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及制度绩效评估-精品文档 (2).docx
《乡村治理及制度绩效评估-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治理及制度绩效评估-精品文档 (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治理及制度绩效评估摘要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经过。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的的综合性,最终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一要衡量现行政策与体制是不是使农民减负增收;二要衡量乡村社会的公平分配状况;三要衡量农民公共介入水平及其权威认同;四要分析乡村社会秩序能否知足村民安身立命的要求。关键词:乡村治理;制度绩效;评估研究村民选举、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推动了我国乡村民主治理的发展和进步。对这种发展与进步的评估,也就是对现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的衡量。治理的制度绩效研究,不仅能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理论
2、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实效。怎样评价村民选举、村民自治的制度效应问题,是一个全新的学术课题。一、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近几年来,一批国内学者对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的研究到达了相当的水平:一是扩展了研究的“面;二是深化了研究的“点;三是细化了研究的详细内容。由此出现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岳村政治史的考察,于建嵘揭示了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构造的变迁经过,就是一个在当代化的背景下,由国家主导的乡村社会的制度变革经过。随着国家对乡村经济依靠程度的减弱,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权利逐步撤离乡村,乡村社会将最终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实现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当代民主的个
3、体社会的转型1(p425-426)。吴毅在双村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分析农村治理构造变迁的理论视野,那就是村治变迁是当代性、国家和地方性知识这三种逻辑互动的产物。吴毅提出了一个深邃的观点:非集体化的农村改革,使得革命全能主义退潮,这种退潮又使得当代化、国家和村庄地方知识这三种逻辑之间得以在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重新安排他们之间的构造化关系2(p24-25)。项继权系统研究了集体经济发达农村的村级组织形式,深化分析了产权制度变革对乡村治理的影响3(p366-369)。肖唐镖、丘新有、唐晓腾等学者所进行的村治与宗族关系的调查研究,刻画了以宗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与以村民选举为标志的当代制度的困难磨合4(
4、p81-85)。针对乡村治理层次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徐勇提出并论证了“县政、乡派和村治的乡村治理构造的重建方案5。针对宗族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现实性,肖唐镖提出了通过规范宗族而发挥宗族对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6(p10-15)。詹成付在评估今后村民自治基本走向的时候指出,村民自治将朝着程序化、规范化、详细化,制度机制配套化、一体化,自治形式多样化和保障机制强化等方向发展7(p16-19)。这不仅是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乡村治理的一种瞻望。上述研究成果及研究视野的拓展,既反映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问题。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涉
5、及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全面、系统、客观地认识和评估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所推动的乡村治理绩效。这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明确界定“治理的含义,还要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估指标。怎样界定“治理(governance)及其制度绩效?国内有的学者强调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善治构造8(p195);有的强调治理经过中的合作主义9;还有的强调治理主体的网络构造10。综合来看,“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或共同事务进行协同管理的体制、经过与效果。治理当然具有构造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二是治理方式的协同性,三是治理内容的公共性,四是治理目的的实效性。所谓社区管理中的合作主义(社区主义)、公私伙伴、“齐抓共管等等
6、,都能够在这个概念中获得阐述。而就目的价值来看,治理的基本取向有四,一是经济增长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二是分配的平等或公正;三是以有序介入为基础的秩序问题;四是以自主选择为前提的公共介入。“乡村治理的内涵不仅限定了地域,而且明确了治理主体的构成及其特征。所谓乡村治理,就是性质不同的各种组织,包括乡镇的党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贫队、工青妇等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村里的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女会、各种协会等村级组织,民间的红白喜事会、慈善救济会、宗亲会等民间群体及组织,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把乡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好。“乡村治理的制度,是一种制度化的治理构造。这种治理构造的基本要素,一是权利在乡与村两
