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哲学信念预设(精品推荐).docx
《宗教和哲学信念预设(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和哲学信念预设(精品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宗教和哲学信念预设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构成一个“超越谱带。超越问题的理论视域是个体性、先验性、存在性三大原则。超越基于信念其中理想性信念基于存在性信念;信念基于预设。关键词宗教,哲学,超越,信念,预设宗教与哲学中有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假如不加以澄清,我们就无法透彻地理解宗教与哲学。“超越与“信念以及“预设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1问题的提出1超越问题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能否具有“超越性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中国哲学阐释者们的普遍关注。这与另一个问题密切相关:儒学或“儒教1究竟是不是一种宗教?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当代新儒家学者,愿
2、意相信儒学确实是一种宗教,或者具有宗教精神。2但是儒学与通常所见的宗教又确实具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重要区别,于是近年人们较多地议论所谓儒家的“内在超越问题。3他们以为西方宗教的超越是一种“外在超越,即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一种超越性存在者,例如上帝;而中国的儒学也追求超越,但并不在人的存在之外去寻求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故而是一种“内在超越。这种意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只要具有超越性的就是宗教或具有宗教性,由于只要宗教才有超越性;儒学具有超越性,因此儒学也是一种宗教,至少能够讲具有宗教性或宗教精神。本文的任务不在讲明儒学究竟能否宗教,而在澄清:能否只要宗教才存在超越性问题?超越性的本质是什
3、么?它的观念前提是什么?我们注意到,“超越并不仅仅是宗教的专利,它与哲学的“超验、“先验问题直接相关:它们都是transcend一词及其一系列派生词的汉译,依其使用场合的不同,宗教上译为“超越,而哲学上则通常译为“超验、“先验。现今西方哲学研究者从先验哲学的角度讨论胡塞尔现象学的transzendental先验论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研究者则从宗教精神的角度讨论儒学的“超越性thecharacteristicoftranscending问题,他们往往自讲自话,结果造成了一些理论混乱而不自知。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汉语翻译当中带来的问题,西方人本人仍然有这类纠缠。例如胡塞尔的现象学,一方面坚决拒绝任何“
4、超验存在或者“超越性存在者Transzendenz,另一方面却竭力主张“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复原到“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wusstsein。其实,哲学的“先验、“超验与宗教的“超越语出同源而相通;先验和超验也是某种超越,尽管不是宗教式的超越。2信念问题这是一个人们很少谈到的问题:超越问题与信念Belief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人们在议论超越问题时,很少想到它与信念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不管宗教还是哲学,凡超越都是基于信念的。由于超越就是超出本身,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然而这种超越性存在者,无论上帝还是理念、天、道、至善之类,总之,任何终极性存在者,其存在本身都是不可求
5、证的,而只是一种信念。信念就是“相信某物存在。没有这种信念,就谈不上超越,乃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任何超越的意图。一般来讲,超越追求基于两种基本的信念:一个表现为事实判定,即相信它是存在的;一个表现为价值判定,即相信它是纯粹的、绝对的、至善的等等。事实上,人之追求超越,是必须拥有这种信念的。超越就是追求某物,而追求某物的首要前提便是相信它存在。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基督教的皈依上帝和向往天国,莫不基于对圣人境界、神仙世界和上帝天国的存在信念。谁也不会去追求那明知道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的东西。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信念:自我存在。追求某种超越性存在者,就要超出本身存在,其前提是我们对这两者tr
6、anscendence,existence的存在都是坚信不疑的。康德有一段著名的话与此论题密切相关:“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4前者与对超越性存在者的信念有关,后者与对我们自我存在的信念有关。庄子固然怀疑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但是他显然仍然相信有某种自我的主体存在:不是庄生、就是蝴蝶,作为“梦者存在着。3预设问题假如讲超越是基于信念的,那么信念就是基于预设presupposition的。以上不可求证的信念乃是我们的思维乃至行为的观念前提,这种“不证自明的前提其实就是预设。我们的视听言动都是基
7、于这类观念的,固然我们不一定意识到。表如今话语中,这种我们坚信不疑的作为言行的前提条件、但是没有讲出来、甚至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正是典型的语义预设。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预设这个词语在国内哲学领域的著述中日益频繁地出现,似乎正在成为哲学思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话语;但是另一方面,对“预设本身、尤其是它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的讨论却付诸阙如。其结果是“预设这个术语的大量误用,同时它对于哲学和宗教的重要意义却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彰显。“预设确实是个极为重要、但是国内一般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界和宗教学界迄今罕有研究的课题。即使是在国外,较多的研究也都是在逻辑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进行的,而且即便在语言学界,“人们已更
