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临床观察-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临床观察-精品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讨论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逢迎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病毒、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减和中散内服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对主要、次要症状的缓解作用和对淋逢迎的缩小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在缓解患儿主症腹痛、次症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大便不调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2、,2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儿腹部淋逢迎均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淋逢迎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经过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响。【结论】中药汤剂加减和中散联合西医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逢迎炎患儿,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关键词:加减和中散;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腹痛;脾虚湿盛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是儿科常见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经过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阵发性、间断性腹痛,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或伴有饮食不佳、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7岁下面儿童多见。其
3、病程缠绵,常因饮食不节、上呼吸道感染而复发,可影响小儿食欲、消化和吸收功能,给患儿生活质量、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目前该病在西医方面尚未有统一标准和治疗方案,多以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为主,本法偏于“局部治疗,虽暂可缓解症状,但疗效欠佳。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为“腹痛、“瘰疬、“癖积、“痰核等范畴。本院儿科肖达民教授擅于运用钱乙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名方“和中散治疗本病,以为本病易反复发作,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胃亏虚为本,以湿痰、气滞、食积为标,治之应重点在本,配合治标,标本兼治。此外,广东地区地属岭南,其气候特点为多湿多热,广东人素有饮凉茶的习惯,而凉茶配方大多偏寒,过饮后易伤脾胃;且抗生素
4、药性偏于寒凉,患儿大多有使用抗生素治疗经历,故患儿的体质以脾虚湿盛型居多。据此,本研究以健脾利湿、行气消积为治疗原则,在和中散基础上化裁,拟方加减和中散,治疗脾虚湿盛型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逢迎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主症为腹痛;次症为食欲不振、呕吐、发热、腹胀、腹痛、腹泻及便秘等。2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痛及脐周常见。3
5、经体表肿物彩超确诊患儿肠系膜均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淋逢迎肿大显像,淋逢迎长径1cm,血流速度明显增快。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腹痛辨证诊断标准拟定。脾虚湿盛证的证候表现为:腹痛绵绵,时作时止,面色少华,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舌淡苔白或胖大,脉沉缓或滑,指纹淡红。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且能配合治疗者。1.4排除标准伴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其他急腹症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对本中药汤剂过敏者。1.5治疗方法1.5.1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治疗。白细胞升高者给予
6、头孢克洛干混悬剂10mg/kg口服,每日3次;白细胞不高者给予利巴韦林颗粒5mg/kg口服,每日3次;高热者予退热药布洛芬退热,疼痛明显者予山莨菪碱解痉止痛,腹胀、腹泻明显者予枯草杆菌活菌散等调节胃肠道菌群。1.5.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减和中散内服治疗。方药组成如下:太子参5g,白茯苓10g,白术5g,白扁豆10g,五爪龙15g,藿香10g后下,大腹皮12g,布渣叶15g,谷芽20g,甘草3g。若腹泻严重者,加葛根9g;伴有呕吐者,加竹茹10g。以常规方法将中药煎煮成200mL。用法:35岁每次1/3量,610岁每次半量,1114岁每次全量。每日1剂,可分次服用。1.5.3疗程2
7、组疗程均为2周。1.6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儿的主症、次症、用药情况,并行腹部B超检查,检测淋逢迎大小,记录能否有药物不良反响等。1.7疗效断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肠系膜淋逢迎炎的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系膜淋逢迎无肿大;好转:临床症状改善,肠系膜淋逢迎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系膜淋逢迎均无变化。1.8统计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拟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拟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基线资料比拟治疗组30例患儿中,男20例,
8、女10例;年龄310岁,平均5.502.04岁;病程1周1年。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11岁,平均5.861.88岁;病程1周1年。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组患儿主要、次要症状消失时间比拟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缓解患儿腹痛、食欲不振、呕吐、腹胀及大便不调等症状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间比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2组患儿治疗前后腹部淋逢
9、迎大小变化情况比拟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儿腹部淋逢迎大小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儿腹部淋逢迎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患儿淋逢迎的缩小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不良反响治疗经过中,2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响。小儿肠系膜淋逢迎炎为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以为该病是由于儿童免疫功能虽活跃,但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遂当细菌、病毒及其他毒素等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逢迎时,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使其细胞增殖,导致淋逢迎肿大。同时,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回流丰富,常因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较
10、长时间,故肠内细菌和毒素等产物容易在该处吸收进入该处淋逢迎,最终引起肠系膜淋逢迎炎症。笔者以为本病病位属中焦,(黄帝内经)云:“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即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生。所谓胃气生,则不易受外邪侵袭。本病定位虽在肠系膜淋逢迎,本质则归咎于脾胃亏虚。(小儿药证直诀)又云:“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往二三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现今小儿往往过于骄纵,饮食自倍,脾胃易伤,且小儿生理特点本就脾胃薄弱,更易感受外邪,如寒邪直中、饮食不洁、湿热内蕴等,最终导致气滞不通,不通则痛。广东地属岭南,常年气候湿热,患儿易食甜食、凉茶等,导致脾胃黏滞,久而生
11、湿,湿困脾胃,渐而聚湿生痰,搏结肠间,导致气机愈加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加之患儿饮食过度,致积食内停,则又加重脾胃负担,运化受阻,更使脾胃愈加虚弱。正如(幼幼集成)云:“惟脾胃不胜,乳哺失调,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抟之,结聚而成癖,讲明脾虚而致湿盛,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临床往往出现阵发腹痛,时作时止,饮食不佳,大便不调,舌淡,脉滑等脾虚湿盛、运化失常的证候。因而,治疗上多用健脾利湿、行气消积的方法,使脏腑功能恢复,进而到达气机调,气血和,通则不痛的目的。加减和中散是在原方基础上,去人参、黄芪,改为太子参、五爪龙北黄芪,同时加用行气消积中药组方而成。方中以茯苓、白扁豆、五爪龙为君,性味甘、淡,共奏健脾祛湿之效;太子参、白术为臣,味苦甘温,加强健脾燥湿之功;藿香芳香祛湿;大腹皮味辛微温,行气消胀,止腹痛;布渣叶清热消积;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此四者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其中五爪龙、布渣叶为广东道地药材,补而不燥,清而不寒,用之疗效倍增。诸药配伍,甘温并用,燥湿、利湿并举,化湿于无形,以无形治有形以止痛,虽无专一止痛药物,但亦可起到健脾祛湿、理气止痛之成效,进而调理气机,使气血和畅,腹痛自消。本研究结果证实,加减和中散治疗小儿脾虚湿盛型肠系膜淋逢迎炎,可明显减轻腹痛症状,改善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腹胀等症状,缩小肿大的淋逢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