7、个层级的纵向与横向配置,即乡村权利构造;二是制度规范,也就是分别约束乡级组织和村级组织的那些法律、法规和自定的规章制度等;三是政策与制度的结合情况。政策与制度的结合,其实就是治理的动态经过,是政策通过一定的制度框架或制度平台得以施行的经过。我们进行制度绩效评估,也就需要对“公共政策及其运行的“制度平台进行综合的评估分析。假如我们把制度变量与政策变量进行穿插分析,就能得到制度绩效的分类框架。由这个分析框架,能够区分出制度绩效的四种评估类型(idealtypes):图1显示出,绩效最优的A类型知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善治构造,二是政策合理。B、C、D三种构造都是绩效差的情形。这个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
8、导致治理绩效差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是,政策不合理导致的绩效差;构造不合理导致的绩效差;政策和构造都不合理所导致的绩效缺损。那么,我们又要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政策的合理性及治理构造的好坏呢?在笔者的理论框架中,评估政策合理性的指标主要同经济增长、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应、公平分配等变量有关;而评估治理构造好坏指标主要同公共介入的水平及制度化程度、社会秩序以及村民的认同性服从程度等方面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的案例研究,就是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所指的制度主要是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制度。我们所讲的制度评估,是对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及其实践所产生的实际社会
9、效应的综合评价。由于治理目前的多重取向和治理行为的综合性,这一制度绩效评估的内容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分配、公共介入及社会秩序四个基本方面。二、制度绩效的实证研究:高坝村观察高坝村处于四川北部山区,是一个比拟闭塞的贫困村落。本村共790余人,200来户,分布在8个村民小组。这些村民小组就是时期的生产队。该村可耕种土地面积和林地面积极广(人均可多达十余亩),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并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生产。2000年,高坝村进行了村委会换届直选,换届选举后,高坝村现任领导班子由村支部(3人)与村委会(5人)组成,任职已两年多。2002年7月,课题组成
10、员在高坝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调查,分别访问了乡干部、在任和离任村干部、村民群众,并对100个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高坝村只是笔者诸多案例中的一个。我们对高坝这个案例分析,属于典型的学理性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范畴11(p179)。正是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来发展制度绩效分析的实证方法,揭示制度绩效评估的社会蕴涵。(一)经济增长1.扶贫行动中的政府角色治理的经济政策目的,归根到底就是通过经济增长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促进这个目的的实现,乡政府从2001年开场加大了扶贫力度。扶贫款项主要用于乡村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个去向就是给农户优惠贷款。在高坝村,农民得到的扶贫贷款,主要投资于发展
11、专业化的种植和养殖,以专业户的形式统一组织。高坝村是本县扶贫工作示范村,全村共有养鸡专业户和养猪专业户各20余户,其中鸡猪共养大户4户。同时,在土地条件较好的生产队统一种植蔬菜,由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从农户收入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比上一年度均有所增加,其增加值在1001000元之间不等,但各户增收的差距很大。由于土地收益较差,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规模和时间都有所增加。同时,农户支出方面除了各项税款和农业投入外,也有相当比例用于家用设备等消费品购置。从集体收入来看,该村目前没有公共产业,而且也没有公共积累,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有外来承包,但多与私人发生关系,集体没有预留土地,因而
12、也就无法介入投资。对于高坝这样的资源贫乏型农村来讲,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一是依靠政府扶贫政策与措施,通过改善交通、发展专业种植和养殖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采取鼓励性的政策,以减少农村的隐性失业。在高坝这种资源贫乏的村子,农民增收与政府的扶贫政策关系密切,而与村民选举、村民自治关系不直接。因而,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当代化的关系值得重新评估。2.农民的消费支付能力:增长与增收的综合衡量经济发展的一般意义,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就是经济增长;对于农民家庭来讲就是增收。增长与增收是乡村治理的经济目的。增长与增收这两个指标能够比拟客观地衡量出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假如我们不分析农民家庭的支出构造
13、,就不能仅仅从增长与增收指标来断定农民家庭经济生活的质量。调查显示,高坝村的农民家庭年年都在增收,但村民普遍反映家庭生活质量并没有多少改善。因而,衡量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考虑成本投入;衡量增收的时候,必须把农民的支出考虑进来。农民家庭增收的衡量,不仅要考虑家庭的实际收入,还要计算家庭的实际支出。在高坝村,农民收入是以户为单位来计算的,落实到个人的头上,就是把一户总收入除以家庭总人口。而对农民家庭经济生活的评估,更要注意衡量农民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或购买力。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土地收入、经营性收入、劳务收入,还有一些如馈赠、救济等不可预测性的收入。农民的消费预期是以可预测性收入为根据的。当某种收入
