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docx
《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方东美朱熹诠释的反思(中国文化研究杂志)2014年第一期一、方东美先生对宋明儒家的诠释意见及反思对于宋明儒学而言,方先生基本上是颇为批评的。角度进路很多,包括批评宋明儒者本人就已经相互批判得很厉害了,参见其言:惜新儒各家之间,辄呶呶对诤,自相攻伐不已,可胜叹哉!或同代相攻,譬如朱子及其门下之于陆氏兄弟;或异代张伐,如于前人,凡思想上不与之同情者,则严阵以赴,攻讦备至,丝毫不留余地,复吐其辛辣讽剌之辞,发若长程飞弹,痛绝而诽谤之,极摧陷爆破之能事。贤如船山,犹不值陆、王所言,斥为“阳儒阴释,“邪讲诬圣;颜元、戴震竟丑诋程、朱“伪学欺世,一味误解,致令孔孟原始儒家之真面全非。(颜曰:“必破一分程朱
2、,始入一分孔孟!戴曰:“宋儒以理杀人!死矣!更无可救矣!)方先生所讲,就陆、王批评程朱言,正是宋明儒学最重要的一条辩论的轴线,但双方的冲突是能够避免的,理论是能够澄清的,双方之争固显为现代方法论的关键议题,但现代之争亦仍为保卫孔孟价值而争,并不因而孔孟的面目就全非了。至于颜元、戴震之讲,思想浅薄,义不成理,为批判礼教而否认理学,深度缺乏,不值一论。因而宋明儒学家相互相互攻击之事,并不会因而就隐没其中的精华要旨,宋明儒学仍有其高明价值者在。方先生以为宋明儒皆出入老fo却批判老fo,这是其缺乏取的部份。尤其是宋儒批fo却不了解fo,批老却不断使用老学意旨。后面这两点,笔者是同意方先生的意见的。参见
3、其言:总之,一般而论,新儒言fo,无论辟扬,皆无足轻重。而世论谓其溺释太过,深受影响云云,无论来自内外,亦毋庸当真。一笑置之可也。固然方先生言语过激,但是,笔者还是支持此讲的,只不过,宋明儒虽失误于对道fo的理解,但这并不就能抹煞宋明儒在儒学的创作及建构上的价值。方先生又批判新儒家上对(尚书)大中精神继承不力,下对孟荀善恶之讲检择不清,甚至对fo老依违不知。其言:作为一套哲学系统言,新儒家思想乃是会聚众讲之集合论,并非完好统一之构造体。盖有前代诸派思想掺入其中、尚未能澈底消融贯穿也。新儒固主要上承原始儒家之遗绪,然有二限宜晓:第一、在宇宙观上,犹夹困于大中象征意符所涵之本体论(永久哲学)与创造
4、变易哲学之间,而未能充份透视二者个别之终极效果;第二、在人性论上,犹彷徨于孟、荀论性善恶二讲之间,而依违莫决。即以阳明所倡唯心主义型态之新儒家系统而论,已俱见其中幽影摇曳,究系得自孔、孟,抑或漏泄fo、道影响?殊亦难予善解。初、后二期之新儒各家,除阳明与象山为极少数之例外,皆不脱阴阳五行思想之色彩,故不入于杂家之讲,即流于唯物之论。笔者以为,所谓中国古代哲学或先秦儒学的(尚书)大中、(易经)变易精神这两路原理,这只是方先生本人的设想。哲学问题多元,哲学理论所需要的素材很多,方先生本人设想的这两路仅是一简单的精神意向的思路,并不是问题意识的定盘针,也不是根本原理的完好叙述。且所谓大中精神的神秘意
5、向及其所提供的永久价值之讲,方先生始终未能清楚陈述,似乎保持一对超越界的崇往即可,但这样一来,在哲学理论的认识及诠释上就没有一个定准可讲了。至于讲人性论徘回孟荀善恶之论者,更是方先生缺乏细节的人性论问题意识所导致的无谓批评,谈人性论不只是要谈人性的终极理想,更要讲明人之为恶的可能性来源,这就是程朱理气论在面对的问题,程朱讲明恶之发生及其可能,并不是主张人性是恶,因而何来依违孟荀之事?至于讲陆王恐为道fo之心学,这也是在哲学系统和价值意识的错置下的评价,基本上,就是心学的形式一样,但价值意识不同,所以终极境界也不会一样。这一点,牟宗三及劳思光先生都为陆王心学非禅学而辩论甚力,方先生的指责有点轻薄
