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精品文档 (2).docx
《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精品文档 (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工作室制是现今是我国美术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相对于年级制和班级制,工作室制有利于促进技能技法类知识的流动和迁移,营造出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的教学环境,制度化地保障老师因材施教和尊重学生个性,能够构建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新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的优点。从教育学角度深化挖掘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旨趣和精神内涵,既有利于深化对工作室制本身教育价值的理解,也有利于廓清对美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途径的认识。关键词:工作室制;美术院校;教学形式;教育学意蕴工作室制教学形式是西方艺术教育的传统之一,其原初形态能够溯源至欧洲中世纪的手工艺行会作坊制。自文
2、艺复兴时代起,随着艺术学院的出现到十八、十九世纪学院艺术教育的成熟和规范化,工作室制一直作为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教学的基本形式被保存和延续下来。1在我国,各类手工艺行业中的技艺传承主要采用师徒相授制,有比西方手工艺行会作坊制更为悠久的历史,师承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主要的传承形式,在近代却被班级制的学校美术教育取代,构成中国美术教育发生学领域一个重要现象。2将西方工作室制引入学院体制并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推广应用的时间和途径,各方多有异讲,本文暂采用流行较广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讲,3即1959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借鉴东德各美术大学的形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工作室制。4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调整和提高,
3、工作室制现今已是我国美术院校、艺术院校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和人才培养形式。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对工作室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某些专业的实用教学功能或实现形式,对其在教育学上的功用和意蕴的开掘似有缺乏,致使工作室制这一独特的组织制度和教学形式,隐没在以教研室制、班级制、年级制等主流的教育环境中,其在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为美术教育界之外的研究者所充分知晓和高度体认。5因此,本文不欲讨论工作室制的概念和内涵,也不拟深究工作室制的原生内核究竟是西方的学院体制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师徒制,而专事讨论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着力开掘其教学旨趣和精神光辉。一、教学形式:促进技能技法类知识的流动和
4、迁移实际支配现代中国教学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论。赫尔巴特教学论在实践中经常被简化概括为“三中心论,即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是一种高度程式化和追求知识传播效率的教学形式。我国以高考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明显地强化了“三中心教学形式固有的弊端。“三中心教学形式在空间上依托于教室,在教学组织上依托于班级制,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在传播途径上以单向输出为主,老师是以权威者的形象存在的,学生对老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是一种以“看中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尤其是“三中心教学形式更主要地关心“老师怎样教,而无法有效地观照到“学生怎样学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以培养个性特
5、征和创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技能技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教育,必须寻找合适本人的教学形式。工作室制的教育旨趣完全不同于“三中心教学形式,其教育学价值主要体如今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工作室制中,尽管也要求有其固定的场所和空间,但工作室首先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创作空间,也是以实践和示范为基本指向的集课程、创作和研究为一体的教学组织。工作室制的教育旨趣主要不在于知识讲授,而在于技能、技法示范老师无法以一个先在的知识权威者的形象出现,而必须通过大量的示范和辅导,培养学生获取技能技法的能力,老师的角色和责任较之传统的班级和课堂有显著的变化。在这个微观的学术共同体中,工作室制使教学活动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师生二
6、者中心、从注重理论讲授到注重实践创作、从单向输入到教学相长的“三个转换具备了一种可能性,构成一种“做中学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美术院校中的教与学主要是围绕着绘画技能和技法展开的,技能和技法在类型上属于隐性知识的一种。所谓隐性知识是指与显性知识相应对的,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以经历、直觉、秘诀、预感等形式存在,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但凡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美术术语中诸如“色彩感觉、“气韵、“设计感等术语所昭示的技能情境,都具有这种细节上的不可言传性。6隐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日本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以为,显性知识常以文字表达,能够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传
