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形而上学窘境-精品文档 (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哲学形而上学窘境-精品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形而上学窘境-精品文档 (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哲学形而上学窘境 摘要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的形而上学思想中都蕴涵着内在窘境。一方面,他们企图建立本体的形而上学,以便为世界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世界的本体与人生的价值在他们的形而上学思想里是分裂的。人生价值是同形而下的境界相关的,而世界的构成又是同形而上的本体相连。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然而,这一窘境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立具有宏大的启发性。其意义就在于,在借鉴西方哲学时,我们应该对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化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方式又带来了另一个窘境,如今的中国哲学更多的是对哲学史中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哲学,而不是对哲学问题
2、的研究。好似只能如此,我们才能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因而,我们更多产生的是专家和学者。在当代中国哲学近百年的历史里,我们很难有世界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关键词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在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中,本来是没有哲学这个名称的。哲学这一名称是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的一种门类。从此,中国才有了哲学这门学科,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这一状况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当代哲学一开场就同西方哲学有着深入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在西方强大的哲学话语面前,中国当代哲学只能做译介和讲明工作,为本人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当代哲学又必须应对中国思想文化深厚的历
3、史传统,始终保持住本人的特点和责任。这样独特的历史境遇,注定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异常艰苦和曲折,注定了当代中国哲学家们的思想异常复杂。所以,不管中国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何种差异,他们都只能根据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西方哲学来规定中国当代哲学的一切。在他们看来,哲学之所以为哲学是由其内在的本质问题来确定的。否则就无法界定和判定何谓哲学,进而同科学相区别。这就是哲学的自我认同问题,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当代哲学家而言,形而上学应该是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由于在西方哲学里,形而上学深入地影响和规定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因而,形而上学的建立就是中国当代哲学奠基中最为基本的问题。然而,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
4、学中的地基,其本身是不断变化的。从亚里士多德开场,到康德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为止,西方的形而上学,大致经历了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知识论的形而上学,到主体性的形而上学三个阶段。而如今又进入了哈贝马斯所讲的后形而上学阶段。因而,中国当代的形而上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则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化研究的一个问题。一般以为,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是建构中国形而上学体系的三位中国哲学家,他们为当代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他们都强调哲学同自然科学的不同,就在于哲学中有形而上学,而科学中则没有。而所谓的形而上学,在他们看来,就是指研究某种超自然的、超验的东西的学科。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他们以为,形而上学应该提供世界的基础,而
5、不是对生活和经历世界进行讲明。这样哲学才有存在的根据和合理性。在这种意义上讲,大多数中国当代哲学家们都同意“形而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一部分。1(P1167)所以,建构中国当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便成为了当代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事实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却是很小的。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三人所建立的形而上学体系,更多的是他们本人哲学的学理表现,很少见到其社会意义。这一状况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当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中的内在思路,试图从学理上找到其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一.熊十力十分关心“流行,他是
6、想从流行变化中找出其根据因而,尽管他对fo学的浸染很深,但是,他对于fo学,十分是对于大乘学派提出了批评。由于,在他看来,尽管大乘派也试图寻找世界的本体,但是,他们将流行同寂静对立起来,其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在大乘学派看来,性德就是寂静圆明,而流行就是流行变化。这样的理路,在熊十力看来,是很难到达对于性体的理解。而熊十力以为,“寂静之中即是流行,生机流行毕竟寂静。空宗只见性体是寂静,却不知性体也是流行的。2(P1381)我们只能在流行中才能真正把握性体。而性体就是fo学中的“真如,即他所谓的本体。熊十力的本体,并不是世界的构成原因。他讲道:“从来哲学家谈本体者,都于体字不求正解,而与原因意
