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视角下的隋代救灾研究.docx
《政治视角下的隋代救灾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视角下的隋代救灾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政治视角下的隋代救灾研究(兰州学刊杂志)2015年第八期隋朝是个短暂而重要的王朝,灾祸频发,前人对其兴亡阐述颇多,大多着眼于其制度创始之功、暴政而亡等角度,未见有文章专门从灾祸救济视角,对其兴亡经过进行动态而全面的考察。因而,文章主要从政治视角出发,考察隋代前后期防灾与救灾的情况,拟从有限的材料中通过对文帝时期与炀帝时期救灾效果差异的考察,阐述隋代灾祸与其兴亡的关系。一、隋朝自然灾祸及其特征与影响据现有资料统计,历时38年的隋朝,共计发生自然灾祸37次。水旱灾祸引发饥荒5次,详细见表1。该表对隋代自然灾祸的统计固然难免遗漏,但大致不疏,我们对之加以总结归纳,综合相关资料,得出关于隋代灾祸的一些
2、认识。灾祸种类与频次。隋生水灾11次,旱灾9次,地震、山崩6次,疾疫5次,火灾2次,蝗灾1次,大风1次,大风雪1次,雨土(即沙尘暴)1次(见表2)。显然,隋代以水灾、旱灾为主,两灾数量占隋代自然灾祸总数的54%。这与学界对隋唐属于暖和期的研究结论相符合,气候暖和自然水旱灾祸较多,而且一般是水灾多于旱灾。隋生自然灾祸37次,发生灾祸年份24年。其中,隋文帝统治的24年(581604)中,有16年发生自然灾祸或饥荒,占隋文帝在位年数的三分之二,共发生灾祸27次,而开皇六年、开皇十四年、仁寿元年分别发生3次灾祸;隋炀帝统治的14年(605618)中,有8年发生自然灾祸或饥荒,占隋炀帝在位年数的七分之
3、四,共发生灾祸10次,大业七年更发生3次灾祸。隋文帝时期年均自然灾祸1125次,隋炀帝时期年均自然灾祸0714次,文帝时期自然灾祸的发生频率高于炀帝时期。灾祸的时空特征。隋代的水旱灾祸最多,水灾11次,旱灾9次,分析价值相对较大。11次水灾中,标出发生时间者9次,而秋季占据了其中的6次,包括七月2次,八月、九月各1次,笼统讲明秋季者2次。另外,正月、二月、十二月各发生一次水灾,春、冬水灾都是比拟少见的。9次旱灾中,标出发生时间者6次,秋季旱灾占据三分之一,包括八月旱灾2次,正月、四月、五月、九月各一次。秋季的水、旱灾祸记载较多,应与其时庄稼处于收获季节,对田稼危害大有关系。隋代地震山崩的记录固
4、然有6次,但没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史书所载隋代灾祸以北方为主,明确记载南方受灾仅两次:一次是开皇六年二月,山南荆、淅七州水灾,一次山崩是仁寿三年,梁州就谷山崩。除此,大业八年、大业十三年,史载天下大旱,能够揣测受灾区域包括南方和北方,则南方自然灾祸仅4次。而史载灾祸完全发生于北方者有33次(包括开皇十五年正月旱灾和开皇十四年十二月火灾两次受灾地点不明但却可肯定在北方者),加上前述受灾地区南、北方并包的两次,北方自然灾祸的发生35次,是南方的近9倍。在隋代北方灾祸记录中,又以关中和河南的灾祸记录最为详尽。史载明确发生于关内地区的灾祸和明确发生于河南地区的灾祸各11次,合计22次,占史载隋代自然灾祸
5、的595%。就最常见的水旱灾祸的发生地区来看,隋代9次旱灾中,有3次明确指向关内,有三次标明有京师,而大业八年、十二年旱灾的发生区域则标明为“天下,可知以关中地区为主;11次水灾中,绝大多数发生于河南地区,共9次,其中有两年为山东、河南并发。另外,史载隋代的4次地震,均发生于关陇地区。隋代灾祸记录以北方为主,并集中于关陇地区和河南地区,当然不能讲明其他地区没有灾祸,而只能讲明这两个地区的灾祸影响较大,在隋代备受重视。隋朝都城建于长安,陪都建在洛阳,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均在北方,因而,对北方(尤其是关中和河南)灾荒的记载明显详于南方,而对南方灾祸当漏记不少。竺可桢指出历史上灾荒记录的四个限制:交
6、通不便导致偏远处灾祸记录不详,京都附近记录特详,灾荒报告常因帝王之好憎而有所增减等,这些影响到灾祸数量的记载。隋代自然灾祸的记录也符合这一阐述。但这不从根本上影响我们对隋代灾祸的分析,由于当时灾祸对南方的影响应该远小于北方。大灾及其影响。隋代自然灾祸的影响很大,粮价高涨,灾民饥馑流亡,相卖为奴婢,灾民死于灾祸后的饥荒,饿殍满野,僵尸满道,等等。据史载,影响较大的灾祸有开皇十四年大旱,开皇二十年地震,大业三年、大业七年水灾,其影响见表1。水旱灾祸在隋代最为常见,影响也大,共引发大规模饥荒5次:开皇四年、开皇十四年、大业四年、大业十三年旱灾引发饥荒4次,前两次旱饥文帝均移驾洛阳;水灾引发饥荒1次,
