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显见概说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番显见概说12.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番显见概说讲堂笔录稿【第12课】 2017年年7月24日星期一我们继续学习十番显见。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因为有种种颠倒,所以自然就有各种业报,如恶叉聚,就像一些不良的现象聚在一起,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叫作轮回。诸修行行人不能够得成无上菩提,乃至不能成为声闻缘觉及阿罗汉,学习佛法反而成为了外道,甚至成了天上的魔王,还有些修行行修成了魔子、魔孙、魔眷属。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由于不知道二种根本的原因,所以盲修瞎练,错误乱修,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肴,纵经尘劫终不能得。要想修行行成功必须寻访明师,点破玄关,证得明心见性,方能够真正的走上成佛之路。那么两种根本是什么呢?佛明确的告诉
2、阿难:一者无始生死的根本,无始生死的根本是有种种迷惑颠倒,种种迷惑颠倒的错误认识形成了种种迷惑颠倒的行行为,所以形成了种种迷惑颠倒的业报;第二者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本清净妙体,也就是本性。【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我们的这个分别执著意识能生诸缘,比如说有人对我好,有人对我坏,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对一些物体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就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我们现在用的是识心,这个识心是人中的精华,称为精气神,我们的精神。识精就是现在科学所说的精神。元明,本来什么都清楚明了。能生诸缘,就是因为这个识心对一切所见产生取舍、贪嗔痴,产生喜、厌,产生怨恨恼怒怒烦,产生了亲近和排斥,这都是轮回的根本,能生
3、诸缘。【缘所遗者】方是我们的妙真如性。缘所遗者,比如说我们逛市场,喜欢一部照相机(这就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对物相产生了爱缘),但是你喜欢这部照相机,喜欢是一个心念,心念后面还有个清楚明了的觉性。比如打坐的时候,大家有时候腿会累、会酸、会麻、会胀、会痛,这就是精神领域识精元明,对这些酸麻胀痛本来能明了(元明的元是本来的意思),这个生了酸麻胀痛,就对酸麻胀痛产生了一个概念,这个就叫作“所缘”。“哎呀,我腿麻了,我腿酸了,腿胀了,哦!好疼啊,我这两天往外发风气,好痒啊”,不理它就完了,它们是诸缘。酸麻疼胀背后还有一个清楚知道酸麻疼胀的本性,本性是本来能觉能知的性能,性是性能,本是根本,本来,元本。如
4、果能够认清元本清楚、元本明了、元本能觉的这个性能,你认清它了,就找到了原来旧主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了。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二种根本,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为什么说“缘所遗者”呢?我们往往去注意酸麻疼胀,往往把背后清楚酸麻疼胀的主人给忽略略了,把那个真正的清楚明了本来的性能能见、能闻、能觉、能知的性能(有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才能够知道腿酸,知道腿麻,知道腿痛,知道腿胀,我们把它)忽略略了,光是着在“腿酸、腿麻、腿胀、腿痛,打坐打不下去”。由诸众生遗此本明,因为把根本明了的性能丢了,【虽终日行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终日行行都是着的所缘,都是着的境缘。比如我们贪听好听的话,贪吃,贪玩,贪舒服
5、,偷懒,不努力。我们的本性是能,能贪吃,能贪玩,能贪舒服,能偷懒,能不努力,但是也可以不贪吃,不贪玩,不贪舒服,不偷懒,好好的去努力。我们把这个“能”丢弃了,往往应用的都是“所”,贪吃贪玩贪舒服偷懒不努力。楞严经是一环扣一环的,前面七处破妄,破完妄就说二种根本,说了二种根本紧接着就是十番显见。【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佛陀说完十番显见紧接着就直指真心见性成佛,直接告诉“本性是真我”,本性才是真正的核心。真心,真是真正,心是核心。我说这句句话,说上一万遍,没人听进去,听进去保证你能成佛。这些人都抱着缘心听
6、法,法亦缘,抱着自己的成见,“啊,真心是很玄的,很妙的”在那个思想圈圈里转不出来,真心真是真正,心是核心,真正的核心是真心。真正的核心是什么呢?佛陀在十番显见第一番显见明确的告诉我们,见是心见,那么举一反三,举一反十,见是心见,那听是不是心听啊?闻也是心闻啊。鼻子嗅,没有能嗅的性能作为中心,它能嗅吗?尝呢?尝是心,也当然是舌尝,如果没有能尝的性能辨别酸甜苦辣咸,没有辨别五味的性能怎么尝啊?那个味觉是核心,嗅觉是核心,视觉是核心,听觉是核心。往往我们都是着在所上的,平时认为灯光下看见物相是“看见”,没有灯光的时候看到一片漆黑认为是“看不见”。所以佛陀在十番显见里分析出了众生的什么?是“识精元明,
7、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方是本性核心”,这是讲二种根本的是第二种根本本性。前面佛说举光明拳,【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这是让阿难启动精神的认识,看见我手握的拳了吗?怎么成的拳?谁看见的?阿难说【由佛全体,阎浮檀金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是佛你用五个手指屈握成的拳,知道这是什么?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着的所见。【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没有手的话不能握成拳头。【若无汝眼,不成汝见。】若没有你的眼,你就看不见。【以汝眼根,例例我拳理,其义均不?】这地方开
