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精品文档.docx
《楚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楚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楚剧渊源楚剧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为灯戏,旧称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于早期灯戏的主腔多以“哦呵帮衬,故得名“哦呵腔,是湖北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早期灯戏由酬神祈福的民间歌舞玩灯演变而成。“哦呵腔则由鄂东薅草锣鼓、秧田歌等田畈歌曲和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灯戏演出多为单边词、小戏和折子戏,剧情多以家庭纠纷和男女爱情为主,角色只要小旦、小丑和小生,仅有锣鼓伴奏。道光二十五年(1845),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梅店王家冲已有家族式的花鼓戏班,每年正月十五开场,连续玩灯三天,黄昏开锣唱戏。戏头王家福(18111906)从孝感请来师傅教唱花鼓戏,组建了黄陂第一个家族戏班,该
2、戏班相传七代家、光、文、运、昭、有、道,历经140余年。唱腔在“哦呵腔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竹马、高跷、道情以及民间讲唱音乐。光绪十年1884年,最早的职业戏班是黄陂彭家冲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组建的两个戏班。每个戏班都只要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黄孝花鼓戏班首先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1902年,花鼓戏开场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创始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汉口租界也成为黄孝花鼓戏进入汉口后得以发展的“摇篮。1922年,黄孝花鼓戏在艺术上逐步接受汉剧、京剧、话剧等剧种的影响,逐步吸收了各剧种的表演艺术技巧,采用一些京剧、汉
3、剧的道具,演职人员也开场有了分工,剧目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情节曲折、故事连贯、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1926年,黄孝花鼓戏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参加湖北剧学总会。湖北剧学总会负责人傅心一与李之龙原中山舰舰长等提议将“黄孝花鼓戏更名为“楚剧,这一提议得到一致赞同,遂将“黄孝花鼓戏正式定名为“楚剧。李之龙等人通过整理改编楚剧剧目,办楚剧培训班,对楚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提高了楚剧演员的艺术素质和剧目的艺术质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一部分楚剧艺人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多个抗敌流动宣传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楚剧
4、团、武汉市楚剧团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二、楚剧现状历经“浩劫,十分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兴盛,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楚剧逐步衰落。今天楚剧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截然不同,只要足够的适应能力,才能在这种夹缝中寻找属于本人的立足之地。1、国有剧团2011年12月,随着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步伐,武汉楚剧院告别了事业编制时代。在转企经过中,政府对剧院给予政策性倾斜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增加了剧院人均拨款金额,支持剧院深化农村、深化基层群众,鼓励企事业单位购买演出,倾心培育和引导地方戏剧的演出市场。市文化宣传部门还在电视、报纸等
5、主流媒体上免费宣传楚剧,推介院团,演出信息,进而在外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013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武汉楚剧院的演出到达三百场左右,演出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剧院将根据“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增加了员工收入。但转企改制后,很多演职人员失落感强烈,思想动乱。一批优秀的、有成就的艺术骨干人才,纷纷提早退休,导致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由于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招生困难,成才率低,楚剧声腔、表演技艺和代表剧目将面临失传的窘境,后继人才现状不容乐观。振兴的策略和措施仍遏制不了其观众老龄化和市场萎缩的颓势。剧院转企改制后怎样符合市场规律,又保证其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楚剧 生存 现状 发展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