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docx
《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一、康德伦理学具有隐秘的神学前提神学作为康德伦理学的隐秘前提,主要是指人遵守道德法则是以神学信仰为潜在前提,亦即在实践动力问题上康德隐秘地“借助神学。康德对实践动力的态度并非一直不变,如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没有很明确认识到实践动力问题,只关注合理性问题。他从“自我同一性出发,以为意志自我立法、自我服从,行为者只要以为道德法则是普遍有效的,就必然遵守。所以康德讲:“一个自由意志和一个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是一回事。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中,康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明确提出实践理性的动力或动机问题,认识到行动的客观的规定根据合理性问题与主观的规定根据实践动力
2、问题是不同的。不过他仍然以为这种动力只能来自道德法则,否则就是他律。他讲:“我们不能赋予上帝意志以任何动机,但人的意志动力却永远只能是道德律,因此行动的客观规定根据任何时候、并且惟有它才同时必须是行动的主观上充分的规定根据。而道德律作为动机的作用能否定性的,仅仅是抑制和中止自大、自爱这类的情感对行动的影响。自大和自爱的情感被中止后,出于对德性的敬重,自然而然产生出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并且“对道德律的敬重就是唯一的并且同时又是无可怀疑的道德动机。但康德也认识到,敬重很难讲是一种愉快的情感,甚至会产生不快。原因在于敬重法则是理性的意愿,而非感性的意愿。出于对法则的敬重而遵守法则本身就隐藏着对法则的背
3、离的可能。假如遵守法则也能知足感性的意愿,人对法则的遵从会更坚决。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辨证论中,康德通过至善与道德法则的关联暗示这种可能:抛出至善作为行为者的“等待能够“软化感性冲动和各种性好对法则的背离。为此康德强调,促进至善是道德法则的必然要求,是每一个道德人的义务。而至善要成为可能,必须悬设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朽。至善之不可能就反证了道德法则之要求的荒唐。在(哲学的宗教讲义)中康德进一步明示:“假如没有上帝,我要么成为一个空想家,要么成为一个恶棍。我将会不得不否认我的本人本性和永久的道德律。我将不得不停止作为一个理性人。由此可见,对道德法则的敬重、遵守,是以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
4、朽的信仰为隐性前提的。反之,假如不信仰上帝存在,至善对人来讲就不可能;而至善之不可能,道德法则的要求则显得荒唐,人就会背信道德法则。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康德表达得更为直接,以为“固然每个人服从的都是他本人为他本人规定的不是规章性的法则,但他同时也必须把这法则看作是通过理性为他启示的世界统治者的意志。这意味着在宗教领域康德把道德法则看成是上帝意志的启示,道德义务被看作是上帝的诫命。进而把道德义务与一位全知全善公正且仁慈的、能保证其对幸福的期望不会落空的上帝联络在一起,进而使行为者更坚定履行道德义务的决心和自信心。尽管对幸福的等待不是行为者履行道德义务的决定性的动机,但至少也是对行为者在
5、履行道德义务时一种促进气力。由此可知,对于实践动力问题,康德最终借助上帝,以此提升道德法则的权威性,加强行为者对道德法则的认信力。这类似神学的手法,叔本华批评道:“康德于是立即或未加仔细研究,便从神学道德学中借来这个道德学的命令形式。前者换言之,即神学的诸种假设确实深深扎根他的体系中其所以如此,是由于这道德体系本身是建立在隐蔽的神学种种假设上的。二、神学是理解康德伦理学的必要语景康德的伦理学综合了前人众多的思想,其中一些观点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康德为了消弭这些矛盾可谓煞费苦心,但囿于其机械的方法论,最终不得不依靠神学来消弭观点之间的对立。因此康德伦理学中一些互相颉颃的观点能自洽成一体,只要在神学
6、的背景才能理解。一内在善与道德评价康德强调善的内在性,亦即善不在于行为的效果而在于行为者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只能是出自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也就是讲,康德要求在判定行为能否具有善性时要把评判的根据建立在行为者的意向上。美国学者芭芭拉赫尔蔓讲得更为清楚:“康德式的伦理学是以意向或意愿为基础的道德理论。道德评价的对象不是事件和事态,而是意志活动或所意欲的行为。所发生的事情本身并无道德善恶、对错之分,只要意志活动才有。假如评价的对象是意志活动或行为的意向,那就意味着别人无法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假如行为的善恶只可自我评价而别人无法评价,这必然会滑向相对主义,使得善恶“无公度,这与康德在道德上孜孜以求的普遍性不
7、相一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康德“引进全能全知的、能洞察人心的原始存在者的概念,它能够知晓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细微的变化,能够洞察行为者能否以对道德律的敬重为行为的唯一的动机。这样的存在者只能是上帝。康德对全知全能的、能洞察人心的上帝的诉诸存在于(实践理性批判)(判定力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等著作中。可见,康德的内在善性只要在这样的上帝的背景下才能够理解,这种善才具有道德意义。二“根本恶与道德进步所谓的“根本恶是一种可能的恶,或是一种趋向恶的倾向,是人背离道德法则而遵循恶的准则的主观根据,并且它是由于人的自由行为而可能。不仅如此,康德还以为这种趋向恶的倾向与人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即便在最好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德 伦理学 神学 维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