8、导阿难,让他明白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方是本性。没有我的手不成拳,没有眼,你就不能看见我,对吧?【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例如来拳,事义相类。】首先,佛陀破阿难的识精能生诸缘,着在所见相上,以类举例例,不能够千篇一律,阿难回答,没有手不成拳,没有眼也不成见。是不是着在相上了?这一步步地来找缘所遗者,阿难一直落在所上,我们众生何尝不是啊?带领阿难,来找缘所遗者,因为阿难和我们一样一直落在所上,没落在能上。【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这地方不念 “fou”,你拿没有手不能成拳和没有眼看不见相比类,意思是不一样的。【何以故?】为什么呢?没有手的人必定没有拳头
9、,没有眼的人,能看见。所以他让阿难去问行行路的盲人,汝何所见,问行行路的盲人你能看见什么?盲人说【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更无他瞩】,问他看见什么,他会告诉你“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更无他瞩”。【以是义观】,以这个意义来说,他看到的,相对的是黑暗,他既然能见到黑暗,他还是能见啊!所以【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因为世人都认为看见黑暗不是看见,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这两种黑暗有区别吗?还是没有区别呢?阿难就告诉他【二黑校量】没有区别。这里从眼前的所缘所见,一步步地分析缘所遗者,我们在这个所见当中到底遗失了什么?到底
10、忽略略了什么?我们只是着在了所见相上。再往下分析看,【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瞎子眼睛好了,能看见什么东西了,认为是眼见,对吧?那么【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那么应该说是灯见啊!它还是眼见,如果灯能够看见的话,跟人还有什么关系呢?【是故当知,灯能显色】,灯只是一个照亮的作用,是一个助缘,那么眼睛也是个器官,有能见的性能才能看见。眼能见,眼睛坏了还是能见,这就说眼睛不是能见。我们忽略略了最后的一个核心是什么?是能见的性能,眼睛坏了,能见的性能还是能见,见到的是黑暗;眼睛好了,见到的是物相。所以说能见是心而非眼。比如见
11、到你喜欢的茶具,见到你喜欢的车子,是不是就被它们吸引了?被缘所吸引了。这个地方讲二种根本,在这里直接讲核心根本,让我们明白性能才是成佛的根本,性能才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核心,真的核心。大家明白了这个核心以后,到第二番显见,憍陈如就出来作证明了“我就是以这个核心为主,一切所缘都是次要的,都是客”,他通过主客关系,通过能所的相对区分,让大家认清性能这个核心,要依性能这个核心去为人做事,你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不是依性能这个核心,你还是众生,还是被所缘左右,就成不了正果。这里憍陈如给大家又作了比喻,因悟“客尘”二字成果,【譬如行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
12、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我们所见到每个地方都不相同,这是不住的,停不住的,我们的能见时刻到哪里都能知道哪里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环境,这个能见不动。后面又是用手掌放光,在阿难左,在阿难右,这是说的本性中心性能、觉性、能见时刻是不生不灭的、不动不摇,左边有光了,它是能见;右边有光,它也是能见,在事相上来说分左右,其实只有一个能见是不动摇的,不生灭的,没有来去的。所有的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现象都是刹那变化的。佛陀就告诉大家:“我们众生云何以动为身?”,身是主宰的意思,为什么把外面变化的现象作为了自己呢?这是境缘,以动为身,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本真性,忽略略根本的中心性能是
13、核心。颠倒行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认为这个色身是自己。色身和性能是两个概念,性能是空(自己有的见闻觉知的性能是空)。但是我们认为色身是自己,所以就产生一切相对,不把本性当成自己,回归法身,所以有贪嗔痴慢疑,有怨恨恼怒怒烦,因此,轮回自取流转,都是搞些相对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被缘所牵,不知缘所遗者,不知道真性所在,所以到了第三番显见,明确的告诉波斯匿匿王,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己。第三番显见主要是讲的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主要是要让大家认清不生灭的本性,一定要认清楚。第三番显见主要讲的是让大家认清我们这个色身和法身不生不灭的法身这个关系。人有生灭,无常之
