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一、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及特点娱乐性节庆是为了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举办的节庆,多以群众聚会、游艺、歌舞等形式举行,同时具有为青年男女年提供社交时机。比方“坡会,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各举行一次,最著名的地点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古龙坡。届时,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吹着芦笙,齐聚古龙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红挂绿,除了烧香鸣炮,还举行舞龙、耍狮、芦笙踩堂、斗马、斗鸟、赛马等文体活动。其中的斗马以剧烈搏斗、惊险刺激吸引着大批观众,数十匹雄马依次争雄,最后夺冠者的主人,不仅获得一定的奖励,还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会也是访亲探友的节日,而对
2、年轻的恋人们来讲,则多了一个互诉衷情的时机。融合性民族节庆,常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日常需求有关。比方“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壮、苗、仫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放花炮这天,附近村寨都组织抢炮队前来抢炮,每队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红绿绒线装饰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待炮响后铁环由空中落地,参赛人员即奋力争抢,抢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即为优胜。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等,抢到花炮除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还意味着幸福吉祥。下次花炮节由头炮获得者组织,称为还炮。观看抢炮的
3、各族群众数以万计,年轻人也借此时机交谊谈爱。花炮节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式,现已发展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成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花炮节期间,还举行唱戏、赛芦笙、对歌、斗鸟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各种类型的节庆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会出现某种层面上的穿插与重合。比方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民歌盛会,百色、河池、柳州、南宁四个壮族聚居的地区,歌节活动丰富多采。这天,家家户户都准备丰富的节日食品,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带上五色糯饭、彩蛋等食品,女青年还带着精心缝制的绣球,从四面八方涌向歌圩一般为铜场坡地尽情对唱,一般以爱情为主题,也有历史、生产、风俗、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对歌的
4、形式有男女个人对唱和集体对唱,详细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壮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遇上对手能对唱一天一夜,赛得难解难分。歌节上除以既传情,青年男女还常用抛绣球、碰彩蛋等形式择偶定情。此外,还举行抢花炮、舞龙、舞狮、演戏等文体活动,也有部分地方群众在三月三这天祭扫祖墓、踏青远足。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庆节文化的德育意蕴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总体来讲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讲爱、传统风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民族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仪式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在节庆中得以集中体现和生动展示,呈现出和谐共生、融合奋进、乐观自信的特点
5、,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一德育内容丰富浑厚、多彩多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起源和内容各具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总是以同强暴、困难作斗争获得胜利的心态以及追求美妙幸福生活的善良愿望参加节日活动的,各种节庆中的艺术体育活动内容,大多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事,表扬忠实老实、勤劳英勇、勇于献身、团结协作、艰辛朴素,反对凶残、懒惰、怯懦、奢侈等,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比方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智勇双全、打退敌人,救助和造福白姓的祖先盘王的节日。再如壮族三月三歌节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民族性、多样性的节日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理想追求和健康向上的审
6、美情趣。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蕴含着民族和睦、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思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济危扶贫、有难共帮、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忠贞、纯洁、专一、互爱的婚恋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幼有别的家庭道德;勤劳英勇、艰辛朴素、尚俭节约的良好风气;爱国利民、平等团结、乐善好施、倡善弃恶的宗教道德;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礼貌待人、谦虚有礼、富有同情心等个人道德修养。二德育方式淳朴直观、寓教于乐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不仅蕴藏深厚的德育内容,而且在流传经过中显示出其是独特的宜人的德育方式。诸多的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受众面积大。比方广西那坡一带彝族的最大的节日“跳公节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
7、每年农历四月上旬,人们聚在一起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讲本民族历史,跳舞唱歌、表演娱乐等。一个村寨过跳公节,附近几个村寨都来参加,非常热闹。过节时全村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由毕摩即巫师,彝语中有老师的含义宣讲祖先的功绩,带领大家祭拜,随后是饮酒唱歌,众人打着铜鼓,吹着芦笙,围绕金竹丛,遵循传统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尽情欢庆。青年们则表演象征围猎、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舞蹈,表示缅怀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对抗民族压迫的胜利。四周摆满节日食品,大家可边吃边舞,不时穿插着毕摩的念经、祷告、祝福等仪式,期间还举行赛马和各种表演活动。天黑以后,青年男女则成群结队到各家各产轮流跳舞、祝福,甚
