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电梯效应与汽车空间设计考虑.docx
《网约车电梯效应与汽车空间设计考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约车电梯效应与汽车空间设计考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网约车电梯效应与汽车空间设计考虑摘要:以电梯效应、领地与支配心理等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社会行为动因和环境心理因素研究来进行空间设计,以降低网约车司机猥亵杀害乘客类汽车内部犯罪行为发生率。即从主动安全角度出发,讨论工业设计怎样为乘客提供愈加安全的心理和物理空间,并通过分析概念汽车设计案例来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构建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寻找问题、用设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形式。关键词:电梯效应;领地;支配心理;行为程序一、引言“电梯效应elevatoreffect最初由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University的弗朗斯德瓦尔fransdewaal教授基于对大猩猩的观察提出。达里奥马埃斯
2、特里皮埃里DarioMaestripieri则在(猿猴的把戏:动物学家眼中的人类关系)GamesPrimatesPlay:AnUndercoverInvestigationoftheEvolutionandEconomicsofHumanRelationships一书中,进一步对“电梯窘境进行研究:当一个人进入载有陌生人的电梯间时,容易做出一系列非理性和无意识的行为126-27。例如,背对着陌生人,成对角线占据电梯两角;再去按一下已经亮起来的楼层按键;抬头看天花板或低头看地板、来回地滑手机桌面壁纸等。搭乘电梯的乘客无缘无故地变得比正常情况下更为害怕或敏感,也不愿意与陌生人有过多的目光接触。那么
3、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行为?二、封闭空间中的心理分析1.保卫领地的心理机制促使电梯效应产生的一个关键心理因素,就是“领地意识。在心理学领域,“领地是指个体在该区域内拥有防御权和行动权的特定空间2。每个自然人都具备这样的心理机制,它会尽可能地催促我们采用提早感悟威胁、避免遭到损害的方式,来保护本人的“领地不受侵犯。在穴居人时期,占领安全的洞穴是部落的基本生存需求,假如遭遇同类进入领地时,人类的本能反响会把这种行为认定是威胁,会坚决还击。固然当代人加强了社会属性,弱化了动物性,但是这种心理机制在进化经过中被保留下来,“领地则转换为“个人空间。1966年,爱德华霍尔EdwardTwitchellH
4、all在(隐藏的维度)TheHiddenDimension中写道:“当一个人侵入其别人的个人空间时,所有的费事都会随之而来。3据此将个人空间比作是一个能够随身携带的肥皂泡,其大小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规则、文化背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而变化126。一般来讲,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时个人空间的接纳度会大很多。2.支配心理与支配构造人类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一直觊觎着权利和地位,由于这些意味着能够站在更高的支配地位,享有更丰富的资源,所以这也就催生了支配心理的产生。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埃里做过一个实验“猕猴的笼内实验135:在猕猴的世界中,来自不同群体里的个体想要确立支配构造而占据统治地位,通常有两个途径
5、:一是打斗,二是示好。而打斗的成本有时是非常高昂甚至是难以承受的,所以猕猴会本能地、慎重地选择示好的方式。将两只从未相见的猕猴关在一个笼子里来观察,起初两只猴子都蹲在笼子的两角不敢轻举妄动,假如不小心引起了打斗双方均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次实验中由于两只猴子的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它们很快就通过眼神确立了支配关系。处于支配构造下方的猕猴称为“顺从者,会帮着支配构造上方的猕猴“支配者理毛包括用爪子和舌头去清理杂毛和污渍理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好心和服从4。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一个更为稳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都有着相应的支配构造。支配构造在人类当代社会中有很多的表现,如上下级关系就是最直
6、接明显的支配关系。一个团体中,需要一个支配者和多个服从者,好像军队有司令和兵士,社团有主席和委员,甚至是朋友、亲人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支配构造。固然人类生来都想去支配别人,渴求着被服从和权利,不过由于个人天赋和社会规则的限制,很多人并不容易实现这一愿望。但是,假如是在本人车里的话,实现这个愿望就会容易得多。3.行为程序的心理应用行为程序behaviorprogram是习性学中的技术性术语。动物的行为控制好比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和管理,依靠于遗传基因组中包含的信息和中枢神经系统暂时储存于此的信息,来处理问题和建立与外界的关系条件性刺激516。而人类行为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不会是杂乱无章、毫无根据的,人
7、类之所以拥有这样的优秀特质,要归功于祖先在先前所进行的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后所积累下来的经历,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信息沟通互动的结果。有了行为程序的指导,我们就不会在车门还没有打开的情况下,撞破车窗上车。尽管人类发展到如今已经构成了相对完备的行为准则,足以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但是仍然需要去改良已有的行为程序,剔除冗杂低效的部分,孕育更合适环境心理应用的新的行为程序。保卫领地心理、支配心理和行为程序的心理应用是本文主要涉及的心理分析。接下来将结合电梯效应中的领地意识、社会行为中的支配心理,以及日渐完善的行为程序对于在特殊环境中的人及其心理上的影响,来分析网约车司机猥亵杀害乘客事件中,司机的犯罪行为
8、是怎样在车内空间发生的。三、网约车乘客遇害事件的心理透视2018年5月6日,郑州发生网约车司机杀害空姐并抛尸的恶性事件6。回溯事件发现,受害人在乘车经过中意识到了危险,也与同事有过联络,其同事也曾打电话予以干涉支援,然而犯罪分子仍然肆无忌惮地通过言语和行为侵犯受害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对峙局面?为什么从受害人上车开场,乘客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一种压抑和受制的状态?1.车内空间和电梯间领地个人空间车内空间。汽车内部空间狭小而封闭,能够划属为“领地-个人空间的另一种形式。根据心理学对空间的划分,0.150.45m属于私密空间距离,一般只要最亲密的人才能进入;私人空间最低距离在1.2m以内;
9、1.23.6m是社交空间距离见图1,公开场合的社交活动就在这种空间距离内进行;3.67.6m则是公共空间距离756。对于汽车空间尺寸来讲,司机与乘客的距离处在私密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这个尺寸与电梯间环境特别类似,陌生人很容易侵犯到个人空间,引起另一方的防范和仇视,极易触发空间的非理性行为。这为狭小的车内空间内本来就紧张的情绪参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此外,当乘客上车时,不管有无驾驶经历,都不够熟悉随机的网约车车型,等于是进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区域,一个地位极不对等的电梯间因而司机占据车内空间的心理优势,乘客则承受了太多的压抑感。更糟糕的是,在这种劣势下一旦面对危险,乘客不易马上做出有效的响应以及时退
10、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怎样重新认识汽车内部空间设计?简单地拓延车体的宽度和长度显然不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空间其实是本人通过本能的心理机制创造出来的,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设计改变甚至去反转车内不平等的心理差距,缓解这种心理压力。2.车内空间助长支配心理汽车内部环境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空间,但是对于乘客则是完全陌生的,而且状况比电梯间愈加恶劣。同时这个空间还具有下面几个特点:一是完全封闭。二是门锁和车窗锁都由司机控制,也就是讲乘客利用环境来躲避风险的主动性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特有条件会放大人类另一种本能的心理机制支配心理。就像是具有主场优势的东道主一定会比客人愈加轻松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约车 电梯 效应 汽车 空间 设计 考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