14、身常生变坏。心念,念念迁谢,新旧交替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陨,陨亡不息,当知此身终归于坏灭,这是现前的生灭现象。真正的核心,能见能觉能知的性能,它没有生灭的现象。在人来说有小孩,年年至长成,气血充满,慢慢的变为衰老老,发白面皱。这是说明什么?这说明了我们众生要认清生灭的色身和不生不灭的法身。这一段主要是说法身不生不灭,色身是有生有灭,让大家真正认清生灭与不生灭,色身与法身的关系。往往我们都着在色身上、念头上,【念念迁谢,薪薪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孩童时期,肌肤润泽,年年至成长,血气充满,慢慢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色身是无常的,但是法身是没有变化的,见闻觉知的性能视觉、听觉,八识
15、功能是没有生灭的。所以众生不要在色身这个所缘上太去计较,但是也不能不爱护色身,不要错误偏激,要好好地回归法身真我,方是真正人生最后的归宿。再看第四番讲的是世间人为性颠倒,如来是正遍知,这个问题讲的是性颠倒和正遍知的问题。我们众生颠倒在哪里呢?颠倒在了所缘上。如来开始用金金色手作比喻,手往上举,手往下垂,阿难就说“手往上举是正,往下垂是倒”,在所缘上老老是下功夫,这是性颠倒,把本性颠倒不用了,老老是着在所缘,相对的所上了。那你上举时,本性见性也是看见得清楚;你下垂,见性也是见得清楚,上也好下也好你是很清楚的嘛。手左摆右摆,左屈右伸,上啊下啊,本来见性能够见的很清楚,但是往往非要去定个概念,哪是正
16、,哪是倒,哪里是错,定了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被概念这个框框给左右了。第四番主要是讲的性颠倒和正遍知,正确无所不知,这是如来的境界。死规定个概念,那是众生颠倒的概念。正确无所不知是本性起用,死在概念框框里面了,那叫死板颠倒,不灵活。【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这里又说了,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所缘法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嗅、所尝、所触、所识、所行行,都是所,诸所缘法,包括得很广,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这个身体和起心动念这个心,都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都是精神世界
17、里所现的一切现象。我们对心的使用(及心所使),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一使用就产生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色心诸缘,皆是我们法身心内妙明心中所现物。我们不去认识真正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这个真正的核心,而是着在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一切境缘上,搞取舍,搞贪嗔痴慢疑,搞怨恨恼怒怒烦,搞贪爱,搞违背、别离,搞喜厌。我们着在了物相上了,着在所缘上了,但是外面的声音、山河大地乃至虚空色身都是真心中物。我们本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如百千大海,反而我们把本性主要核心丢弃了,只是着在所见上,“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唯认一浮沤体,搞贪嗔痴,搞怨恨恼怒怒烦,搞喜欢与排斥,所以我们是倍迷中人,迷在了所上。就像我垂
18、手是倒,举手是正,被这些现象,被一些心里框框和概念给框住了,不是正遍知了,所以是倍迷中人。这里面主要是讲凡夫为什么是颠倒的,认不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本性广大,正遍知而变成了怎么呢?着一境、一物、一人、一事,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倍迷中人啊。【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说了倍迷中人,心性是核心,但是大家还不承认,于是佛陀再用相对的观念来说,再用相对的观念、理论来分析,让大家认识清楚性能这个核心是主要的,没有能就没有所,所以才有第五番显见无还。往往众生都是缘心听法,比如:突出了性能的主要性,八还辩见,我们看见太阳月亮、昏暗的阴天、晴朗
19、的晴天、我们看见墙壁、我们看见通达的虚空,通过这样的对比,说明在我们生活当中,从相对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能见到这些所见呢?见到的这些都是所见,它背后有个能见,是我们遗失了,我们只是落在所见上,我们看到了昏暗的夜晚,我们看到了光明的白天,我们看到了通达的虚空,我们看到了壅塞的墙壁,把这些东西都还回去,墙壁还给墙壁,晴天还给晴天,阴天还给阴天,通达还给通达,壅塞还给壅塞。通过这样一个对比的突出,分析出来还是能见的性能是真正的核心,是真正的中心,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没有能见就没有所见,没有能知就没有所知,没有能就没有所。第五番显见说的是什么?拔除疑暗,归无上道,通过相对,显本性是真正的核心、是主。真正的核心这个性能,无时无刻无不运作,无不发挥作用。但是在生活当中还想修出来一个佛,我们本来就是个佛而不自知啊!本来就是尊佛而不自知,所以只知道所缘,没有分析忽略略遗失了所缘背后的根本是什么。通过这次讲解,说明了本性本来妙明清净,大家不明白,自己迷闷糊涂,丧本受轮,不归根本法身,丧失了根本,而着众相,贪爱取舍,所以受轮回,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说我们是可怜悯者!这说明我们糊涂,糊涂在哪里呢?能所分不清,根本把握不定,最主要的核心没找到,丧失了最根本的核心,贪的是什么?贪的是所缘。第五番也叫破迷出暗。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回顾一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