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关系论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关系论文-精品文档.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关系论文一、勤工助学大学生劳动关系不平等成因分析1.劳动主体资格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中对劳动者定义过于广泛和模糊,尤其未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进行明确界定,存在立法缺失,致使勤工助学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无法得到明确,其劳动权益遭到损害时,不能得到劳动法的保护。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固然我国目前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但在劳动主体资格缺失的情况下,勤工助学大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或争议,往往找不到有效的维权途径,绝大多数由于承当不了维权成本或学业的要求无法承受较长的纠纷解决时间,只好选择忍气
2、吞声屈从于用人单位。3.大学生本身经济原因和法律权利意识淡薄。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增加本身社会经历;另一种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困难,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在目前劳动市场就业竞争剧烈、压力宏大的现状下,勤工助学大学生非常珍惜就业时机,对于劳动关系中的不平等甚至遭到用人单位的欺诈、劳动权益遭到损害时,往往会选择让步。我国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往往不能意识到本身权益受损,一旦碰到维权窘境,甚至不知从何途径进行维权,加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权援助,致使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只能接受现实。二、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的认定对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劳动
3、主体资格的认定,是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其维权窘境的根本途径。现行劳动法中并没有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法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下面简称(若干意见)的第十二条中提及了相关问题。条文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能够不签订劳动合同。可见,在校大学生并不在合法劳动主体范围中。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固然大学生勤工助学具有偶尔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但在整个劳动法律保障体系中,也应该予以相对的明确和保护,毕竟大学生只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有通过本身劳动获取报酬的权利,应该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和
4、合法的劳动者身份,更需要遭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1.(若干意见)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规定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界定是相冲突的,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分为广义上的劳动者和狭义上的劳动者,前者指具有劳动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即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后者指具有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显然勤工助学大学生能够在合法的劳动者范围内。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颁行于1995年的(若干意见)还带有一丝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现实的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不和谐之处:第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不是过去的由国家完全负责培养的就业不存在问题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经历、
5、适应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第二,高等教育的市场经济化,国家教育经费的严重紧缺已迫使国家开场寻求由国家完全承当大学生培养成本向建立成本分担机制转变,目前高昂的学费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极大;第三,大学生勤工助学知足了市场上众多用人单位临时用工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用工方式,需要法律规范。可见,根据(若干意见)第十二条以为在校学生课余打工不是劳动者,既没有法律根据,也缺乏社会基础。2.对公民能否是劳动者的判定,主要根据公民能否具有劳动者资格。在我国相关立法中,主要通过对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认定,对劳动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劳动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根据相关立法凡具有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6、,其劳动权利能力不因种族、民族、信仰、性别、财产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遭到限制或剥夺。我国一般从五个因从来确认公民能否具有劳动能力行为:年龄、健康、智力、自由和就业愿望。大学生具备支配本人劳动能力所必需的行为自由;只要勤工助学大学生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无疾病限制和残疾限制;智力完备,精神正常且具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文化水安然平静工作能力;就应该认定其具有劳动行为能力,进而认定其劳动者主体资格。3.(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活动主要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获得合法报酬讲明在校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已
7、经在事实上构成劳动关系。同时,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非农业劳动力市场,而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校内勤工助学,即助研、助管、图书管理、学校文明监督等;校外勤工助学,即家教、科技开发、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这些工作全部属于非农业领域且不在我国现行(劳动法)不适用的五种社会群体公务员和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仆人。综上所述,大学生具有劳动主体资格,是合法的劳动者,应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三、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1.完善我国劳动法相关法律体系,确立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劳动者主体资格。对于怎样确立劳动者主体资格问题,能够借鉴大陆法系的人格附属
8、性标准,通过对于劳动者提供劳务能否具有构成的权限,作为区分劳动者与自营作业者的标准。德国法律规定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公民能否具有劳动者身份,如通过在工作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考察被雇佣者能否根据雇佣者的指示来工作;被雇佣者能否对工作具有主动性,能否通过本身行为完成工作;被雇佣者能否使用雇佣者提供的劳动资料;雇佣关系能否持续存在。在勤工助学劳动关系实践中,能够对大学生能否属于合法劳动者的范围进行判定和确定,进而使其劳动权利遭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2.学校作为对大学生的直接管理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进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勤工助学。通过设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大学生法律维权中心等专业性
9、指导机构,在用人单位的选择、工作内容确认,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保险购买以及劳动报酬支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维权援助。同时,当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益遭到不法损害时,学校相应的维权机构可以以出面为其进行法律维权,降低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成本。3.加大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通过新闻媒体调查暗访等监督方式,对用人单位的用工不法行为及时曝光,进而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合法权益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面对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勤工助学,固然有些学校成立了维权机构,但其服务能力不能知足现实的要求。社会法律维权组织的出现能够缓解学校维权机构的压力,为勤工助学大学生维权提供获取更有效帮助的平台。4.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在大学生维权经过中,法律途径往往被很多学生所放弃,或是缺少面对纠纷的勇气,或是由于不懂法律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法律权利意识。学会“为权利而斗争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当面对工作窘境,面对社会竞争,面对法律纠纷时,我们无法退缩。社会在进步,法治社会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的法律问题,更应该全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律培训和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