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盗汗病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中医研究杂志)2014年第五期1资料选取及研究方法11资料规范化处理历代医案的记载并不规范。故在数据录入前有必要尽量统一规范,以保证所有资料具有采用数理分析的可能。111中药名的规范中药名称因时代、地域不同而有别,医案中一药多名、同药异名的现象很普遍。根据数据统计需要,本研究的中药异名主要根据(中药学)3及(中药大辞典)4为标准进行规范,如将于术、冬术、於术、于潜术、于白术、野於术、熟於术、生於术统一规范为白术,将别直参、高丽参、朝鲜参统一规范为人参,将寸冬统一规范为麦冬,将怀山、怀山药、怀药、淮山药、淮药统一规范为山药等。112药物归类的规范本研究之药物统一根据(
2、中药学)2的分类方法和类型进行归类,共分为21大类。12数据挖掘方法的选择研究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法对盗汗病治疗药物进行分析。13数据录入分析运用录入系统,将158则盗汗病医案方药组成药物按药名、药性、药味、归经、药物类别逐一录入到Ac-cess数据中(如图1),经规范处理后,以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公司的数据挖掘系统EnterpriseMiner(EM)为平台,选择其中的频数分析模块(FrequencyNode)对规范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研究结果21基本用药情况分析盗汗医案方药中共涉及用药199味,总使用频数(次)1484次,平均每味药使用746次。表
3、1中列出了使用频数较高的前15位药,其中大部分为滋阴养血或养阴清热之药。提示盗汗病可能以阴虚炽热为主。22药物类别分析从表2能够看出,盗汗医案中使用的药物共涉及18大类(即除涌吐药、杀虫止痒药和拨毒生肌药外都有涉及)。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位药类依次是补虚药、清热药、收涩药,共使用946次,占总使用频数的6375%,超过3/5;其中仅补虚药就使用530次,占总使用频数的3571%,超过1/3,远大于其他单类药物的使用频率;清热药使用304次,占总使用频数的2049%,虽小于补虚药频率,但远大于其他单类药物的使用频率。单独对使用频数最高的补虚药进行第2次统计分析,如表3,可知其中补血药使用频数最高,
4、到达245次,占补虚药总使用频数的4623%;补血药与补阴药的总使用频数(345次,占651%)远大于补气药与补阳药的总使用频数(185次,占349%),讲明盗汗临床上以阴血虚衰更为常见。23药性分析从表4能够看出,盗汗病所用药物药性以寒性最多,使用频率为2655%;其次为平性,使用频率为2096%;总体来看,寒凉之性(寒、微寒、凉三者总和占4785%)大于温热之性(温、微温、热三者总和占3119%)。提示盗汗病临床辨证用药以寒性药为主,其次为平性药。24药味分析从表5能够看出,盗汗病使用药物药味以甘味为最多,使用频率为4243%,远高于其他药味;其次为苦味,使用频率为236%。结合上述药性分
5、析,可知盗汗病辨证用药以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之品。25归经分析从表6能够看出,盗汗病药物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涉及药物为695次,占1896%;其次为手少阴心经,涉及药物为622次,占1616%。提示:盗汗病所用药物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心经。3讨论从上述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可知,盗汗病以阴血亏虚为主要证候,治疗用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药物多归属肝、心两经,与临床实际相符,正如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盗汗五十)5所言:“盗汗属血虚、阴虚。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出汗)6亦言:“睡中盗汗者,睡则气归血分,血缺乏则气无所归,故气泄而汗出。讲明临床上盗汗病以阴虚火旺、心血缺乏2种证型最为常见。31阴虚火旺本证多因
6、大病之后,阴气未复;或劳累过度,起居不慎,亡血失精;或色欲之火消耗真阴所致。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盗汗)7言:“虚劳之病,或得于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有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当寐时卫气入阴,表失护卫,营阴受虚火内蒸而外泻,故汗出;而当寐时,卫出阴而复散于表,表卫得以固护,故汗止。治当滋阴降火,代表方如当归六黄汤。(景岳全书汗证)8云:“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滋阴养血,阴
7、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乃因虚火迫津,水不济火,故臣以黄芩、黄连、黄柏以泻火除烦,合苦以坚阴之用。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泻。因汗出太多,表卫不固,故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止汗;又合当归、熟地黄以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可收阴复、热泻、表固、汗止之效。32心血缺乏本证常因失血太多,或生血缺乏,或七情内伤,暗耗心血,久病体虚,过度劳神,耗悲伤血所致。心主血,血属阴,阴血缺乏,虚热内扰,故盗汗。治当补血养心,代表方如归脾汤。(古今名医方论归脾汤)9言:“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力;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配,加强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酸枣仁既有宁心之效,又为止汗要药,(证治汇补)10云:“凡虚证服诸药汗不止者,重加枣仁。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之药配伍,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