6、。方先生又批评新儒家学者多为理学的信仰者,但却辨理不清,因而哲学功底缺乏,其言:新儒各派思想之枢要,在于强调“理性遍在乙旨:理性持载宇宙天地,万有一切,启示全部真际本体于吾人之清明自觉,指导人生行动,化性起伪,企图止于至善。关于理性之性质及功用,不同之哲学家,对之固可有其各自不同之看法与认定。“理性一辞,含下列诸义:(甲)玄理玄想之理,属超越界;(乙)物理自然之理,内在于物质对象界,而能够经历认知者;(丙)伦理道德之理,适用于人生之伦理行为界;与(丁)性理认知之理,示心体之性,涵宇宙全界,范围天地。严格言之,各种理性,于其适当之领域中自属有效。惜新儒诸子,于此层效用范限,皆多忽略,盖其于逻辑上
7、之区分,认识缺乏,致有此疏,遂成该派全部哲学中最弱之一环。抑有进者,新儒各家,气质禀赋悬殊。盖前期新儒,乃外倾型之思想家。自欲将理性作用推之向外,是成“理学;余如阳明、象山等则属内倾型,其理性之范围,乃内在于心界,固然,心摄宇宙全体是成“心学。后期各家,如清儒颜元、李塨、与戴震等,非实用主义者,即自然主义者,然其同反形上玄学之立场则一。故其于超越界之重要性、以及特属该界之玄理运作等,概斥同无用。以上诸特点既明,兹请深化观察新儒家各派思想,而析论之。方先生这一段讲法,就宋明儒学面对的理学问题之分类,仍须再为疏解。玄理意旨不明,恐是言于太极、大中等论者,能够对应的或是天地之性者;物理所指可对应者大
8、约是程朱理学中的种种事物之物理、化学及形式因原理,近于气质之性者。伦理者指各种伦理行为之规范,但这一点,从哲学理论建构言,并不是宋明儒学之所以为哲学体系及哲学学派的重要问题,其实是自孔孟以降的所有儒者共循之价值,虽有讨论,冲突差异不多。性理者,所叙不明,或为指主体心的工夫实践诸讲者。文中,方先生指各种理论于其所属范围内必是有效之讲,笔者甚为同意,不知此点,任意批评的结果,正显示哲学理性缺乏之失罢了。此点,清代实用主义者犯错最大,而程朱、陆王及其后学的相互攻击亦失分很多。然而,怎样为其澄清线索、定位意旨?重点仍须回归哲学基本问题的厘清辨正,问题问清楚了、讲准确了,这样才有可能疏解整个宋明儒学史的
9、理论脉络,进而解消冲突。而不是又另起标准,建立新旨,继续分判各家,复位高下。二、方东美先生对朱熹的诠释意见及反思。方先生对朱熹的评价不高,多半讲他逻辑不清、思想混淆、窃用道fo等等。这些评语,笔者都不赞同,且以为是方先生本人对于中国哲学当代化的功底缺乏,导致的错解、误解以及任意解的结果。其言:朱熹之理气讲,复受明道生命中心哲学之影响甚深,视理气于生命之创造中和合交感。斯乃其“仁讲之所本。惟该项影响,不无副作用,致使朱熹在人性论之立场上,非与真正孔子之精神相抵牾,即不免低估其真实之成就。第四、是项二难窘局,却使朱熹大有功于伊川程门,于以发展其哲学上之唯理主义(所谓“理学是也)。然二元窘境,毕竟难
10、免。朱熹之系统,余所以谓之为一会聚众讲之集合论者,盖以其非但曾受前人之影响,且其所得诸各家之基本范畴原非一贯,故也。作一学者言,其学殖深厚,渊博惊人,特其形上学之才情殊为薄弱,斯盖一切经院派思想家之通病,固不独于朱熹为然也。贯串于其形上学理论之间者,厥有五大基本概念:(一)天道之统体;(二)歧义之理性;(三)人性之生成;(四)中之内省体验;与(五)心灵之主宰。朱熹竟漫将此五大概念,合冶一炉,谓之天地之理,复使其相互纵横贯串,视为能够辗转交替之同一体,而其同一关系,却证立甚难。笔者以为,朱熹的人性论就是孔孟立场的继承与发展,孔孟中有些话讲不清楚的,意旨未深化的部分,由宋儒把它们强化、补充起来。其
11、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因而有很多种类的哲学问题及立场及系统性的理论建构,方先生竟以为朱熹的形上学能力薄弱,关键在不能将很多不同传承的系统有效地冶于一炉。对此,笔者不能认同。首先就其论朱熹形上学、理气论言,方先生批判甚力,下面先讲无极太极,次讲理气关系,其言:兹请先言其(太极图讲)。朱熹之重视此一范畴,初则深受周敦颐之影响,继则转而附会于(易经)。前文已言,太极图之真实性,元自堪疑。周讲首句,尤歧义暗昧,一作“自无极而为太极。此语、陆子兄弟九韶九渊等,俱斥为荒唐,而断然否认之。余训作“即无限而太极。如是则朱陆之争,论点顿消。其所以龂龂致辩、争讼不休者,皆由双方用语不妥之故。朱熹于其(周子太极图讲
