期。2011年9月,农业部又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的(保护
3、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指出,到2015年末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1100万hm2。保护性耕作遭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报道,2012年全国保护性耕作已超过667万hm2,应用范围由北方旱作区为主向南方地区持续扩大,由小麦、玉米为主向水稻、马铃薯、油菜等多种作物不断拓展。保护性耕作的专用机具种类大幅增加,作业质量显著提高,新型大豆免耕播种技术及稻作技术日益成熟。2保护性耕作效应研究现状国内外关于保护性耕作效应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保护性耕作影响农田土壤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酶、pH值及农田小气候,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环境也会产生有利影响。由于采用的技术措施不同,以及供试土壤和作物的差异,导致试验结
4、果也不尽一样。21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土壤团粒构造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土壤功能的重要指标。免耕可增加土壤团圆体数量,有利于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的互相消长平衡,加强了土壤对环境水、热变化的缓冲能力,为植物生长及微生物生命活动创造良好环境。秸秆还田可增加475mm以上粒径的团圆体,秸秆还田结合少耕、免耕可使土粒平均直径增加71%98%,有利于提高土壤机械稳定性及水稳定性团圆体构造水平,增加土壤稳定性,改善土壤构造状况。土壤容重是衡量土壤紧实程度的指标,是反映土壤构造、透气性、透水性能以及保水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质,土壤容重越小讲明土壤构造、透气透水性能越好,
5、进而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土壤养分的供给。张志国等研究指出,在沙壤土上长期免耕或犁耕,只要把作物秸秆还田,就不会引起土壤板桔,而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更类似于自然植被下的土壤容重。李新举等研究结果,无论秸秆覆盖还是秸秆翻压都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容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微团圆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覆盖抑制了地表水分蒸发,防止表土板结,使土壤通透性良好,三相比更趋于合理,有利改善肥力条件,为土壤良好构造的构成奠定了基础。也有报道免耕条件下土壤容重有所增加。因而,保护性耕作在不同土壤类型和生态区条件下对土壤构造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22保护
6、性耕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秸秆覆盖对热量传导、光辐射吸收转化均有影响,秸秆覆盖下土壤温度变化趋于缓和,高温时有“低温效应,低温时又有“增温效应,即能够平抑地温变化,缩小昼夜温差,这种双重效应对作物生长特别有利,能够有效缓解气温激变对作物的伤害。周凌云等研究以为,冬季的增温效应能减轻小麦冻害,降低死苗率,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及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在小麦生育后期,耕层土壤的降温效应,有利于防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也有利于后茬作物夏玉米苗期的生长发育。23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免耕比传统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0%,减少土壤蒸
7、发约40%,耗水量减少1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采用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能够使自然降水的蓄水率由传统耕作法的25%35%,提高到50%65%。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050cm土层水分,其中免耕在020cm土层平均土壤体积含水量最高值分别比少耕和传统耕作高3%10%,尤其是可提高作物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主要原因是免耕土壤孔隙发生变化,减少了土壤的蒸发。免耕覆盖秸秆后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具有良好的孔隙状况,增参加渗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水分储存,覆盖秸秆又抑制了蒸发,麦田夏闲期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632%,春玉米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护性 耕作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