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民族关系-精品文档 (2).docx
《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民族关系-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民族关系-精品文档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民族关系摘要:清代以少数民族为政权主体,其政治结社政策带有明显的民族倾向。清朝中前期对于汉官和汉民的政治结社行为采取严刑峻法,以维护统治秩序,其禁律对汉族士官的结社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汉族民众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的会党结社则压制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使得满汉民族矛盾逐步积累。清中前期政治结社的政策在发展变迁经过中,既有满汉民族矛盾的推动,反过来又影响到满汉民族关系的变化。关键词:政治结社;法规;满汉;朋党;会党;民族关系;清代中前期清王朝是满族建立的以少数民族为政权主体的王朝,清廷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经过中,始终面临着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由于两族人口差异宏大,汉人数量远远超过满族人,
2、关外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满族人尚能在局部地域中不显劣势,而自从顺治朝进入中原后,满族群体则完全湮没在汉人的大海中,“人民既众,情伪多端12,面临着一种与关外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的统治,清廷严厉禁止汉官和汉民的政治结社,削弱汉人合群对抗的基础,以打压汉人社会,维护满族优势地位。关于清代的政治结社政策与法规,学界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政治结社政策法规对满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少有论及。本文拟对此试作分析,以请教于方家。一、清初对于汉族官员及生员结社的禁令有清一代,其满汉民族政策始终都有明显的倾向性,名义上满汉一体,实际上首崇满洲。在对汉族官员的任用方面,清廷为了便于扩大统治基础
3、,采取了一定的吸纳和融合策略,让愿意效忠的汉官进入权利机构内,为满族统治服务,但坚守满族的优越地位,(大清律例)中的“奸党罪名即用来惩治汉官的结党行为。“奸党罪名沿袭自(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一律处斩,妻子为奴并没收财产1368。该律文的核心为防备官员结交朋党,以免损害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朋党是专制统治的痼疾,由于可能威胁皇权,历来被统治者严禁。“奸党罪本身不分满汉,但清初朋党的构成多带有满官、汉官各自为阵的特点,因而清初统治者在对朋党的政策上,既要考虑君臣利害冲突,也参加了对满汉民族之别的判定。自关外时期起,清朝统治者就在长期与明朝争斗的经过中,对明朝政治的种种现象
4、有比拟细致的观察,对于明末的党争现象深恶痛绝。1645年6月,入关不久的摄政王多尔衮即引明朝党争为鉴警告群臣:“明季台谏诸臣,窃名贪利,树党相攻,眩惑主心,驯致丧乱。今天下初定,百事更始,诸臣宜公忠体国,各尽职业,勿蹈前辙,自贻颠越。297顺治帝亲政后,宣扬满汉一体,比拟注意扩大统治基础,缓解入关初期的民族矛盾。1653年,顺治针对只准满官条奏政事的惯例谕令,称“朕自亲政以来,但见满臣奏事。大小臣工,皆朕腹心。嗣凡章疏,满、汉侍郎、卿以上会同奏进,各除推诿,以昭一德。21311659年,他又下令改变只准满官掌印的旧制,“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着
5、掌印,不必分别满汉。3998尽管清廷有种种拉拢汉官之举,但在实际治理中满汉矛盾仍然长期存在,十分是被征服较晚的东南江浙一带保留了较多汉族文化传统。顺治对汉官结党怀有戒心,其中尤以防范东南籍汉官结党为甚。顺治年间,以大学士汉官陈名夏为首的一批东南籍降臣在东林党故旧基础上构成了所谓“南党,既与满官不合,也与以北方籍降臣冯诠为首的“北党对立。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后向清朝效忠,以“薙发勤职博得清廷信任,被多尔衮赞为“恪遵本朝法度3177,而陈名夏以才出名,深得顺治帝赏识,在清廷中居于大学士高位。冯陈党争原是明末阉党和东林党之争的延续,而冯铨一派对清廷表现恭顺,陈名夏一派则常有诸如宣扬“留发复衣冠