12、解)反复力陈:太极之先,别无无极,是理遍在,而太极终不可见。无极但谓之粹然至纯,无一毫形体之杂。然此种强调,顿成无用之具文矣。观其下文继言可知:“无中自有此理,又不可将无极便做太极。“无极生太极,盖无能生有也。“无中有个至理。无极太极之问,彼甫辨其异,即混其同,且明言:“无极之真,其中已涵太极;真只表太极云云。足见其溺惑之深,不能自拔矣!“无极之于“太极,同耶?否耶?观其所言,游辞不定,其本人亦莫知所适从焉!自余观之,其欲以道家言无之超本体论,而为是篇内容堪疑之道教文献作解,可谓唐劳,盖道家言无,与新旧儒家哲学,俱是不类。毋怪乎其以是而见讥于陆氏兄弟也。方先生针对朱熹言于无极似为一实体而有别于
13、太极的诠释,力陈其误,此一力陈其误,亦是要将无极取消为一实体意旨,而转为他本人的无限义之形容词之方向,其实朱熹亦是此一方向,观其正式讨论之(辩太极图讲书)中的无形意旨即是此义,方先生引出朱熹一些直接使用无极概念故而类似于太极之上仍有一实体的话语,确实是朱熹言词溢出的证据。但以无形释无极,以太极为无形有理,以气为能聚成有形之物,而成立理气论的朱熹系统,还是一清楚分明的理气论形上学系统。所以笔者不以为朱熹游辞不定,只是有些在(语类)的话语用词不精准罢了。当有争议时,应以朱熹自撰之文章为根据以论定其旨。方先生于此,只是要强调朱熹陷于道教文献的传承,因此挪用无极概念,然儒道不同,故而批评朱熹的作法无效
14、。朱熹承周子(太极图),周子承道教文献,此皆有据之实言,然哲学理论之构造及创作,即是藉引、反对、转出、而造新,朱熹与周濂溪藉道教文献构作儒学理论,重点在其理论建构能否自成一家之言,以其传承讲其无理是不必要的。方先生反对道统讲,主张学统,但学统亦不应只是文献、字词概念的系谱,而应是理论立场的系谱,否则,其与讲道统者之固执何异?对无极、太极讲方先生否认之,对太极、阴阳的理气讲方先生亦多方批评,其言:朱熹虽雅不欲自承其思想混淆、言辞荒唐之病,然亦未尝不力求超出斯惑窘局,乃转而重新求诸(易经)之太极范畴。即就此处而言,其去孔子之原始儒家,犹远隔三重之遥,盖其深为董仲舒所惑也。董子阳儒阴杂,乃阴阳家之流
15、,非儒家正宗。故朱熹不能直接传承真正孔子精神,除非其能首除董仲舒之累,次绝阴阳家之妄也。观其论(易)所言,一则谓“(易)、但卜筮之书耳,再则将(易)打成一套专讲阴阳二气交感之唯物论。兹二谬见,余断然径斥其非。(易经)演进初期固与卜筮有关,及(十翼)出,已超之矣。(十翼)之作,史称启自孔子。“阴阳二字,固亦俱出(易经),但谓大生广生(生生)之法式,其涵义,与阴阳家如邹衍、伏生、董仲舒者流所误解者,兀自有别。(易经)所谓“阴阳,实表道之显用,属形而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朱熹既深受阴阳家之影响,竟视二者为气,属形而下,为物质元素及物理变化等,至将太极绝对本体拉下干位。由是观之,朱熹之立场,较近于
16、真伪堪疑之(易纬)诸书,如(周易干凿度)等,犹甚于(易)之正经本身也。上文所引,不啻但为(老子)第十四章作注耳!奚足据为儒家立言哉!朱熹复有何权利,能够辟老排道?其形上学思想,显然根本出于道家。至其所谓老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云云,直乃遁辞其穷,逻楫上充满自相矛盾。朱熹理气论中,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为气,方先生以为此讲背离孔孟,而为董仲舒阳善阴恶讲之类型。历来阳善阴恶讲确实有理论上的困难,若继阴为恶,则人性之恶变成有其形上学的根据了。程颐论于人之为恶的理由时,即以禀受气禀之恶为人之为恶缘由讲之,笔者已指出,此讲不佳,根据性善论系统,应为禀受易于为恶之气禀,故而在现实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东美 朱熹 诠释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