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祸构成及运动研究.docx
《泥石流灾祸构成及运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石流灾祸构成及运动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泥石流灾祸构成及运动研究以果木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阐述该泥石流自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该泥石流的发育情况、泥石流沟谷特征及其构成条件,确定了该泥石流的类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计算确定了典型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为经济合理防治该泥石流沟灾祸提供了科学根据。关键词:泥石流;沟谷特征;运动特征;综合防治果木沟泥石流位于甘孜县夺多乡果木村,果木沟为达曲河左岸的一级支流。沟口洪积扇上分布有多处建筑。该沟内近年来屡次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灾祸。从一九八五年至今,发生泥石流的频率和规模有加剧的态势,严重威胁到沟口洪积扇上靠近沟边寓居的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前缘坡下的乡镇公路的正常运
2、行。在每年雨季暴雨冲刷下,果木沟沿线发生多处崩塌和小型滑坡,在沟谷堆积了大量的物源,成为较大的安全隐患。因而,查明泥石流的发育情况及泥石流沟谷特征,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计算确定典型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这些结论对于怎样经济合理防治泥石流灾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1泥石流自然地质条件11气象水文研究区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空气枯燥,气温较低,冬长夏短,多年平均气温56,多年平均降雨量66681mm,其中10min最大降雨量132mm(2001年),30分钟最大降雨量309mm,一日最大降雨量409mm(1995年),属季节性冻土地区,最大冻土层厚度达12m;达曲河从果木沟沟口前缘经过,平均水
3、深15m,最大流量215m3/s,最低流量58m3/s。12地形地貌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横断山脉的东北翼部分。受青藏川大“歹字型地质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内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倾斜,出现了丘原、山原、高山、极高山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多在3500m以上。夺多乡地貌主要表现为河谷深切,山势陡峻,高差悬殊大。谷底宽约50150m,山岭宽度一般仅10km。河谷深切一般为200800m,有的可达1500m,坡度一般45,有的可达6070,海拔多在5000m以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类型。13地层岩性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由三叠系杂谷脑组(T2z)和三叠系侏倭
4、组(T3zh)地层及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残坡积层(Q4el+dl)、坡洪积层(Q4dl+a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1)三叠系。三叠系杂谷脑组(T2z):灰色薄厚层变质钙质石英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砂细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灰色绢云板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色薄中层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夹锰质结核,灰岩中锰质高。三叠系侏倭组(T3zh):灰色薄厚层变质石英粉细砂岩、长石砂岩与深灰色含钙质绢云板岩韵律式互层,下部夹泥灰岩结核。(2)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灰色、灰白色漂卵石夹砂,母岩主要为为板岩、变质砂岩,漂石粒径一般2030cm,最大0812m,约占20%30%,卵石约占5
5、0%60%,砂约占20%,磨圆度较好,多呈圆亚圆状,构造稍密中密,分选性较好。主要分布于沟口达曲河两岸一级阶地上。残坡积层(Q4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区内广泛分布,褐色、灰色、灰白色,碎石粒径一般615cm,少数达15cm以上,母岩为变质砂岩、板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分布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布于该层中。残坡积物从下到上有韵律层序,倾角近似于坡角,呈松懈至半固结状。坡洪积层(Q4dl+al):地表形态常呈带状、三角形、扇裙等,物质组分为碎石、少量块石、砾石、砂、泥等,母岩成份主要有变质砂岩、板岩等。块碎石无分选,磨圆度差,呈尖棱角棱角状,粒度一般在515、4060cm之间,最
6、大可达2m,底厚16m之间,最厚可达8m以上,坡洪积物粒度由底部至顶部有变细的趋势,其堆积体外表坡度在2545之间。该层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下游果木沟沟床两侧带状区域内。泥石流堆积层(Q4sef):杂色,稍湿,碎石,母岩主要成分为变质砂岩、板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820cm,含少量块石,碎石含量50%70%,充填物主要为砂,构造松懈稍密。该层主要分布于主沟下游沟床及沟口扇体上。14地质构造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区域地质构造处于青藏滇缅印“歹字型构造的头部向中部转折部位上,构造形迹比拟复杂,主要表现为
7、平行排列的北西向褶皱和断裂。2泥石流发育特征根据泥石流沟床纵比降及物源分布特征,将全流域分为构成流通区与堆积区两个区域(见图1)。21构成流通区特征果木沟泥石流平面形态呈条带状,无支沟发育,果木沟两侧可见明显分水岭,地形起伏较大。该区最高海拔4485m之间,最低海拔3570m,相对高差约915m,汇水面积约52km2,果木沟长约50km。沟谷形态变化较大,主要以“V字形为主,平均沟床纵比降19%。果木沟源头段200m范围纵坡比降达425%,横向上主要由沟谷堆积、坡积群及高山等地貌组成,纵向上沟谷形态呈折线型,长滩、跌坎发育明显,纵坡比降大,谷底一般宽26m,地形地貌为高山峡谷地貌。根据调查,区
8、内岩土体主要为三叠系杂谷脑组上段灰色薄厚层变质石英砂岩夹粉砂质绢云板岩、绢云板岩,崩塌、滑坡等作用构成的碎块石及第四系垮塌构成的松懈土体。区内岩体较坚硬,抗压强度高,但是浅表部节理裂隙发育;区内各类物源堆积体中碎块石构造一般为稍密中密,分选性差,棱角分明,透水性强;残坡积土层构造松懈,主要分布于缓坡、山脊平台和坡脚地带。区域降雨和植被分带明显,随高程增加,降雨量增加,植被覆盖率也逐步增加。22堆积区特征堆积区位于海拔35503570m之间,平面形态呈扇型,为古洪积扇,当代沟谷中水流下切前期古洪积扇体,汇入达曲河。堆积扇前缘直抵达曲河河床左岸水边,堆积扇前缘宽约200300m,后缘宽5080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泥石流 灾祸 构成 运动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