8、至彻夜狂欢。青少年在节庆活动中亲身体验,接受做人做事、知识文化以及民族历史传统的教育和熏陶。三德育效果潜移默化、深化人心少数民族各种传统节庆固然更多地带有古老淳朴的印记,但却因其表现形式的直观通俗而贴近生活实践,贴近民族心理而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使得很多深奥的道理通过淳朴直观的形式到达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壮族善唱山歌,是由于该族多寓居于山间平地,为了改变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劳动寂寞、交往困难的境况,人们自然地利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增添劳动生活的乐趣,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代言,进而也使山歌成为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口耳相传,重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
9、化发挥德育功能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节庆活动中,老一辈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把少数民族的传统史诗、民间文学、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向青年一代教授,加强了教育感染效果,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使年轻一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但从其德育资源开掘和利用的视角考量,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青少年德育内容缺乏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观照在青少年德育领域,基本是以中国传统汉文化为文化背景设计德育内容,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吸纳缺少,传统节庆文化德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正如著名学者鲁洁教授
10、所讲,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只能讲是一种汉文化形式的研究;在它的实践中,包括目的确实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经过中对学生道德心理构造的把握,都是将汉文化作为其背景与基标的。由于德育中缺少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传统,造成德育内容同民族实际相脱离,影响了德育的正确价值导向作用的发挥。因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德育内容应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到民族地区的德育现实,照顾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接受习惯和能力,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素材,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寓于民族历史文化中,只要如此才能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保障。广西
11、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多,如苗族的传统节庆每年就多达40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庆文化无疑尽情表露了少数民族的道德情感和传扬了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应当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二青少年德育方式方法缺乏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借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德育内容要突出民族特色,而且还决定方式方法要体现民族教育的风格。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独特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理素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特点、文化素质以及认知方式上与汉族学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体现民族风格的教育方式则更易于让他们接受。因而,考虑和改良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德
12、育方式,不应忽视对各少数民族在实践中总结创造,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传统德育方式的借鉴。例如,借鉴少数民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教育方法,注重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体育、节日庆典、礼仪风俗等活动中教授知识、浸透德育。利用山歌、民歌、歌谣的形式讲授德育课或将德育课堂延伸到各种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让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知识的灌输在民族山歌的传唱、民间故事的传讲、民间节日的介入中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帮助受教育者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思想道德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良好操行得以养成。又如“潜移默化,实践教育的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表现形式直观通俗,贴近生产、生活,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
13、,强调知行统一,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德育也应借鉴这一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在学习经过中加强实践环节的修养,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借助传统节庆文化气氛陶冶情操、锻炼操行,使理性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构成优良道德品质。三青少年道德冲突研究中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缺失教育具有民族性是不争的事实,希尔斯以为,“教育是传统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媒介,是一个移植传统的经过。民族是传统的载体,不同的传统正是不同民族的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每个民族都有白己的道德传统,从文化角度看,现代青少年除社会转型期主流文化的内在分裂导致行为失范外,还面临着异质文化的冲击,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施行道德教育时的道德冲突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对这种道德冲突解决办法的必要研究。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高校中少数民族青少年的道德冲突重视研究不够,导致我们对道德冲突不能构成一个较好的解决机制。我们以为,认识和解决道德冲突最根本的方法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从详细的道德环境出发,尊重少数民族地区道德教育的现实,成认民族地区道德主体的特殊性,坚持主观与客观,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针对道德主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工作,加强青少年道德冲突研究的民族性,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选择和利用德育资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