6、,天下即太平29635之类的桀骜之举,对清廷的政治权威提出挑战。顺治帝试图利用陈名夏拉拢东南汉人,起初并未立加刑责,而是屡次训诫“满汉一体,毋互结党与29634,但满汉官员之间的观念冲突难以从根本上消泯,党争还是愈演愈烈,并终因1653年的任珍一案超出了顺治帝容忍的底限。任珍是汉军旗人,因杀人被降职,后口出怨言遂被控叛逆。该案集议经过中,满汉官员对任珍的罪名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满官以为应针对任珍的不轨言论定叛逆罪,而以陈名夏为首的“南党汉官以为应针对其杀人行为定杀人罪。满汉两派对于任珍应处死罪并无异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假如仅以言论定死罪“律无正条,这种分歧属于成文法或习惯法的适用问题,本来只是技术
7、上的细节,却因两派纷争不下而引发了皇帝对朋党的愤慨。顺治以为任珍案的分歧显系朋党之争,责问“虽事亦或有当异议者,何以满洲官议内无一汉官,汉官议内无一满洲官?由于陈名夏在该案中固执己见,最终激怒了皇帝,顺治出于满族统治者的敏感,由党争一直联想到了明清两朝的兴亡,呵斥“本朝之兴,岂曾谋之尔汉官辈乎;故明之败,岂属误于满官之言乎!在顺治看来,陈名夏为首的汉官结党与满人对抗,虽经再三训诫仍然如故,已经威胁到了王朝的统治秩序,必须加以重办。1653年5月18日,顺治令各处满汉官员在午门外集合,将对任珍案的审理变成了对结党汉官的议罪,“尔群臣当副朕期望至意,洗涤更新,奈何溺党类而踵弊习!以陈名夏为首的28
8、名汉官遭到了革职、罚俸等严厉处罚,而陈名夏也于次年被以结党论罪处死3582583。陈名夏死后,“南党遭到了沉重打击,此后一蹶不振。顺治却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试图采取所谓“拔本塞源的策略,从民间士绅生员的结社下手,彻底解决汉官结党的问题。在汉族社会的传统科举制度下,民间士绅生员是官僚的预备队,长期以来都有结社会友的风气,明清时期的大型结社多以民间士人为主力,并经常带有政治性。为此,顺治朝于1651年就曾公布禁令,“生员不许聚众结社,纠党生事3438,次年又公布卧碑文,“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41660年,礼科右给事中杨雍建向朝廷提
9、出严禁生员结社以铲除朋党的奏议。杨雍建以为,朋党之争固然集于朝廷中枢,但其根源在于民间士人结社,“臣闻朋党之害,每始于草野,而渐中于朝宁。拔本塞源,尤在严禁结社订盟。杨雍建本是浙江海宁人,自幼成长于江南文士结社的环境中,他在奏议中直指士人结社以“江南之苏松,浙江之杭嘉湖为尤甚,请由朝廷下旨,“不得妄立社名、纠众盟会,其投刺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违者治罪,如此“则朋党之根立破矣。顺治对杨雍建此议深为认可,批云:“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讲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着严行禁止。以后再有此等恶习,各该学臣即行革黜参奏。如学臣徇隐事发,一体治罪。31016皇帝的旨意和律文中的“奸党罪名双管
10、齐下,严防在任官僚和在学生员的政治结社行为,并与“文字狱相配合,对于汉族知识阶层产生了明显的禁锢作用。固然惩治朋党在名义上并无满汉之别,清初顺治至康雍乾等朝发生太多次大大小小的党争,满官也多有介入其中,但朝廷打击朋党的重点始终偏向于对汉官的惩办。这主要是由于清廷在入主中原之初,需要建立一套既以汉官为基础,又不能动摇满族上层地位的统治秩序,严禁汉官结党既是汲取明朝党争的历史教训,也要防止汉官对满族政权的威胁,使皇帝能够采取对臣下“分而治之的策略,稳固清廷的统治权威。入关之初,严禁汉官结党确实有助于稳固新王朝的统治,但是汉族知识分子的结群沟通也随之遭到极大限制,严重禁锢了汉族的思想文化,造成了清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前期政治结社法规与民族关系-精品文档 2 前期 政治 结社 法规 民族 关系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