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程革新讨论.docx
《中国哲学史教程革新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教程革新讨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教程革新讨论关于恻隐之心,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朱熹解释道:“言乍见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谢良佐则解释道:“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根据现代道德心理学的观点,孟子的恻隐之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移情能力或共情能力,可以以称为“移情心或“同理心。移情心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响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指对别人的痛苦不由自主的、感同身受的情感反响;一种则指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孟子的恻隐之心显然是指前者。而不由自主的情感反响固然可能成为价值判定的心理基础,但本身并
2、不是价值判定,假如我们一味停留在旧的哲学范畴上,完全不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可能混淆心理情感态度与价值判定或价值原则之间的区别,进而难以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孟子的学讲,也难以发现孟子学讲的真正价值。再以王阳明的心学为例。王阳明曾讲:“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爱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以往中国哲学的注释家们经常将这里所讲的“一体看作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然而
3、,这样的解释不仅费解,而且有可能误解了王阳明本来的意思。但假如我们了解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我们就会发现,王阳明所讲的这段话完全能够通过心理学的移情概念加以解释。上文中,王阳明所讲的“仁实际上指的是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移情心。当道德主体看到孺子落井、鸟兽哀鸣觳觫,甚至看到草木摧折、瓦石毁坏,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移情反响,就仿fo本人也遭受了同样的痛苦、遭到了同样的摧折或毁坏一般,就仿fo本人的仁心“与鸟兽而为一体也、“与草木而为一体也、甚至“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这里无需任何神秘的形而上的假设,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解释王阳明的阐述。事实上,每一位有过移情体验的人也
4、都能够明白王阳明所讲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比起传统的形而上的解释,似乎更符合王阳明的原意。以这样的理解去解释王阳明的心学和伦理思想似乎也更为合理。另一类有可能导致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知识更新是西方哲学知识的更新。很多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常讲,研究中国哲学有多深往往取决于研究者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有多深。蒙培元先生在回忆他读研究生的经历时曾提到,冯友兰先生十分强调要“打基础,而选修西方哲学课程则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上面的讲法和冯先生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比方,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主张道德知识是先天的,人们往往因而而断言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讲。然而,假如我们真正了解了西方哲学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史 教程 革新 讨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