7、即大业七年,当时30余郡遭灾,被卖为奴婢以求生的灾民不少。水旱灾祸还引发了次生灾祸,大业八年大旱引发疾疫1次。开皇十八年、开皇二十年、大业七年,灾祸并发,影响尤其严重。开皇十八年辽东之役时,霖潦促发疾疫。当时行军元帅汉王杨谅,率众至辽水,“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所部“死者十八九。另一行军元帅王世积“至柳城,遇疾疫而还。讲明疾疫是这次的主灾祸,也是辽东之役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当时太原守郭荣跟从炀帝至柳城,即“遇疾。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京师地震与风雪灾祸并发,“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隋书?五行志)记载此次灾祸更为详尽:“京都大风,发屋拔树,秦、陇压死者千余人。地大震,鼓皆
8、应。净刹寺钟三鸣,fo殿门锁自开,铜像自出户外。大业七年,山东、河南水灾疾疫并发,尤以山东为甚。加之以辽东之役战败,这次水灾死者人数达“数十万,致使“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贫弱百姓自卖为奴婢以求生,有的则相聚为盗贼。二、隋代前后期的防灾与救灾隋代水旱等自然灾祸频繁,凸显了防灾救灾的重要性,文帝和炀帝都不可能对其等闲视之。在隋代,防灾救灾是有一套常规制度与措施来加以应对的。面对自然灾祸,隋朝中央和郡县官府首先将天命与人事相联络。据(隋书?礼仪志),“京师孟夏后旱,理冤狱渎职,存鳏寡孤单,振困乏,掩骼埋胔,省徭役,进贤良,举直言,退佞谄,黜贪残,皇帝则“御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或露
9、坐听政。这些做法继承自前代天灾示警的观念,其思想来源至少可追溯至(周易)。自然灾祸有其发生的本身规律,但也很大程度上与人事,十分是人祸相联络,所以,录囚理冤、减免徭役、赈恤孤贫、掩埋尸体、进贤退佞,会起到一些调解上下层矛盾、缓和阶级冲突的作用,尽量地减少天灾的损失,属于“尽人力的内容,应该讲是合理的。皇帝素服、避正殿、减膳撤乐,则至少表明了皇帝对灾祸的重视与忧心。隋代还特别注重禳灾祈雨,常举行旱雩和霖雨禜祭城门等活动,这也是当时重视农业生产的一种表现。雩是祈雨之礼,指巫师或术士所进行的以舞蹈祭祀的行为,是古代以人为牺牲而祷天禳灾的原始习惯的遗留。在大兴城十三里启夏门外,建有雩坛,高一丈,周百二
10、十尺,并有对祈雨的时间及详细的礼仪有一整套规定。开皇三年四月甲申,隋文帝曾因旱“亲祀雨师于国城之西南,癸巳,又亲“大雩。旱灾时,隋朝还会“徙市禁屠,“百官断伞扇,“令人家造土龙。这些做法与救灾本质上并无任何关系,初始是古人在知识不发达的情况下想象和主观联络点的产物,后来渐渐演变为风俗习惯而传袭下来。旱灾时,出于阴阳平衡的观念,朝廷还会“命有司会男女,恤怨旷。应该讲,这些规定在隋朝大都是实行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在防灾与救灾措施方面,兴修水利工程是防灾抗旱的长远性举措,也是对水旱灾祸的根本治理,与灾后救济的治标性举措有别。依冀朝鼎据清代各省地方志资料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项目的统计
11、,从秦至唐,以年平均工程计算,隋朝独占鳌头。假如把水利工程的规模考虑进去,则隋朝的水利成就更为显著。隋代水利工程包括开凿渠道、修筑堤防、疏导川源、增开斗门等若干类,尤其以前者居多。隋代自然灾祸严重,但在前期政治清明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动乱,水利工程的兴修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防灾的另一重要措施是设立粮仓,尤其是义仓,以储粮备荒。灾祸发生后,隋代采取多种方法救济灾民,包括赈贷粮食、移民就粟、遣使赈灾、减免赋税、延医疗疾等等,而前三项都涉及仓储救灾。下面对隋代前后期防灾与救灾情况分别加以阐述。 (一)隋文帝时期的防灾与救灾1防灾举措隋文帝时期的防灾措施主要有二:兴修水利、设仓储粮备荒,十分是义仓制度的建
12、立。兴修水利。史载文帝时期至少兴修水利工程七项:一是开凿广通渠。开皇四年五月,文帝“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水工开凿三百余里的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由于转运通利,关内赖之,“诸州水旱凶饥之处,亦便开仓赈给。二是开凿富民渠。征瀛州刺史郭衍为开漕渠大监,率水工开凿富民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号为薛公丰兖渠。三是开凿山阳渎。开皇七年四月,隋文帝于扬州开凿山阳渎,以便漕运,其目的在于为伐陈运兵运粮,后来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这三条材料都属于疏通水道,开漕运粮的。四是开凿丰兖渠。为治理河水泛滥问题,薛胄开凿了丰兖渠:兖州城东沂、
