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暗示性(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暗示性(精品).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语言暗示性摘要:诗歌语言本身具有暗示性,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暗示性有巧妙的用途,用暗示性寻找那些微妙的弦外之音则成了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拟从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四方面阐述怎样利用暗示性寻找诗歌的弦外之音。关键词:暗示性;诗歌语言;诗歌鉴赏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考察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方面。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有各种方法,林庚先生在(讲“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他讲:“这暗示性仿fo是概念的影子,经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中一切潜在的气力,把这些潜在的气力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讲。综观历
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暗示性在其中起着弥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巧妙利用暗示性寻找那些微妙的弦外之音则成了解答此题的一把钥匙。下面从四方面来阐述古诗语言的暗示性。1题目的暗示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如同窗户,是诗歌亮堂的眼睛,是诗歌的灵魂和主旨,认真审视能够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猜想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好的作品是很注重提炼题目的,古诗题目尤其讲究。如王维诗(山居秋暝),题目中“秋为“秋天之意,“暝即“黄昏,“秋暝也就是“秋天的黄昏的意思。写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这就含蓄地告诉读者此诗的意境。阅读鉴赏时,捉住题目进行分析,就能迅速捕捉住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
3、如2005年广东卷14题:“从首句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如何的感情变化?请联络全诗进行分析。若只从诗歌本身分析,对学生来讲颇具难度,然而若能跳出范围,扣准题目,这道题将迎刃而解。(春日登楼怀归),“怀归一词即道出作者情感变化了。“归,归家,作者想起了家乡。而“怀则带有怀想思念之意,因而这中间的感情变化自然是因联想起家乡,触景生情,讲尽思乡之情了。假如不借助于题目,回答时便会很难答到要点上。可见题目可暗示出诗人的思路。题目除可暗示诗歌的思路外,当然可以暗示诗歌的内容。以这首诗为例: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假如不看题目,你会以为其内容写的是新妇初见公
4、婆前不安的心理,但假如知道它的题目是(闺意进张水部),那么便能够知道这是用闺房之意来询问张水部本人文章能否入时。2作者的暗示高尔基讲:“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表现。一位作家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另外,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在创作中会构成不同风格。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是由于个人的经历、所处环境、各人气质的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其飘逸和浪漫。杜甫的沉郁
5、诗风,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绘。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多素心之语,是由于他不是功名人士;辛弃疾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苏轼的豪迈旷达、李清照的婉约优美等,也皆如此。而分析2005年各地高考试题,从作者方面看,古诗鉴赏多项选择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例如2005年福建卷第10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扼要分析。要准确地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作者。假如不联络李白生平、创作风格,孤零零地解题,很难捉住要害。李白人称“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义集中体现为用想象、夸大的手法描写祖国的景色。此句中“在云间
6、下榻,在天上行杯,即是诗人那瑰丽奇特的想象之词,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以诗人气质、创作风格去透视作品,对主旨的理解极有利。3注释的暗示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讲解,其作用是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考题一般少有注释,若有,就比拟重要。阅读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释的内容主要有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关键字句等的注释。3.1作者出如今注释中的作者与上文恰恰相反,这种情况,往往是影响大而作者名气一般的。命题者在出题时,往往会对作者的生平作简单注释。捉住这些关键性的注释,往往能见微知著。如2005年山东卷考的时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第17题对第三联的分析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而注释中对作者的简介
7、恰恰是一个切入口。戴复古是南宋后期诗人,联络时代背景,正是时代动乱、国土陷落之时,则作者的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自在其中了。3.2时代背景时代背景的注释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时代背景也会帮助理解诗歌。例如2004年春季招生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文后附有一段背景材料,具体地介绍了杜甫的写作背景。19题根据提供的时代背景可知它点明了相逢时令在晚春,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命运。象征大唐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由此可知,假如诗歌题后附了背景材料,那它一定是特别重要的。3.3题干内容往往还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
8、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上海春考的18题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从诗中_和_等句子,能够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安史之乱的暗示,有助于把握住诗歌内容。4意象的暗示哲学家用概念明志,诗人靠形象讲话。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这些意象反复地出现,并且,这些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一样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
9、、相对稳定的含义,进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200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讲,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能否同意关键之讲?为什么?很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考虑,因而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很多意象有着十分的含义。“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因而古人有折柳赠送的风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温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综上所述,能够看出暗示性在鉴赏一首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暗示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若能熟练运用,即能够一匙开启解题之门!参考文献1张国辉.高考诗歌鉴赏N.语文考试报.2007-06-081-4.2古远清著.留得残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