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二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doc





《专题4 二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 二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二二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二二)学习目标: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2.评价孙中山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1.重点:孙中山维护共和斗争的史实。2.难点:孙中山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教材整理 1 再造共和1二次革命(1)背景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1912 年 4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袁世凯加紧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于 1913 年 3 月派人刺杀了宋教仁。(2)简况:孙中山兴师讨袁,在袁世凯
2、的镇压下,不久宣告失败。2护国运动(1)背景“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总结教训,继续策划讨袁。1914 年 6 月组建新党中华革命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1916 年元旦,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2)简况孙中山于 1916 年先后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 ,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但中国继之而起的是军阀割据的局面。教材整理 2 护法运动1第一次第 2 页(1)背景:在军阀割据局面中,皖系段祺瑞出卖国家主权,废弃临时约法,破坏共和制度。(2)过程:1917 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护法运动。(3)结果:在北洋军阀与桂系、滇系军阀勾结破坏下
3、,护法运动无果而终。2第二次(1)1919 年,孙中山在上海组建中国国民党,宗旨是“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 。(2)1921 年,在广州召开的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深化拓展】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异同。相同点: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两大矛盾合流。目标:都对准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方式:都进行了武装斗争。性质: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不同点:原因、对象:“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镇压革命势力和独裁专制;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
4、会。结果:“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失败,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但也没恢复真正的民主共和。教材整理 3 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背景(1)孙中山领导的维护共和的斗争屡屡失败。(2)苏联政府、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3)孙中山认识到以往斗争失败的原因是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力量,决定联合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4)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过程(1)国共合作标志:1924 年 1 月 2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第 3 页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
5、义,包含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革命精神。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标志着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正式确立,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革命的一大历史功绩。(2)创建军队:组建了黄埔军校和新式革命武装,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3)扶病北上背景:1924 年 11 月,北京政局出现变动。目的:宣传国民革命。结果:1925 年 3 月 12 日,病逝于北京。【深化拓展】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表现新旧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主义“新”在反帝民权主义“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孙中山先后发起“二
6、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新三民主义政策,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探究点 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史 料解 读史料一 孙中山 1922 年 8 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史料一强调中国当学习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强化与苏俄的邻近关系。关键信息“吾国建设当以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俄罗斯。 ”第 4 页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
7、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史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 年 11 月 29 日)孙中山先生意在说明国民党“联俄”政策的原因:民生主义
8、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可以帮助中国革命。省略号后最后一句为关键句。【史料应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提示】 1922 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 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提示】 为联俄、联共提供依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也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史论拓展】 正确认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功绩(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系统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第 5 页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2)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制度并捍卫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中国 民族民主革命 先行者 孙中山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