13、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滥大泽中。兖州刺史薛胄“积石堰之,使决令西注,陂泽尽为良田。五是蒲州刺史杨尚希“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六是疏导山东水灾区川源。由于山东频年霖雨,多州困于水灾,所在沉溺,文帝于开皇十八年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加之开仓赈给困乏,免遭水处租调。“自是频有年矣。此条与第四条薛公丰兖渠的开凿,均是为了解决河水泛滥问题,且效果颇嘉。七是增开五门堰斗门。鉴于芍陂五门堰“芜秽不修,寿州总管长史赵轨“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上述修复旧堤堰,开凿斗门的工程,既灌溉开拓了良田,又对水旱灾祸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设仓储粮备荒。因“长安仓廪
14、尚虚,为应对水旱灾祸引起饥荒问题,隋初,文帝在全国至少设置了五处国家级大粮仓以储粮备荒。在卫州设黎阳仓,在洛州设河阳仓,在陕州设常平仓,在华州设广通仓,并募丁“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而据(唐六典),隋代在滎阳(在巩县)还设有洛口仓,潼关、渭南亦皆有仓,以转运粟米,各有监官。这些粮仓在灾年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开皇五年,瀛州秋霖大水,“属县多漂没,民皆上高树,依大冢。刺史郭衍亲备船栰,赍粮拯救灾民。并“先开仓赈恤,后始闻奏。文帝善之,选授郭衍为朔州总管。设立义仓赈灾。在实践中,隋朝还发展了仓储制度,设立义仓,专门用作赈灾。开皇五年,工部尚书长孙平建议诸州刺史、县令“劝农积谷,文帝下令全国设立
15、义仓,以备水旱灾祸。这是封建国家初次建立义仓制度,详细办法是:每年秋季,诸州百姓及军人“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隋文帝表示认可,当社造仓窖贮粟麦,并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此后诸州粮储“委积。张弓据此以为这“初次提出国家赈贷制度化的问题,此后不再只依靠“强宗富室,家道有余者来“出私财,递相赒赡。即依靠国家机器推进赈粮的制度化,而不再依靠于富有之家的私相赈赡和周济。开皇十五年二月,诏:北边边境“云、夏、长、灵、盐、兰、丰、鄯、凉、甘、瓜等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若人有旱俭少粮,先给杂种及远年粟。次年正月,
16、又诏秦、迭、成、康、武、文、芳、宕、旭、洮、岷、渭、纪、河、廓、豳、陇、泾、宁、原、敷、丹、延、绥、银、扶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由于初建义仓时,其设立与管理均在地方的社,因而这里的社仓即设立于州县的义仓。吕思勉指出:“义仓精意,全在创办由民自愿,既立之后,亦由人民自行管理。故劝课初无定额,而存贮必于当社。隋朝富庶非常,开皇十四年,义仓设立至多十年时,已经“仓库盈溢。由于隋朝仓粮充实,其赈灾之举特别得力。山东频年霖雨,杞、宋、陈等八州水灾,开皇十八年,文帝命“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石。此后山东地区频获丰收。义仓
17、在文帝时期救灾中起了较大作用,唐人戴胄云:“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于文皇,得无饥馑。可见隋代义仓对灾民救济颇为有效。薛道衡(高祖文皇帝颂)所云开皇时“仓廩有红腐之积,黎萌无阻饥之虑并非无稽之谈。义仓建立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义仓开场建立之初,贮藏民间,由社司管理,如遇饥馑,则开仓赈给。到开皇十五年二月,由于义仓管理不善,已经“多有费损。实际上,义仓设立的当年,就发生了侍官慕容天远纠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之事。而且,在事情属实的情况下,始平县律生辅恩舞文陷害举报人慕容天远,使其遭反坐。案发后,文帝命“大理律博士、尚书刑部曹明法、州县律生,并可停废。命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