7、义相混,须知言因,则以彼为此因;言体,则斥指此物之体,无所谓彼也。故体非原因之谓,即是现象之本体。固非立于现象背后,而为其原因也。3(P15)这就是讲,本体只是对于现象来讲的,而现象和本体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在一起的。假如将其理解为原因的话,即本原,那么,就会造成两者的分离。所以,他也反对用“本根、“本原来代替本体。由于这样的语言可能会产生语言上的歧义,使得现象和本体相分离。由于“若错解时,便将现象本体打成二片,便成死症。3(P15)在他看来,本体与现象的分离,那是西方哲学的理路。西方哲学家都认可,现象不过是本体的显现。所以,通过现象去寻找本体就成为了他们的目的。这样的理路同中国哲学中的通过器
8、而识道的理路是一样的。然而,熊十力以为,这是有问题的。由于在实际里,本体和现象肯定是统一的,可是,人们却不得不使用语言来表达。正是语言的这种表达,假如我们不明察的话,就很容易将本体和现象当成是两个东西,进而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两个部分。其实,在熊十力看来,本体与现象的划分仅仅只要语言上的意义罢了。因而,他会这样以为,“夫唯即现象即本体,故触目全真。宗门所谓一叶一如来,孟子所谓形色即天性,皆此义也。3(P17)他进一步讲道,一般的人,总以为心物、形色等现象都是实在之物,而没有想过所有的现象是无自体的,都不是实在的。一切现象不过是道的凝聚或表现而已。因而,fo学将形器视为虚妄是有道理的。
9、这一理路同儒家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儒家以为,形色能够显现天性,因此不必要将其视为虚妄,而是以为俗诠真,融真入俗。这就是儒家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义。根据熊十力的思路,语言仅仅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表达罢了,仅仅是符号罢了。因而,破除语言,直面现实世界,这是熊十力哲学的起点。而现实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事物构成的。由于这些事物是互相区别而独立的,所以,它们不可能是事物的本相,至多是我们的一种心相罢了。由于事物的本相应该是无差异而普遍的。这就设定了本相是存在的。正是本相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有不同事物的心象。但是,这样普遍的本相并不是同事物分离的,并不是超越事物的,而是就蕴涵在事物之中的。因而,他十分强调
10、于万象见真实,于形色识天性,于器得道,于物遊玄。3(P18)这些都是熊十力所谓的本体思想。在他看来,本体乃是现实世界之中的真实、天性、道等等。由于本体不能同现象分离,所以,他又强调体用不二的思想。通过万殊之用,显现为无差异之体。2(P1384-385)因而,他以为,哲学完全不同于科学。在他看来,科学就是关于现象世界认识,而哲学却是关于本体的认识。而哲学家就是“所以穷万化而究其原,同公理而会其极。所以,哲学不是研究宇宙世界变化的,而是研究其变化的根据,并从中找出公理式的规律或发展。这样,他就讲道:“哲学发端,只要一个根本问题,曰宇宙实体之探究而已。4(P1320)也就是讲,他以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11、就是对于实体的研究。而实体,在他看来,就是本体。据此,很多人都以为,本体论是熊十力哲学的核心。可是,必须注意的是,熊十力的这一本体论是他本人独创的本体论,同西方哲学的本体论(Ontology)又有着根本的不同。由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是研究存在(tobe)、存在本身(beingasbe2ing)的学讲。然而,由于在汉语中没有相当于西文“存在(Being)的词,因此熊十力的本体论就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学讲,而只能是他本人理解的追本寻原之学。这种本体能够有多重含义,既能够是宇宙实体,万物本原,又能够是终极根源与创生实体,还能够是吾人真性。也就是讲,这里的本体,就是万物的本质或终极根源的意思。所以,对于本
12、体,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到达,而只能靠反己体认。靠人的本心的自觉自证来到达。即一种内在的“智或者“默识。这样的理解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本与“体这两个概念的涵义。在中文里,“本原指草木之根,可引伸出事物的根本之义,如(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与之密切相关,“本也有“事物的根据的意思,如(周易乾)“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更进一步,“本也有“本原之义,如(礼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体则有事物的本质,本然、本性的意思,如“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5然而,西方的本体论却是关于存在的理论,考虑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问题,是事物与其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本体的问题
13、。因而,在熊十力看来,事物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因此他不会像康德那样,以为事物本身是不能够认识的,而是以为,任何事物都只是本体的功用本心的显发。所以,宇宙万物都是大用流行,都是体之显现。它们本身没有自性,没有实体,不是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的只要本体。而现象只是由于要讲明和解释日常经历世界才存在,因而能够用科学知识去研究和把握。真正的哲学却是要去把握本体。但是,这样一来,他便将生活世界关在了他的本体论门外。正如张汝论先生指出的那样:“这个失误对于熊十力的形而上学体系来讲是致命的,由于这使它实际上无法完成它的设计者预定的含价值论意味的任务。6(P1399)由于这样理解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无疑是无法完成它
14、的价值责任的,无法成为生活的学问。由于强调本体无非是要给道德人生一个绝对的基础和根据。统一宇宙万物与人生于本体,无非是要以智去统一知,实现道德人生与内圣外王的理想。如今本体却同生活世界分离了,我们又怎么能够在生命的实践中体悟出本体呢?在这样意义上,我们能够见到熊十力的这种本体论最后只能成为了空疏的形而上学玄想。二.冯友兰对于西方的形而上学是了解的十分是对于逻辑实证主义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也进行过深化的研究。但是,他坚持以为,形而上学,无论对于哲学,还是对于生活,都是必须的。冯友兰本人称他的哲学体系为“新理学。由于他以为“中国需要当代化,哲学也需要当代化。当代化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的中