14、来源是不可预测的,那么,在家庭支出计划中就不能把这种收入列进来。例如,当外出农民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的时候,其务工收入是特别不稳定的。而且,对于那些技能相当缺乏的一般劳动力来讲,外出农民所从事工作大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和低保障性。因而,非预测性的收入一般都不能列入家庭的消费计划之中。因而,这类收入对家庭经济生活的改善是难以预期的。对于开放程度低的村落而言,农民家庭可预期收入来源仍然是土地经营。尽管土地收入不高,但因具有长期稳定性而发挥了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而开放程度高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时机增加了,收入的可预测性随之提高,有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农民的消费能力是衡量农村富有程度或实际生活质量的一
15、个综合性指标。在消费剩余有限的情况下,农民的消费能力与经济增长是呈正相关的。农民的消费能力=经济收入农民负担。这一指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它同时反映了农民最关心的两个方面:增收与减负。当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的时候,减负与增收是联动的;但农民收入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减负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就弱化,也就是讲“减负与“增收没有必然的联络。在农村经济尚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能够成为考察乡村治理经济绩效的综合性指标。3.经济发展的双因子:作为保障因子的民主与作为鼓励因子的自治经济与民主是有联络的,但不是简单线性关系。观察高坝村,我们发现,村民的收入增长率极低,差不多处于半停滞状态。农村经济资源的开
16、发进展缓慢,农民感到增收的难度加大,由于土地投入成本呈递增趋势。我们还发现,高坝村的大多数村民以为,基层民主的开展,并没有带来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与减负都没有通过村民自治而落到实处。倒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扶贫政策,发挥了有限的经济改善作用。那么,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的经历观察表明,固然民主不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或鼓励因子,却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奉献,制度能够提供两个方面的机制:保障机制与鼓励机制。经济增长离不开这两大机制的共同作用。这两大机制的意义各有不同,前者是前提基础,没有保障机制,经济增长就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经济甚至有倒退的可能;但是,即便
17、有了保障机制,经济增长却未必就一定会实现。后者是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触点,也就是讲,有了鼓励机制,经济增长就能够实现;而没有鼓励机制,虽然不能实现经济增长,但也不至于导致经济倒退。根据村民自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我们能够分别将民主与自治对应于保障机制与鼓励机制。在乡村治理经过中,民主是必要前提,假如经济缺乏民主制度的保障,农村社会及经济生活就可能遭到不良因素的干扰。旅美中国学者史天健揭示出,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选举的民主程度是一种曲线相关关系(ShiTianjian,1999),民主选举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由于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的因果关系还不确定。与农民经济自主相适应的村民自我管理
18、,是经济增长的鼓励因子。农民自由地根据生产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各家各户的愿望,自主选择最合适当地的经济发展途径,是村民自治的本来意义。而且,政府那些刺激农民增收的政策行动(例如扶贫工作)也要合适农村实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以土地产出为主的农村经济主要是分散的家庭经营,这种分散经营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高坝村的村长对本村的农作物种植作了一个大致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土豆(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为例,种植100公斤土豆种子,其相关的投入特别可观,几乎一斤种子需要一斤化肥,此外还包括其他农肥以及农药等。假如气候条件适宜,100公斤种子能够收500公斤土豆,将这些土豆全部折算成市场价格,减去种子和化
19、肥等成本,最终收入也不过100元,这就是全部的劳动投入所得。村长以为,假如能够联合经营,统一购销降低成本,并投入一定的加工设备,将土豆进行半成品加工,其最终所得能够增加510倍。但事实上,农户联合经营条件根本不具备,启动资金、生产设备与加工技术都成问题。假如政府筹集的有限扶贫款项,能够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自主安排,成效就会大不一样。(二)分配与公平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村庄,村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一般都处于较低水平,收入差异不大。近几年来,随着外出打工、包工人数的不断增加,个别家庭增收迅速,贫富差距由此出现。在高坝村,村里的集体经济已经瓦解,集体经营收入很少,原有的公积金早也名存实亡,村级组织根本没
20、有调节分配的能力。然而,去年开场施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节了村民的收入分配。扶贫政策所扶持的种植养殖专业户经营方式,也使农户收入构造发生了变化。因而在高坝村,对社会分配公平的评估,其实是对政府政策调节农民收入分配状况评估。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及其施行状况对农民家庭收入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1.社会分配的层次差异分配的公平性反映出不同阶层、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异水平。因而,人们对分配的公平感受总是同收入的比拟分不开的。这种比拟主要发生在如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村民与村民之间。这一层次属于社会初次分配范畴,主要是村民家庭收入差异的问题。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总量的差异,另一个是收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治理及制度绩效评估-精品文档 2 乡村 治理 制度 绩效 评估 精品 文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