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的讨论.docx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的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的讨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的讨论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的机理和生态服务价值,全面梳理了我国林业血防工程的发展历程;深化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林业血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和新时期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血吸虫病;林业工程;生态抑螺;消除林业血防工程是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新的复合生态系统即抑螺防病林,改变原有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或通过抑螺植物对钉螺的化感作用,压缩钉螺孳生环境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切断人畜接触疫水途径,从根本上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实现生态抑螺
2、和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1。自2006年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已累计营造抑螺防病林约51.89亿m2,有效发挥了抑螺控螺、降低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2。然而,截至2016年底,全国仍有10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未到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且有螺面积仍高达35.68亿m23。此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湖工程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水情和水位发生很大变化,适宜钉螺孳生的滩地、水系库岸面积显著增加4。世界卫生组织第65次大会在通过的WHA65.21号决议中倡导,在全球低传播地区努力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的5。经太多年综合防治,我国已于2
3、015年到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并正在向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迈进6。面对血防新形势、新目的以及钉螺孳生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周晓农7提出了“精准防治新思路,即精准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结合卫生、农业、林业、水利等措施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8。本文基于文献资料,阐述我国林业血防抑螺防病的机理、林业血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而为新时期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供对策和建议。1林业血防抑螺防病机理抑螺防病林的营造一方面通过抑螺植物产生和释放的抑螺活性成分对环境中钉螺产生化感作用实现生物抑螺;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土壤水分、环境温度、光照等生态因子,使其转变为钉螺非适生区,进而降低钉螺密度,实现生
4、态抑螺。此外,抑螺防病林及其配套措施构成的自然屏障能够有效隔离血吸虫病传染源;并且林农复合生态形式的构建能够改变流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效提高群众收入,同时可增加木材蓄积量和碳贮量,进而发挥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实现效益抑螺作用。1.1生物抑螺生物抑螺是指在钉螺孳生区栽植具有抑螺作用的植物或施用含有抑螺活性成分的植物抑螺剂,进而到达抑螺效果的经过。既往研究表明,抑螺植物大都为药用植物,包括大戟科、胡桃科、廖科和小檗科等20个科9。这些植物本身分泌和释放的一些活性成分,如正丁醇、二萜酯、多酚类、多酮类、槲皮素等物质,能够限制钉螺对营养物质摄取、抑制钉螺细胞活性或毁坏肝脏组织导致其体内
5、毒素累积,进而引起钉螺种群死亡率上升和钉螺密度显著降低10。相关研究已从乔木、灌木和草本等3类植物中挑选出几十种对钉螺具有较强毒杀作用或对钉螺繁衍有抑制作用的植物。1.2生态抑螺生态抑螺是基于生态控制原理,通过营造抑螺防病林,造成其生态系统内温度、光谱、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均发生一定程度变化,改变原有小气候特征,进而使原钉螺适生环境向不利于钉螺生存的方向演变,进而建立钉螺非适生区1。钉螺属两栖螺类,喜潮湿生境,在干旱土壤中难以生存,因而土壤水分是限制钉螺种群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12。抑螺防病林的营造能够有效降低原植被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使之不适宜钉螺生存13。钉螺种群的分布也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一
6、般当地下水位距土表2040cm时钉螺密度最大14。另外,钉螺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36003800lux1。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建立后,可改变原有的生态群落构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投射量可以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利于钉螺种群生存15。钉螺通常在土壤表层活动,地表温度的变化与钉螺活动密切相关。适宜钉螺生存的地温为2025。抑螺防病林的营造使得林地内地温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如钉螺适生的芦苇群落和苔草群落等,进而不利于钉螺种群生存1。既往研究发现,钉螺吞食大量泥土和地表土壤中的藻类植物以获取食物,在钉螺肠道内发现10多种藻类植物残留16。研究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的钉螺密度与土壤表层藻类含量
