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优化.docx





《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优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优化1结果分析11人口与经济整体空间格局与变化本研究利用河南省各市县20002009年人口与GDP统计数据,根据全局MoransI的计算方程,计算河南省20002009年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的总体特征及变化(表1)。从表1能够看出,河南省人口与经济整体上均呈现空间集聚特征,20002009年全局MoransI指数均为正值,全局性空间相关关系检验系数都大于00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在正态分布假设之上,讲明河南省各市县人口和GDP存在着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各市县人口和经济表现出类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即人口密度高(低)的城市与其别人口密度相对高(低)的城市区域相邻、经济发
2、展水平高的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20002009年河南省县域人口全局MoransI指数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一方面由于20002009年河南省各市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统计年鉴上各市县人口总数为常住人口,对人口的流动并未作统计。相对于人口数据,20002009年河南省县域GDP的MoransI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讲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迅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高高或低低)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空间集聚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空间差距在日益拉大。12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及变化121人口空间集聚特征。由于全局MoransI
3、并未对空间自相关的区域构造进行评价,不能反映出区域内部的空间集聚的特征,本研究选择Moran散点图和LISA对人口和经济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进而检测局部空间的聚集性及分析局部空间的不稳定性。利用河南省县域人口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结果,并结合GIS软件进行作图,分析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3个年份县域人口方面空间集聚特征(图1)。从图1能够看出,河南省各市县人口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人口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较大:河南省县域人口集聚的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在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平原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集聚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人口HH型的城市占到全省HH型城市的80%以上;豫西山区由于
4、耕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少,城市人口分布以LL型为主;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的郑汴洛地区,HL和LH型基本是平分秋色,但郑州、开封、洛阳3个城市人口均呈现HL型分布,讲明上述3个城市人口数量较多,但周边县市的人口数量较低;南阳盆地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人口数量较多,城市以HH和HL型分布为主,人口以南阳市为中心呈现明显的高高集聚。20002009年河南省县域人口集聚特征变化不大。2000年河南省人口HH,LL,HL和LH的城市分别为26,39,23和38个,P005显著水平下分别为7,13,0和6个。到2009年,河南省人口HH,LL,HL和LH的城市分别为27,39
5、,26和34个,仅有个别城市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河南省各市县常住人口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统计年鉴中各市县对流动人口并未作统计。122经济空间集聚特征。为了明晰把握和了解河南省各市县经济的各种空间关联形式的空间分布状况,利用GIS软件,将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的3个截面的各县域GDP的Moran散点图和LISA结果投影到省地图上,获取河南省各市县GDP空间集聚特征图(图2)。从图2能够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县域间经济、技术沟通明显增加,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全省能够详细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1)空间差异较小、区域经济呈现高高集聚发展(HH)的区域集
6、中在郑汴洛地区。该区域位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也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带动周边地区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2)河南省有超过50%的县域位于低低类型区(LL),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区和豫西山地丘陵区。河南黄淮海平原区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虽给本区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工农业生产均有较快发展,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本区仍属于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豫西山地丘陵区由于农户收入严重依靠自然条件,近年来固然由于产业构造的合理调整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由于经济本底较差,整体经济实力较低;(3)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要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多数位于高低类型区(HL);(4)豫北安阳、鹤壁等区域
7、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呈现高高集聚发展。20002009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呈现集聚发展趋势,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大。HH区域由原来的12个发展到2009年的21个,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分布格局也由原先集中在郑州市、许昌市等周边县市,发展到郑州、洛阳、开封、焦作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及安阳、鹤壁等区域;2009年LL区域分布格局在2000年的基础上有所扩展,由2000年的68个增加到2009年的74个,分布格局变化不大。20002009年河南省HH和LL区域数量均有所增加,讲明河南省县域GDP的高值和低值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明显的极化增长特征,即经济高水平地区
8、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低水平地区经济仍然落后。13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差异及优化131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差异。结合河南省2000,2005和2009年3个截面的人口和GDP空间集聚特征,对河南省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类。首先,根据河南省县域人口Moran指数散点图,将4个象限的集群形式简化为人口发展高水平区域与人口发展低水平区域;同时根据各县市GDP空间集聚特征,将各县市经济水平划分为经济水平较高和经济水平较低两种类型,最终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将河南省划分为4类地区(表2,图3)。从分类结果能够看出,河南省各市县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一类地区主要集中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经济 空间 集聚 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