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讨论.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讨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讨论摘要教育部从2013年开场要求高等院校撰写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从就业基本情况、就业工作特点、发展趋势、教育教学反应等方面对高校就业工作进行总结,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这是新形式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各高校实行教务公开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但吉林省目前各高校就业质量撰写的重点及内容不尽一样,质量层次不齐,需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报告评价体系及编撰要求,以提高撰写报告的质量和规范程度。关键词就业质量报告;就业率;教育教学为了全面系统反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就业状况反应机制,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根
2、据2013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13】35号下面简称(通知)文件要求,从2013年起,由各高校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下面简称(报告)。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14年2月底、其他省属高校及地方院校在2014年底前、高职院校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初次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写及工作,并在此后每年年底前,当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一、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的必要性教育部在2013年开场,要求全国所有高校分批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希望通过高等院校公布就业统计的形式,催促和倒逼学校提升高等
3、教育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群众教育和人口拐点的来临,将来的高等教育必将从“量的培养向“质的提高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生源质量的同时,必须愈加重视毕业生的质量。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学校提供人才,企业需求人才,双方一样应到达平衡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1。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毕业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产品质量能否过硬,能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接班人,能否得到企业认可,是今后一个阶段,高等学校硬实力比拼的主要发展趋势。高校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宁稳定。(通知)的下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全国各高校,尤其是高校就业部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通过就业质
4、量报告,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和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建立科学精准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有效监督和监管就业工作,科学合理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构造,引进人才培养形式,反应就业改革发展。根据(通知)要求,报告要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应等。通过就业质量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都能够通过各高校本身的就业评价来了解学校就业创业改革成效,为评价高校就业培养质量及学生报考院校、专业,提供权威参考。能够讲,就业质量报告是学校就业质量评价的载体,是提高就业服务水安然平静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举措。通过就业质量报告,吉林省高校能够促进专业
5、建设、强化师资培养方向、加快校企融合进度、提升毕业生综合实力。吉林省高校应把该项工作纳入到专项工作体系中来,将报告结果应用于教学部门,发挥报告的最大效用,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将报告作为高考生及家长报告院校的重要参考资料,为社会提供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的优质资源。二、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的现状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的总体情况吉林省高校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就业质量报告的撰写及工作。纵观吉林省60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总体来看,各高校根据办学层次、规模和分析水平的不同,对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大体围绕就业率、单位性质、就业区
6、域、月薪水平、专业对口度、就业状况满意度、市场需求分析、城市级别分析、考研分析、求职分析、进行了总结,基本符合教育部(通知)的要求,从数量和工作完结程度上到达了教育部的要求。但由于学校本身分析角度和水平的差异,对报告中所涉猎问题的分析专业程度、问题的分析视角等方面,学校间具有较大差异。比方报告的数据来源,有来自第三方数据的,有来自本身调查的;还有关于就业数据统计节点,有学校采用初次就业率,还有学校采用一次性就业率等。这些细节的不统一,极易导致群众及新闻媒体在阅读报告时,对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产生质疑,同时也客观上对阅读报告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就业质量报告是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是全面
7、客观反映高校工作成绩的一扇重要窗口,是衡量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这些形式及统计上的不统一,不明晰,使高校辛辛苦苦营造的就业气氛和获得的优异成绩大打折扣,同时也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评价存在的问题1.基本内容缺乏统一标准根据(通知)要求,就业质量报告要客观反映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应等。2.报告统计标准不一致笔者以(通知)中要求的“毕业生规模、构造、就业率为例展开讲明。吉林省各高校在反映毕业生规模时,主要从下面9个方面展开,分别为:学历、性别、生源地、民族、学科、专业、院系、政治相貌以及城乡。调
8、查显示,被吉林省各高校采用最多的关键词是:学历、性别和专业。其中,35份报告采用的“学历,56份报告选取“性别,45份问卷选取“专业进行统计。其余还有14份采用民族、41份采用生源地、43份采用院系。被采用较少的关键词为:学科、政治相貌和城乡,分别为:6份、8份和2份。各报告采用关键词的个数也有不同,采用2个及下面关键词的8份,占全部总数的13.3%,3至5个关键词的44份,占全部总数的73.3%,6个及以上的8份,占总数的13.4%。3.报告统计节点及数据来源不统一吉林省60所高校对于就业数据来源及时间节点也缺乏统一规范。在对(报告)数据时间截点的统计上,教育部分为初次就业数据截止时间每年的
9、7月1日及毕业半年后就业数据截止时间为每年的12月30日。与其相对应,高校在撰写就业质量报告时,应采用初次就业数据或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数据。在吉林省60所高校已经的(报告)中,有39所高校明确提出了报告中数据的截止时间,其中包含初次就业数据或毕业半年后数据。其余(报告)均未标准数据采集时间,导致群众在阅读报告时,容易对报告数据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对于高校数据来源,基本分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管理平台数据及高校自行调查问卷和第三方调查几种形式。19所高校采用了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管理平台数据,26所高校采用了学校本人的调查问卷及第三方调查含穿插调查。4.就业率计算方法及就业
10、形式表述不明晰在“就业率部分的统计中,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对就业的形式及就业率的计算方法等都做了明确规定。(通知)中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几种形式,分别为: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就业、灵敏就业方式包括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升学、出国出境、参加基层项目等方式能够算作毕业生求职工作。(通知)中同时约定了计算就业率的方法以及待就业的几种表现形式。在调查的全省60所高校的(报告)中,只要15所院校明确标注了就业率的算法,剩余院校均未标注。60%以上的高校,并未在显著位置向群众标示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校毕业生 就业 质量 报告 评价 讨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