7、、钉螺体内藻类含量与土壤表层藻类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于藻类植物能否为钉螺的主要食物来源以及抑螺防病林的营造能否改变了林下地表层藻类植物群落构造,能否通过切断钉螺食物链的组成,进而降低钉螺密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1.3有效隔离传染源抑螺防病林的营造,本身可通过其构成的自然屏障,有效阻隔人、畜等传染源的活动与扩散。配套抑螺防病林建设的整地、开沟、修作业道等措施同样能够构成隔离沟、防护道等,在区域范围内能发挥良好的传染源隔离作用。抑螺防病林系统建设完成后,其林地经营和林下农副产品种植等可代替原来的水生作物耕种,也有效减少当地居民接触疫水的时机。1.4效益抑螺效益抑螺是指林业血防工程施行后
8、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效益结合,进而促进林业血防项目可持续发展,保证抑螺效果的长期保持。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是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构成的良性运转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17。林业血防工程中的林农复合形式可改变流行区群众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在实现林下安全耕作的同时增加农副产品等收益,进而有效提高流行区群众的收入18。2林业血防的生态服务价值除了能有效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控制钉螺流动性外,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施行能够在修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等方面提高区域范围内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据统计,林业血防工程的施行使沿江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约5%,木材蓄积量增
9、加2100hm319。调查发现,安徽和湖南抑螺防病林的平均碳贮量分别为166.39t/hm2和68.06t/hm2,均远高于我国森林碳贮量的平均值38.67t/hm220。另外,抑螺防病林的营建,在美化村镇环境、防浪护堤、净化空气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3。刘广福等20调查表明,兴林抑螺项目的施行,使得当地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8%增加至2010年的45%,并且在修养水源、增湿降温以及提升抗旱能力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了当地水土流失状况。汪子栋21在安徽安庆的研究表明,血防林通过修养水源、保育土壤、调节气候、固碳释氧等功能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显著,占总效益的约38%,到达1.94万元
10、/hm2。马莉22对洞庭湖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表明,2015年抑螺防病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89.11108元,其中修养水源、土壤保持、碳储功能、抑螺防病功能价值分别占比为74.25%、1.1%、17.31%、7.34%;综合分析显示,抑螺防病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区域内其他土地利用类型。3林业血防的发展历程追溯我国林业血防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场先后经历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全面建设等几个阶段。一方面是在科研先行的基础上,带动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是在理论和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而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在科学研究阶段,主要以调查研究和理论体系构
11、建为主。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长江中下游滩地造林区的钉螺密度和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大幅下降1。这一现象引起了相关专家的高度关注。1986年起,由彭镇华、康忠铭教授牵头,在安徽省安庆市成立了“三滩调查组;通过2年多的调查研究后,提交了“兴林灭螺、治理和开发三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1988年,原安徽省科委下达了“以林为主、灭螺防病、综合治理、开发三滩的研究任务。1989年,彭镇华等在安庆地区设立了3个试验点,兴林灭螺防病工程的研究进入施行阶段。1990年,原国家卫生部和林业部正式立项进行兴林灭螺、综合治理、开发“三滩的研究23。1991年始,原国家林业部在“八五计划期间拨款1000万元,用于
12、“兴林灭螺在湖区5省的调查研究。系列研究表明,以造林为主的滩地管理措施,通过充分改变原有滩地的光、热、水、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能够有效降低钉螺密度、抑制钉螺生存和繁衍,进而到达血吸虫病防治的目的。在这一阶段,林业血防抑螺防病的理论体系基本成型,在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湖区5省开展的应用研究也获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这一时期兴林抑螺试点建设规模还相对较小,抑螺植物材料的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造林技术措施还不够完善。在试验示范阶段,我国林业血防的发展由科学研究逐步走向生产应用。“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和综合治理的研究获得显著成效,试验区钉螺密度下降80%、血吸虫感染率下降50%;1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林业 血防 工程 建设 思路 讨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