8、少地表现出关于对这些现象的逻辑分析的技术性讨论类型的兴趣。5这是由于人们感到这实在是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以致“带来了众多争论;“该术语还不是清楚明白的,一方面是由于从逻辑概念向自然语言的转移并不是由一套转换演算规则支配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即使在最好情况下,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在自然语言分析中的角色也还是不清楚的。6但是“预设对于我们理解宗教与哲学中的超越与信念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不予讨论。2超越问题的视域讨论任何问题须事先确定其理论视域,“超越问题亦然。1个体性视域Horizonofindividuality首先必须确定,超越问题乃纯粹是一个关于个体的问题,或者讲,它是从个体问
9、题出发的。一切哲学和宗教问题都是起源于自我意识的,超越问题的原因乃是自我意识的某种内在紧张,而自我意识必定首先是一种个体意识。人从意识到本身的存在、本身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那一刻开场,借用存在主义的讲法,他就注定陷入“操心和“烦“畏之中,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存在与时间7的问题:他意识到本身“此在Dasein在时间上乃是非常有限的,或者通俗地讲,他知道本人总有一天要死。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讲过:“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亦即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在畏这种现身情态中,被抛进死亡的状态对它绽露得更源始更中切些;“此在在死亡中到达整全同时就是
10、丧失了此之在。8然而它所导向的却是一种超越:“能在。“此在的死亡是不再能此在的可能性。当此在作为这种可能性悬临于它本身之前时,它就被充分地指引向它最本己的能在了;“畏死不是个别人的一种随意和偶尔的软弱情绪,而是此在的基本现身情态,它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情况;“畏所为而畏者则完完全全是此在的能在。9狄尔泰W.Dilthey讲:“归根结底,从生到死,这一关联最深入而普遍地规定了我们此在的感受,这是由于那由死而来的生存的界线,对于我们对生的领会和评价,总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0超越的问题,本质上是关于“不朽的问题。西语totranscend的原义,是指“超出范围。追求某种无限性的
11、存在,首先就是超出有限性的自我存在或者“此在。这就是超越问题的个体性原则。2先验性视域Horizonofapriority第二点需要明确的是:超越问题是从“超越经历开场的。上述种种“操心“烦“畏意识都是通过经历给与的,都是直观感悟的“原初所与origin?rgebende,胡塞尔语,theprimordialgiven。“第一位的、自然的认识领域以及该领域中一切科学的这种给与的直观,就是经历;一方面,“我们在外在知觉中对自然事物有着原初的经历;另外一方面,“我们在所谓内知觉或自我知觉中有对我们本人和对我们意识状态的原初经历。11自我意识是内在经历与外在经历对照的结果。所以,超越的最初涵义就是从
12、经历开场而超出经历。胡塞尔现象学就是一个典型,它从自然立场naturalstandpoint的经历意识开场,然后把它“置入括符Einklammerung之中“悬搁Epoch起来,通过“复原Reduktion,在“直观Auschaung中到达“先验意识TranszendentalBewusstsein。唯其如此,有一派哲学是决不议论超越问题的,那就是经历主义者。他们以为,经历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可知的。例如当代分析哲学、如维特根斯坦以为,关于经历以外的存在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胡讲。所以,最低限度的超越就是超越个体的经历存在。3存在性视域Horizonofontology正由于如此,
13、超越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存在论问题,或者叫做形而上学问题,由于它总是指涉着在个体经历存在之外的某种终极性的存在UltimateBeing,这种终极存在作为“终极因theultimatecause,作为“原初给与,是一种“绝对的在先theabsoluteprior不管在时空上、还是在逻辑上。在时空上,它就是所谓“本体Noumenon;在逻辑上,它就是语义“预设Presupposition。我们当下的经历性质的言谈,总是指涉着经历背后的某种存在承诺。为此,我们能够观念地无穷倒溯,于是,对人来讲,在一种广泛的意义上,超越问题指涉的就是一个绝对的、终极的、纯粹的“所与gebende/thegiven。假设
14、我们把这种原初的所与规定为感悟经历,如上所述,那就不存在超越问题了;而一旦不知足于感悟,试图超越经历范畴,这种所与就会因人而异,它可能是先验理性、纯粹自我意识或者心性良知、理念或者“天理“天道、上帝或者“天“命,等等。这就是典型的存在论问题了。总起来讲,超越有三个基本的理论视域:关于超越者transcender的个体性原则,关于超越物transcendence的存在性原则,关于超越方式themanneroftranscending的先验性原则、或者非经历性原则。如西方基督教的观念,“灵魂“获救问题就是一个纯粹个体性问题;现世的经历生存乃是苦难,“天堂则是一种超验性的存在;“上帝作为超越性存在物
15、,是一切存在的本原和本质。3超越的谱带归纳古今中外的哲学和宗教,我们就能够给出一个统一的“超越谱带transcendingspectrum12,或曰“哲学与宗教的超越连续统thecontinuumoftranscendingbetweenphilosophyandreligion:1超越经历transcendingexperience这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这种意义的超越,准确的含义是指的AprioriPrior-to-origin:先验的;或者演绎的,由因推果的。与之相对的则是AposterioriPosterior-to-origin:经历之后的,根据经历的;或者归纳的,由果溯因的,由