18、断之。开皇十六年,再次发生义仓主管人员的渎职事件,有司奏合川仓粟少了七千石,命斛律孝卿纠察此事,以为“主典所窃。复令孝卿驰驿斩之,没其家为奴婢,鬻粟以填之。是后,敕盗边粮一升以上皆斩,籍没其家。这讲明义仓开场设置在乡里,属民间自救性质,由于管理人员擅自取用而出现废损严重的问题。到仁寿三年九月,文帝专门设置常平官管理义仓。无疑,至晚到此时,义仓已由民间管理转变为官方管理,这时对义仓仓粮的发放应该就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2救灾措施隋文帝时期的救灾措施主要包括赈贷粮食、移民就粟及移粟就民、减免赋役、延医疗疾、疏理系囚等。前两条重在解决灾民的粮食问题,第三条是为了顺利恢复生产,第四条是针对疫灾的,第五条
19、则属于政治弭灾的范畴。隋文帝还屡次派遣门下省长官纳言、尚书省的户部、工部、吏部等高官前往灾区主持赈灾工作,并重办救灾不力及利用粮食牟取暴利的不法行为,这些都显示了隋文帝对救灾的高度重视。此外,当时较为兴盛的fo教,在救灾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稳定人心的作用。赈贷粮食。这是最为常见的救灾举措。开皇四年亢阳,关右饥馁,文帝“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廩,普加赈赐。开皇五年后关中连年大旱,而青、兖、汴、许、曹、亳、陈、仁、谯、豫、郑、洛、伊、颍、邳等州大水,百姓饥馑。文帝命苏威等分道开仓赈给,又命农丞王亶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又发故城中北周旧粟,贱粜与人。官方赈贷粮食的同时,在民间,一些颇
20、具实力的地方大家族也自发赈济乡人。隋唐之际,赵郡平棘李氏家族“宗党豪盛,李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省,每以振施为务。曾出粟数千石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士谦云:“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并当众焚契。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而开皇四年,关内五州亢旱时,“强宗富室及“家道有余者,均争相“出私财,递相赒赡。隋朝统治者强调孝治和家族和睦,乡里大家族在灾祸之年对乡人的赈贷,固然范围有限,但由于地缘关系非常及时,所起作用不容忽视。移民就粟。移民就粟,古已有之。梁惠王曾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21、内。河东凶亦然。隋朝继承了前朝的做法。开皇四年和开皇十四年,文帝两次带头就食洛阳。开皇四年九月,文帝以关内饥荒,驾幸洛阳,次年三月方返回长安。据(宋虎墓志),当时正五品内常侍宋胡就“从驾幸洛阳,并于次年四月卒于渭南杜化,年五十一。宋胡正好逝世于此次从洛阳返回后的次月,这未始不由于灾荒时节陪王伴驾的艰苦所致。开皇十四年八月,关中大旱,人饥,文帝“帅民就食于洛阳。这次“乞讨行动规模很大,老弱百姓均参加且秩序井然,文帝也表现出了爱民之心,“从官并以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但此次事件的突出之处在于皇帝亲身带领都城长安官员和百姓大规模到洛阳逐食,除了长安从西汉开场就开场作为都城,其土地已不堪养活越来越多
22、的人口,及出于军事考虑不动用军粮外,当时的自然灾祸应该到达了极其严重的程度。而这只能是偶一为之,不能长期为之。到大业时期,炀帝非常重视对南方的经营,到唐朝中期逐步实现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面对开皇时期关中连年大旱、河南多州大水导致的百姓饥馑,文帝还令百姓尤贫者往关东就食,并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他们,以作脚力。政府组织的移民就粟之外,灾民自发的无组织的移民就粟当更多,因而借灾祸之机以前往他地的也有所见。李冲之女李氏曾“诈称冻馁,请带幼年的元亨,“就食于荥阳,获得允许。于是得以暗度陈仓,离开被禁锢的洛阳,前往关西。开皇初还一度实行移粟救民。开皇四年,以关中亢阳,关右饥馁,“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视角 隋代 救灾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