7、播,能够脱离人的直接作用;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则必须依靠于人际互动的环境,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便成为有效沟通的重要因素。美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以技能技法这类隐性知识为主,工作室制恰恰为这类知识的流动提供了一个严密的、有效的组织载体,保证了知识能够从经历丰富者向经历稀少者的顺畅流动,实现教育学意义上的“迁移。从这一角度来讲,工作室制被美术教育机构接受、运用和推广,是有其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教育学界早就有“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教而是学、“自学的学重于被动的教这样的共鸣。“三中心论显然是调动一切气力聚焦于“教的部分,而工作室制则更准确地聚焦于“学的部分,显然更符合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更有
8、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创作的转换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工作室制最显著的教育意义是外在地实现了从“重教到“导学的转变,内在地促进了技能技术等隐性知识的流动和迁移。这种转变既超越了居于统治地位的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形式,又明确无误地讲明了工作室制及其若干原初形态内在地契合于美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二、教学环境:充分的选择性和学习体验的丰富性班级制的基本目的是追求知识传播的效率,老师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施教,学生则遵循着同样的教学进度,学生的程度和经历高度同质化,带来的是学生在知识获取体验上的单一和乏味,而工作室制有效地解决了师生在学习创作上的选择性问题,教学环境具有显著
9、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典型的工作室制内置了师生双向互选的制度安排。美术院校的工作室一般以一名知名老师为一个工作室的导师或“主持人,并按这位主持人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主张开展教学创作。同一系科之内,往往同时存在着多个平行设置的工作室,各工作室均具有独立的主攻方向、明确的风格特点和教学方法,有些学校如中央美术学院甚至设置了上百个工作室。这样,其他大部分老师就能够根据各工作室的学术主张和风格特点,选择进入某个与本人学术主张与风格接近的工作室。对学生来讲,经过进校以后一年左右的基础训练,他们对各专业以及相关工作室有更为深化细致地了解,然后参加学校组织的以自主选择为基础的“分流,最终进入本人喜欢的工作室。很显然
10、,这种“多元并行、双向流动的制度安排同时给予了老师和学生以较为充分的选择权,使人才培养的经过充满了活力与张力,甚至具有了较为浓郁的竞争意味,其教学在不断出现的矛盾中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因此,能够促进师生个人风格的生成、分化和强化。工作室制更像一个无形的容器,包容和盛放了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教学环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教学环境为美术院校所独有,甚至能够讲,美术院校的学科、专业乃至老师个人的主攻方向和创作特色正是依靠于工作室制这种机制才得以传承和稳固的。能够这样想象,即使撤销美术院校中最蹩脚的工作室建制,也会立即感遭到老师的个人特色会无处安顿。对学生来讲,工作室制造就的多样性还有另一重效果。
11、工作室制之下,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工作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学习创作,老师也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讲授和指导,这就在教学组织上彻底打破了年级制的窠臼。以美术学院普遍实行的“基础部+工作室两段式培养形式为例,从本科二年级到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等六个年级中,学生固然也存在年级,但教学活动并不以年级编排,而是以工作室为单位组织,这样学生就处于非“同龄组中,而是近似于置身于“五龄组同龄以及大两岁和小两岁的年龄组中,这使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互相学习借鉴成为可能,大大拓展了学生在知识和经历上宽度。工作室制造成的“五龄组状态正是教育学上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按郑也夫先生的讲法,“五龄组内的互动和博弈的丰富性远超同
12、龄组7。不难想见,工作室有效地避免了班级制条件下学生可及的知识面狭窄、难以向同辈群体学习的问题,为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提供了极佳的场所和时机,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获取上的心理体验,进而真正接近于梅贻琦先生提出的“大鱼前导,小鱼从游这样一种难得的教育愿景。三、教学方法:制度化地促进因材施教和尊重个性教育的精华是因材施教。与班级制处处要求整洁划一恰恰相反,工作室制有意造成了学生程度上的参差不齐,因此工作室中的教学,从一开场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差异化的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既是工作室制的特点,也是工作室制的突出优点。个别教学对师生的要求其实比班级制条件下更高,它使教学经过愈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精品文档 2 美术院校 工作室 教育学 意蕴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