15、国哲学,那是不可能的。7(P1200)这就是讲,当代中国哲学应该根据西方哲学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但是,这样创立的哲学又必须体现出当代性的特征,知足当代性的时代要求。因而,冯友兰讲道,他的新理学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所谓的接着讲,一方面,是继承理学的传统,以理学为其哲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突出他的理学的新颖之处,即又要发展理学。而发展理学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借用西方哲学的思想,十分是逻辑学的思想。因而,他讲道:“新的当代化的中国哲学,只能是用近代逻辑学的成就,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使那些似乎是含糊不清的概念明确起来,这就是接着讲和照着讲的区别。7(P1200)在他看来
16、,哲学应该从逻辑入手。他以为,从逻辑能够打创始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缺口。由于逻辑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例如,一个名词,在逻辑上,能够分为外延和内涵。内涵是指一类东西的共相,而外延则是指这类东西的特性。这种特殊的概括能力就能够使概念明确起来。而一旦概念明确了,就能够创立新哲学了。因而,在新理学中,他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即“这是方底。“这是指实际的事物,而方底则是知识。同时,我们还能够对于方的一切性质做出思想,做出判定。所以,他以为,科学知识就是对于实际事物的肯定。但是,假如我们不再考虑实际事物的方性,而只考虑方的事物之为方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以做出很多判定。如“方有四隅。这类逻辑命题是同实际
17、无关的,而只是讲,“方具有这样的性质罢了。因而,假如有一个实际的方物存在,那么,这一方物则必定有四隅。假如没有这类的事物存在,那么,“方也具有这样的性质。这就是讲,方的性质是同事物的存在无关的。这样,一方面,冯友兰接着理学共相与殊相讲,另一方面,又为他开启了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来研究非实际对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路。为此,他提出了与“实际不同的“真际这个概念。所谓的“真际,就是“方底物之所以为方者即方。照上所讲,方能够是真而不实,假如事实上无实际底方物之存在,方即不实。但假如事实上有实际底方底物之存在,则它必有四隅。实际底方底物,必按照方之所以为方者而不能逃。于此可见方是真。假如方是真而不实,则方是纯真
18、际底。7(P1202)这就是讲,“真际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即并不是真实的。然而,却又能够断定为真的。将真与实相区别,是冯友兰的又一个特点。因而,这种真只能是逻辑的真。它不能用经历证明。但是,又是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根本性质。相当于理学中的“理。因而,它必然为真。这样一来,在冯友兰意义上,真际则是可能的必然为真的世界,也是实际的存在的根据或基础了。然而,这样的逻辑世界怎样可能是真的,怎样是必然的,冯友兰却没有论证。即使是这样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形而上学怎样就是实际世界的根据或基础?但是,他本人又反复强调,“真正的形而上学,能够讲是一片空灵。8(P133)对于空灵,他的解释是:“空是空虚,灵是灵
19、敏。与空相对者是实,与灵相对者是死。历史底命题,是实且死的。由于一个历史的命题。所讲者是一件已定的事实,亦止于此一件事实。科学底命题,是灵而不空底。科学的命题,对于经历作积极底释义。积极则有内容,所以不是空底。但一科学命题,能够适用于一类事实,不为一件事实所限,不沾滞于一件事实,所以是灵底。逻辑学、算学中底命题,是空而不灵底。由于逻辑学底命题,其只是命题套子者,因其是命题套子,所以是死底。其是分析概念,以及算学中底命题,都只分析概念,不管事实,所以是空底。分析一个概念底命题,所以是死底。形而上学底命题,是空而且灵底。形而上底命题,对于实际,无所肯定,至少是甚少肯定,所以是空底。其他命题对于一切
20、事实,无不适用,所以是灵底。1(P1178-179)因而,形而上学的所有命题同历史命题、科学命题以及逻辑和算学命题都不同。它是空灵的命题。所谓的“灵就是讲适用的范围很大,所谓的“空就是讲是高度抽象的。这就是讲,在冯友兰看来,形而上学命题就是真际世界的概括,就是事物的共相所构成的命题。可是,这同他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冲突。由于他以为:“哲学乃纯思之观点,对于经历作理智底分析、总结,及解释,而以名言讲出之者。9(P142)所以,冯友兰坚持以为,真正的形而上学对于实际并不作肯定,它只是对于一切事实作形式的解释,即事物的共相罢了。就是讲,在他看来,所谓的实际就是实际事物的总和。而这一总和却是科学解释的领
21、域。因而,科学与哲学,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这虽然是两者的区别,但是,假如将科学看作为对实际的解释,那么,哲学就同实际毫无联络了。既然毫无联络,哲学又怎么能够对经历作理智的分析、总结和解释呢?于是,他又从形而上学不能有综合命题只是分析命题这样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之讲。在他看来,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同义反复,并不对事实讲什么。正是由于不对事实讲什么,形而上学才有意义。即一种事实作形式底解释的意义。根据他的理路,科学是对于事实内容作讲明,而哲学则是对事实的形式作讲明。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意义。然而,他又以为,形而上学的意义在于人生,在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对此,他讲道:“真正底形而上学不能予人以积
22、极的知识,但可使人对实际有一种了解。这种了解能够讲是不着边际底了解。虽是不着边际底,但由此种了解,宇宙人生,对于有此种了解底人即有一种意义。此种意义即构成人的一种境界。9(P16)这样,好似他就将西方的形而上学同中国传统儒学,十分是宋明儒学的人生哲学联络在一起。可是,空灵的形而上学主要是解决事实的形式问题,即世界的共相问题,而境界哲学解决的则是人生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何种联络,冯友兰也没有论证。他武断地认可了两者的一致性。其实,即使从学理上讲,人们也很难从空灵的形而上学逻辑地推导人生境界论。因而,这种既不提供实际知识,又不能使我们对本身生存有所理解的空灵形而上学体系,其意义何在则成为了一个严重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形而上学窘境-精品文档 2 哲学 形而上学 窘境 精品 文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