16、事实推原理的。前者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就是Apriorism:先验论;或者先验原理,演绎推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则是Apriority:先验法,或者先验性。我讲它是“理性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例如,固然笛卡儿及胡塞尔的先验论只是超越经历的,他们坚决反对以任何“超验存在transcendance/Transzendenz为预设13;但是柏拉图或黑格尔的先验论却正是以这种超验存在或者超越存在物为其预设的,那就是他们的“理念Idee/Idea。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性主义,但都是从超越感悟经历开场的。2超越理性transcendingreason这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甚至某些存在主义哲学的最低要求。近代
17、以来的所谓“人文主义哲学派别基本上是这种超越理性的哲学。他们被称为“非理性主义的,乃是由于在他们看来,就其所要把握的对象来看,不仅经历、即便理性也不是初始的存在。真正原初的所与乃是意志14或者“生命冲动。就其方法来看,则是直觉主义的或者“顿悟的方法,由于他们以为经历和理性都是靠不住的。这种超越理性的哲学仍然只是“先验的固然不是理性主义的,而非“超验的,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特征,由于“意志或“生命冲动固然能够被本体论化如叔本华或柏格森,但它们本身仍然内在于意识。3超越自我意识transcendingself-consciousness这是一切非经历论的实在主义哲学、包括唯物主义15哲学的最低要求
18、。在这种观点看来,实在或物质既不是理性给与的,也不是经历给与的,甚至不是任何自我意识给与的,而是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人的意识来讲,它是纯粹外在的,也是纯粹先在的。换句话讲,它成认某种“超越物Transcendent。上面第一类所谈到的那种更高要求的理性主义的经历超越,例如柏拉图、黑格尔的哲学,其实也是一种实在主义,由于他们关于原初所与的预设也是某种超越经历的客观实在。所以,所谓“理性主义,在超越问题上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反对超越性存在物的预设的,如笛卡儿、胡塞尔;一种是肯定超越存在预设的,如柏拉图、黑格尔。过去我们把前者称为“主观唯心主义,把后者称为“客观唯心主义。4超越物质世界
19、transcendingthephysicalworld这可以以叫做超越一切时空存在transcendinganyspatial-temporalbeings。这是一切宗教的最低要求。中国的道教和西方的基督教都是如此。宗教的根本特征,就是以某种“超越存在或“超越物Transcendent为其原初预设。道教的超越物,一个方面是“道,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但却不是这个作为物质世界的“天地万物本身,而是在它之外的存在。但这还缺乏以成为宗教的超越,毋宁讲更近于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但是另外一个方面,道教超越物又能够是“神“仙、以及由神仙所组成的彼岸世界。这就成为了典型的宗教性超越物了。西方的基督
20、教则以为,只要上帝才是真正原初的实在存在,一切出于上帝、归于上帝。这同样是典型的宗教的超越性存在物。5超越任何实在transcendinganyrealbeings这是fo教大乘空宗的要求。在这种观点看来,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心识、西方极乐世界、上帝或者神仙是实在的。根本没有实在的东西,一切皆“空,都是所谓“缘起性空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要谈到,这种要求是不可能的;否则,反而使它失去了典型的宗教特征。以上这个谱带似乎表明了:哲学超越与宗教超越是截然不同的。其实不然,我之所以十分标明“最低要求,是由于某些哲学的更高追求也跟宗教一样,是试图超越一切物质世界的时空存在。例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21、便是如此。这也是宗教与哲学的相通之处。在我看来,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并不在于能否预设了这种绝对超越存在,而在于这种绝对的超越性存在者是不是具有人格神的特征,即能否具有神的“位格Personality。例如fo教,即使是大乘空宗那样主张一切皆“空的宗教,也有“foBuddha的位格。4信念问题前面讲过,超越基于“信念Belief。通常“信念这个词有两个使用维度:一是指向理想的,例如人们常讲的“共产主义信念;一是指向现实的,例如皮尔士CharlesPeirce著名论文(信念确实立)里所讲的就是这种信念,它是关于存在的真理。“皮尔士概括地提出一个为信仰进行解释和辩明的科学的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方
22、法皮尔士在这方面对探究和信仰的分析构成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16他讲了四种可能确实立信念的方法:“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理性主义方法,“科学的方法经历主义方法。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者是赞成后者的,他讲:“现实事物的唯一作用是造成信念,由于所有由现实事物刺激而来的感觉都以信念的形式出如今意识中。17当我们的意向指向将来时,那就是理性性信念;当指向现实时,那就是现实性信念。进一步讲,理想性信念基于存在性信念。我们向往天国,乃是由于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着的。这里,安瑟伦的一句话颇具象征意义:“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18稍加反思不难看出,这种信念乃是我们的日常言行、
23、乃至宗教、科学、哲学的基础。其中有的信念是能够证实的,但是还有一些信念则是无法证实的。我们发现,对于人的行为来讲,越是带有根本性的信念,越是无法给予所谓“证实。19为了更透彻地讲明问题,我们且以人们通常以为最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科学为例。对于科学来讲,信念就是那种作为科学活动的不证自明的前提的观念。科学以这些观念为基础,但是科学本人并不探究这些观念本身。对这些观念本身的讨论,是哲学认识论或者知识论、尤其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任务。我们知道,康德I.Kant的哲学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这里引用康德的一段话或许是恰当的:“当人们看到一门科学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得到长足发展而惊叹不已时,有人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宗教 哲学 信念 预设 精品 推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