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ppt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ppt(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惠州一绝 论语六则出师表1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鸟鸣涧曾子之妻 扁鹊见秦武王 出师表2捕蛇者说诫子书孔子过泰山侧丁蜀二中语文组 许曙峰惠惠州一绝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惠崇春江晚景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1、这两首诗都是 的作品。从体裁上说,这两首诗均是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均为 。22、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色,但时间先后有区别,从惠州一绝中的“ ”一句可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要比惠崇 。33、两首诗都状写了春天的事物,从色彩上看,更丰富一些的是( ) 44、两首诗都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特点,试举例说明。答
2、:55、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作品中,写出表现春天景物的诗歌两句。: : 惠惠州一绝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惠崇春江晚景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1、这两首诗都是苏轼的作品。从体裁上说,这两首诗均是绝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均为抒情诗。22、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色,但时间先后有区别,从惠州一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可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要比惠崇稍晚一些。33、两首诗都状写了春天的事物,从色彩上看,更丰富一些的是惠崇44、两首诗都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特点,试举例说明。答:55、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作品中,写出
3、表现春天景物的诗歌两句。: : 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文也?也?” 子曰:子曰:“敏而好学,不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下问,是以谓之文文也。也。”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子曰:子曰:“三人行,
4、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从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找出含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且意思不同的句子。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2、翻译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3、以上文段中有些词汇已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写出四个A、 B、 C、 D、4、以上文段告诉我们,学习要有 。 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5、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贡问曰: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文也?也?” 子曰:子曰:“敏而好学,不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下问,是以谓之文文也。也。”子曰: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从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找出含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且意思不同的句子。温故而知新 故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矣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矣 学而不思则罔 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不因势象形,各具
6、情态2、翻译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以上文段中有些词汇已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写出四个A、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B、温故知新温故知新C、学而不厌学而不厌 D、诲人不倦诲人不倦4、以上文段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2
7、、有人对这段文字有三处评点,请写出被评点的句子。作者志趣过人在此:先帝知人在此: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奔走效劳2、有人对这段文字有三处评点,请写出被评点的句子。作者志趣过人在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知人在此:
8、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难之间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
9、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吴广以为然。1 1、用、用“/ /”划分句子的节奏。划分句子的节奏。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
10、燕2 2、解释加点字。、解释加点字。陈胜、吴广陈胜、吴广乃乃谋曰谋曰 当立者当立者乃乃公子扶苏公子扶苏 3 3、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文:译文:4 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用文中原句回答):、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5 5、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 ”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两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两条:从客观情况说是因为条:从客观情况说是因为“ ”,具有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具有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是因为
11、提出了是因为提出了“ ”这有一顺应民心、具有号召力的起义策略。(用这有一顺应民心、具有号召力的起义策略。(用文中原句回答)文中原句回答)6 6、有一个成语概括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成语就是、有一个成语概括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成语就是 。7 7、给加点字注音:、给加点字注音: 度度已失期(已失期( ) 扶苏以扶苏以数数谏故(谏故(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
12、谋曰:“今亡亦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吴
13、广以为然。1 1、用、用“/ /”划分句子的节奏。划分句子的节奏。发闾左发闾左/ /谪戍渔阳谪戍渔阳/ /九百人九百人 今今/ /诚以吾众诚以吾众/ /诈自称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公子扶苏、项燕2 2、解释加点字。、解释加点字。陈胜、吴广陈胜、吴广乃乃谋曰谋曰 就就 当立者当立者乃乃公子扶苏公子扶苏 是是3 3、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译文: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倡议,应当会有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倡议,应当会有很多响应
14、的人。很多响应的人。4 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用文中原句回答):、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用文中原句回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失期,法皆斩。5 5、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宜多应者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两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两条:从客观情况说是因为条:从客观情况说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久矣”,具有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是因,具有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是因为提出了为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有一顺应民心、具有号召力的起义策略。(用这有一
15、顺应民心、具有号召力的起义策略。(用文中原句回答)文中原句回答)6 6、有一个成语概括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成语就是、有一个成语概括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成语就是揭竿而起揭竿而起。7 7、给加点字注音:、给加点字注音: 度度已失期(已失期( ) 扶苏以扶苏以数数谏故(谏故(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2、文段中表达了作者政治抱负的中心句是3、翻译: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4
16、、找出文中的骈句。答:5、简述文中三层大意。 6、解释加线字、予尝 求古仁人之心( )( )、或异二者之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7、“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_ _8、“进”指的是“_”,“退”指的“ ”。9、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文段中表达了作者政治抱负的中心
17、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翻译: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4、找出文中的骈句。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简述文中三层大意。 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表达作者坚定的志向和对友人的勉励6、解释加线字、予尝 求古仁人之心(曾经)(探求)、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7、“二者”指哪两种心情?(用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8、“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处江湖之远”。9、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鸟
18、鸣涧鸟鸣涧 唐唐 王维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对这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寂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
19、、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鸟鸣涧鸟鸣涧 唐唐 王维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对这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寂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
20、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女:你)还,顾反女(女:你)还,顾反为女杀彘(彘:猪)。为女杀彘(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特与婴儿戏耳。与婴儿戏耳。”曾子曰: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遂烹彘也。1 1、文中加点的、文中加点
21、的“其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代什么。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代什么。其子随之而泣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其母曰2 2、指出、指出“而而”字在句中的作用。字在句中的作用。待父母而学者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母欺子而不信其母3 3、写出、写出“之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曾子曾子之之妻妻之之市(市( )()( ) 其子随其子随之之而泣(而泣( ) 曾子欲捕彘杀曾子欲捕彘杀之之( ) 今子欺今子欺之之( )4 4、写出、写出“子子”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曾曾子子之妻之市之妻之市( )今今子子欺之欺之( )是教是教
22、子子欺也欺也( ) 5 5、“特与婴儿戏耳特与婴儿戏耳” 的意思是:的意思是:6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女:你)还,顾反女(女:你)还,顾反为女杀彘(彘:猪)。为女杀彘(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特与婴儿戏耳。与婴儿戏耳。”曾子曰: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
23、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遂烹彘也。1 1、文中加点的、文中加点的“其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代什么。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代什么。其子随之而泣其子随之而泣 指代曾子之妻,译为指代曾子之妻,译为“她的她的”其母曰其母曰指代小孩,译为指代小孩,译为“他的他的”2 2、指出、指出“而而”字在句中的作用。字在句中的作用。待父母而学者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顺接,不翻译顺接,不翻译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母欺子而不信其母 顺接,不翻译顺接,不翻译3 3、写出、写出“之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曾子曾子之之妻妻之之市市(的)(到)(的)(到) 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