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礼中的琴乐评析.docx
《先秦诗礼中的琴乐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诗礼中的琴乐评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先秦诗礼中的琴乐评析(当代哲学杂志)2014年第三期一、“乐以迎来:从诗、礼看古琴的音乐美学饶宗颐讨论古琴的起源,曾论及古琴与雅、颂的关系:“大概雅琴、颂琴都是配合(诗经)(雅)、(颂)而制的。古人读(诗经)不是当作文学来欣赏,而是兼作厚人伦美教化之用,所以雅琴是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因而,从所歌之诗,结合礼俗,讨论人们赋予琴乐的文化内涵,或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琴的音乐美学与发展历程。前文所述禘祭宗庙之乐,(礼记)、(尚书)屡言“升歌(清庙),(清庙)即为(周颂)首篇。按(诗序)郑笺: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
2、,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正义)申论郑旨,云:贾逵(左传)注云:“肃然清静,谓之清庙。郑不然者,以(书)传讲(清庙)之义云:“于穆清庙,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泽,尊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讲清庙而言功德,则清是功德之名,非清静之义也。庙者,人所不居,虽非文王,孰不清静,何独文王之庙显清静之名?以此,故不从贾氏之讲也。“清明之德,是文王据有的美德。“天德清明,文王象焉,即是赞颂,更为表达对文王这位“有清明之德者的怀念。所以,郑玄将“庙训为“貌:“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书传)讲:“周公升歌文王之功烈德泽,尊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
3、见文王。假如从祭礼角度做进一步讨论,这种怀念除了追思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先秦祭祀传统中有关古人祖灵信仰的内容。古人相信人死为鬼,肉体腐朽,死者“神明则仍然能够感悟世间的一切。(论语八侑)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柳存仁讨论中国祭祀祖先的传统,指出:“我们平常解释(论语)的祭如在,好似讲祭要看你的诚心,正如朱熹(论语集注)里面引的范祖禹讲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一样。其实,从宗教的观点看来,(论语)讲的祭如在这句话,实在是强调这个在字的客观价值的,它的用意很质直,并没有要信那看不见的哲学意义。(礼记祭义)述“文王之祭,也对此进行过生动形象的描绘: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
4、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进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这类对于灵魂的朴素信仰,反映在祭祀活动中,是与此有关的各种仪式。联络前述(虞书益稷)所言“琴瑟以咏,祖考来格,祭祀之乐即被视为致神之乐。(祭义)篇首述“春禘秋尝之意,又谓“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一方面是生者本身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则是由血缘、宗法观念维系着的祭祀仪式,藉助文学、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死者的精神与生者的追思得以详细化、形象化。因而,在宗庙祭祀场合演奏古琴,最初并非单纯被看作
5、艺术审美的对象,而是作为引导人们缅怀祖先、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从祭祀仪式本身来看,所奏乐曲则有着娱神的功能,其听众即是在场的举祭者,奏乐目的则是为了致神。大致回首文献中人们对于琴乐与琴道的讨论,能够看到,从最初的致神之乐,古琴与祭祀活动两者间存在的这种严密联络,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均对琴乐在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礼记乐记)谓“丝声哀,(荀子乐论)述“声乐之象云:“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龠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诗女曰鸡鸣)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音色舒缓、清丽,通过营造出安祥寂静的气氛,琴乐着力于表现一种空灵意境,好像人们常讲的“弦外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 中的 评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