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品文档 (2).docx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品文档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资源节约和生态补偿的财政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予以解决。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历经屡次改革,大体分为下面三个阶段: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以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19501979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79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构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
2、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屡次调整。1950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屡次变动中,高度集权始终是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二)19801993年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
3、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财政包干管理体制施行后,地方财政的地位逐年上升,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滑,到1993年已下降到22。这一体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央财政所得比重较低,宏观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宏观目的的实现。二是由于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拉大了地区间差距。(三)1994至今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
4、观调控的能力,1994年,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基本内容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根据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分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拟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从1994年开场,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75的增值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0.3。
5、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共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主要体如今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加强。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2003年、2005年又相继突破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2007年达5.13万亿元。我国人均GDP也于2006年突破2000美元大关,正向标志着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均3000美元目的迈进。二是中央进行转移支付、平衡地
6、区发展差距的能力加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明显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提高到2007年54,中央财政从东部发达地区净集中21390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分别净补助10249亿元和13891亿元。初步估算,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的一半以上财政支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来源。中央财政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固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奉献,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二、近几年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体
7、制和机制创新,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详细措施有:(一)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截止2007年11月,全国有24个省(区、市)推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省财政在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提高了县级财力。浙江等省份还扩大了县级经济管理权利和财权,将县纳入与市同等的管理级次,由省直接管理。浙江省除在“省直管县中建立增收分成机制,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和增收的贫困县进行奖励外,在事权改革方面,主动向县一级下放经济管理职权,从2002年8月起,该省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绍兴、温岭、慈溪等20个县(区),扩大的管理权限涵盖计划、经贸、外
8、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个大类、313个详细事项,几乎囊括省、市两级政府所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并包括部分社会管理权限,使地(市)和县(市)成为平行的预算单位,县财政和地(市)财政一样直接对省财政负责。(二)理顺县乡财政关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各地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及财力增长能否知足本身支出需要的情况,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理顺县乡财政关系,大致构成三种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类型:其一,比拟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即县财政在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基础上,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对乡镇实行比拟规范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行这种体制的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保
9、障能力较强的乡镇。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的乡镇(如广东省虎门镇)大多采用这种管理体制。其二,包干型财政体制。即县与乡镇根据税种划分收入,收支均由县财政核定,实行超收分成(或留用)、短收不补(或补助)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主要是原财政包干体制的延续。其三,统收统支加鼓励财政体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上划县后,乡镇收入规模偏小,本身财力无法知足支出需要,为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转,实行这种管理体制。从河北省试点情况看,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收入统缴。撤消乡镇国库,乡镇财政收入计划由县直接下达给收入征管部门,乡镇财政收支预算统一纳入全县财政预算编制范围
10、。二是支出统管。乡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专项经费、村级经费由县财政按县(市)统一标准安排。三是政策鼓励。对各乡镇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的办法,构成鼓励机制,以一定年份为基期,核定各乡镇地方预算收入基数,从第二年起,乡镇级地方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部分,乡镇根据一定比例分成,进而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加财源的积极性。(三)推进“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截止2007年底,全国有28个省(市、区)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在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享有的债权及负担的债务不变的前提下,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品文档 2 财政管理 体制改革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