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发展策略的民俗文化论文(精品推荐).docx





《基于产业发展策略的民俗文化论文(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发展策略的民俗文化论文(精品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于产业发展策略的民俗文化论文一、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现状(一)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已得到初步发展一是经营性质的演艺民俗文化活动逐步增加。如金沙县各个乡镇中,农民本人组建了88支农村文艺宣传队,有组织的进行付费演出,每场收取300500元的演出费用,平均每年演出2000多场,其收入非常可观。二是民俗工艺制作和相关的娱乐场孕育而生。如雷山县把银饰和刺绣传统工艺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组成方式,培育民俗银饰刺绣产业,同时组织银饰刺绣人员学习培训沟通。目前该县从事银饰品生产加工超过1800人,实现年产量50万件,产值8000万元,年销售额600
2、0余万元;从事刺绣产品生产超过2000人,实现年产量12300余套,年产值400余万元。这既让民俗传统手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又实现了群众增收。三是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经济成为贵州省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如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来此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群众已主要依靠经营苗族银饰手工艺品、农家乐、服饰、芦笙、歌舞演出等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甚至通过这样的经营实现了致富奔小康。从贵州整体上看,其民俗文化产业市场正在逐步发育。贵州88个县市都存在民俗文化经营盈利的企业或者个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经营具有民俗特色的苗族银饰的苗妹银饰、酸汤鱼的“亮欢寨等为代表的民俗企业,其盈利能力逐年加强,并构成了黔
3、东南重要的文化品牌。而雷山县苗族青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苗语电视剧(金钱惹的祸),该剧当它投放到市场之后,十分受苗族聚居地区的苗族同胞认同,大家争先购买,创收极为可观。(二)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贵州省政府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从最早的扶贫攻坚战,到如今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发展主线,贵州省政府一直将旅游业列为重要产业来发展。历年来加大了建设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力度的同时,也带动了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以文化提升旅游业,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快跑。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前来旅游,民俗文化活动
4、得到快速升温和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开展“多彩贵州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涌现出如侗族大歌、苗族银饰、苗族飞歌等民俗文化品牌,推动了该地区的民俗餐饮、民俗工艺品等快速发展,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创收来源之一。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推介和引资招商,充分利用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商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展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平台积极推介,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招商引资建设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在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贵州积极施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开展招商对接洽商活动300余次,推介招商项目近千个,成功洽商了签约项目101个,总投资575亿
5、元。(三)贵州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贵州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研究旅游资源差异性,探索与周边省份(市)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俗旅游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贵州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贵州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进而向旅游强省迈进,将贵州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支柱性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推动贵州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民俗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构成了以“民俗文化+旅游形式的旅游精品线路,涌现了一批如黄平靓鸥桑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贵州晟世锦绣公司、天龙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等以民俗作为经营内容的企业。这讲明政府固然没有制定出详细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但是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经过中间接使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十分是乡村民俗文化歌舞表演、民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商品迅速与旅游联姻,并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贵州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2.9%;实现旅游收入221.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5.5%。贵州乡村民俗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并在贵州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攀升。二、贵州民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一)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较
7、为闭塞贵州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讲,身处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阻碍产业资金、技术等市场要素流向贵州市场,市场要素的短缺,使贵州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来自当地经济发展、外部经济要素的冲击,十分是以经济短视行为作为诉求的产业开发,产品呈现档次档次不高、市场不畅通等问题。加之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充分的要素市场支撑条件,未能构成独特的产业发展形式,而贵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孕育民俗文化市场的人才、资金等要素难以聚合,因而民俗文化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同时地理环境的闭塞,缺乏传播贵州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长效机制,外界对贵州的知之甚少,认识层面较为浅薄,造成外部对贵州省主观认识上的偏
8、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要素流入。(二)人才跟不上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行家。目前贵州民俗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现状是:理论人才主要分布在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家、学者型人才十分稀缺。民俗文化产业实践人才主要来源于地方民俗文化传承人,但这些传承人很多是地道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不懂当代文化市场经济、当代企业管理等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同时他们一边要忙于务农养家糊口,一边承当着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任。因而,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就难以跟上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相关民俗产品也难以知足市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9、在人才培养方面,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民俗文化、会经营管理、娴熟市场文化消费特点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但目前为止,相关贵州民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尚无设置有民俗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的高校。(三)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薄弱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经济总产值、人均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居民消费水平等都低于周边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底子比拟薄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培育市场。据2012年贵州文化产业统计,2012年底,贵州省文化产业单位共有8429个,其中法人单位7782个,产业活动单位647个;个体工商户27649户;共有从业人员23.2万人
10、,收入386.19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到达152.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2%。同时投入文化事业建设的资金力度不够,投入力度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在西部各省市中,文化消费总量、人均文化消费总量都偏低,市场培育滞后。在利益的驱动下的文化产业盲目投入,不讲长期收益,没有把民俗文化视为产业作为市场主体培育。三、完善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本人结合相关理论和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下面发展策略:(一)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协调发展,即要充分利用旅游业先导与整合平台,全面激活民俗文化产业市场孕育发展,为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民俗文化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产业 发展 策略 民俗文化 论文 精品 推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